中國現行外語教育制度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必修性: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碩士、博士研究生等20多年的學習中,外語是惟一始終必修、必考的課程,甚至是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兩門公共必考科目之一,是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唯一公共必考科目;一些高校實行學士碩士學位與外語四六級掛鉤;外語專業學生還必須學習、考試第二外語,中級以上職稱晉升還與職稱外語考試掛鉤。由于具有以上的必修性特點,筆者在此將中國現行外語教育制度稱為“外語必修制度”。
一、外語必修制度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
1、中國外語教育有700多年的歷史,但在20世紀70年代末以前并沒有必修性的特點
有證可考的中國最早的外語學校教育可以追溯到元朝時期的1289年。之后,有明朝的“四夷館”,清朝于1727年設立的“俄羅斯文館”,1862年創立的京師同文館等。在以上500多年的歷史時期,外語教育僅在個別學校開展,談不上必修。
1902年清政府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1913年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中學校課程標準》,1922年南京政府頒布了《中學英語課標準》,都是將英語僅僅規定為中小學的必修課程,中小學以外則無任何規定。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外語(俄語)也僅列為中學必修課程,在中學以外則沒有外語方面的任何要求,只是根據需要在大學開設了俄語等外語專業。1966年以后的十年動亂期間,中學外語教學也遭受了破壞,更談不上必修。
2、現行外語必修制度的產生過程
?、?978年6月6日,教育部下發《關于1978年高等學校和中專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規定,高考全國統一命題,考外語科目。當時規定外語科目成績雖然暫不記分、僅作參考,但從此外語成為高考必考科目之一。1979年5月3日,教育部下發《關于1979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規定,報考重點院校的,外語考試成績按10%算分,報考一般院校則不算分。1980年4月24日,教育部下發《關于1980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規定,逐年提高外語成績在高考成績中的記分比例:1980年30%、1981年50%、1982年70%,1983年起按100%計入總分。隨后,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也將外語列為必考科目。
②從1979年開始,大學公共外語課程在高校逐步設立,大學外語專業的學生也被要求學習第二外語。
③1987年、1989年國家教委先后推行大學英語四、六級標準考試,當時還只是部分高校自愿參加。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開始有一些高校將英語四六級考試與學士碩士學位掛鉤。
?、?0世紀90年代,“外語熱”進一步從學校蔓延到社會,其標志是人事部門規定將中級以上職稱晉升也與職稱外語考試掛鉤。自1999年開始,職稱外語考試實施全國統一大綱、統一命題、統一組織的制度。
3、中國外語必修制度產生的特殊歷史背景及其特殊歷史任務
1954年,中國把英語、法語等外語科目基本砍掉改學俄語,因為當時中國和前蘇聯關系很好。上世紀60-7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與前蘇聯的關系的惡化,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并與英、日、法、德等語種國家有了密切交往,原來培養的俄語人才顯得過剩,而英語、日語、法語、德語等外語翻譯人才緊缺,以致于嚴重影響中國經濟建設,甚至直接影響到國家外交工作。所以,大量培養英語等外語人才被當作當時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務。正如1979年11月17日在國務院批轉民政部、國家計委、外交部、教育部《關于全國外語人員普查結果和做好調整、使用工作的報告》中所指出的:“目前,中國外語人才在數量和質量上,還遠遠不能適應四化建設的要求。今年全國高等學校外語專業畢業生3597人,而社會各方面需要的則為7921人,相差近一倍。”
由此可見,中國的外語必修制度是在中國外語人才奇缺、以致于影響到中國當時外交工作正常開展的特定歷史背景下產生的,肩負著特殊的歷史任務,有其歷史合理性。
4、外語必修制度的特殊歷史背景已經不存在,其所肩負的特殊歷史任務已經完成
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外語必修制度不一定永遠是合理的。現在,中國外語人才的供需情QC3EiUPZwGQBHILY+Waygg==況已經大不相同了。至2001年止,全國有400多個高等學校開設英語專業,英語專業在校生超過15萬人,而且還在繼續增加。現實中,社會上已經有許多外語專業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或者選擇一些跟外語完全無關的行業。另外,中國也已經成為翻譯大國,中國翻譯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2004年上半年,中國有在崗聘任的翻譯專業技術人員約6萬人,翻譯從業人員保守估計達50萬人,而有關抽樣調查顯示該數字可能達到100萬人。所以,20多年前中國外語必修制度設立時的特殊歷史背景已經不存在,其原來所肩負的特殊歷史任務已經完成。
二、外語必修制度的弊端已經很嚴重
1、消耗了國民太多的時間、精力
一個大學畢業生到底花了多少時間精力學外語?這雖然難以精確統計,但我們不能否認,外語學習確實花了國民很多時間精力。
《21世紀人才報》有記者在2003年曾做了一個調查,有46%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把一半的學習時間用在了英語學習上,還有21%的學生表示學習英語所用的時間占其學習時間的一半以上。
中央電視臺“時空調查”的一項調查發現,有29.7%的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將在校期間的大部分時間甚至幾乎全部時間都花在了英語學習上;有54.48%的學生經常利用其他課程的時間準備四六級考試,有43.7%的人為應付英語四六級考試而利用課余時間參加過校外輔導班。
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曾在4000多名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中做過一個“你在大學期間,花在英語上的時間有多少”的調查,回答“占幾乎全部時間”者占了19%,回答“占大部分時間”的有56%,回答“正常學習時間”的16%,回答“很少”的只有9%。也就是說,75%左右的大學生把大部分時間、精力投入到外語學習上了。
一些大學教授自嘲地說:“我的學生現在都學外語去了,沒有時間來學我教的專業”。一些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導師有著同樣的煩惱,希望學生在自己的指導下實現一些專業創新的時候卻總有一個猶豫:“自己的學生不過英語六級的話就拿不到碩士學位,我的專業還是給英語讓路”。
2、外語學習收效不明顯,得不償失
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學習外語,效果如何?1996年6月,李嵐清副總理在一次外語教學座談會上曾尖銳指出:“我們的普通外語教學,從小學三年級一直學到大學二年級,花那么長的時間,從一個普通大學畢業出來,既不能看,又不能聽,也不能講……費時較多,收效較低”。李副總理所說的這“三不”,道出了目前中國普通大學畢業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實況。
多數大學畢業生實際達到,的外語水平確實十分有限。就是在已經取得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證書的學生中,能夠比較流暢地閱讀英語原文現代報刊,或能夠比較流利地進行英語對話的人還是極少數。大多數學生實際掌握的英語除了應付畢業考試、入學考試、證書考試以外,幾乎派不上其他用場。從中國派出的留學生情況來看,他們的考試分數雖高于東南亞地區的華裔學生,但實際的語言應用能力卻大為遜色,尤其是口頭表達和寫作能力較差。新華網有記者作了一個“如果你已經通過了英語四級考試,你的英語水平通過考試取得了什么效果”的調查,結果是“水平有很大提高、能熟練自由使用”的為17%,而“應試能力有提高、但實際聽說等水平提高很小”的占到59%。
筆者在調查中了解到,一些已經過了英語四級的本科畢業生在做畢業論文時,論文的英文摘要竟然是請外語專業的人幫忙翻譯,或是使用電腦翻譯軟件進行翻譯。有的高校要求論文引用外文的文獻資料,一些學生采取的辦法讓人吃驚:首先從《參考消息》等報刊里找一些別人已經翻譯成中文的文獻資料,然后再請人翻譯成英文拿去對付老師。
3、嚴重阻礙、扭曲專業人才發展。破壞人才生態系統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而人才的形成由于受天賦、興趣、環境、經歷等方面的影響,也是多元的,是各有特點的。這種多元人才之間的相互補充,適應著社會對人才的多元需求,構成生氣勃勃的人才生態系統。要保護人才生態系統,必須保護人才發展方向的多元性。中國的外語必修制度,抑制了人才的多元化發展,阻礙、扭曲了專業人才發展,破壞了人才生態系統。
一是外語學習占用了大量專業學習時間,影響了專業學習效果,也降低了學校的整體教學水平,造成學生綜合能力的欠缺,甚至拉大了中國專業人才與國外的差距,因為國外大學并不強制學生學習外語,國外大學畢業生學習專業的時間比中國大學生要多好幾年。
二是外語考試使一些專業人才失去了專業發展的機會。比如一個報考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的考生,由于外語差,即便專業再優異也是白搭。據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陳丹青教授介紹,歷年美術學院的專業課程考試前3名者往往都因外語差一些而被拒之門外;相反,專業水平平庸、外語成績突出的考生,卻往往成了錄取的亮點。所以有一些碩士研究生導師曾經說;“許多專業很好的學生因為外語差而被擋在門外,而一些專業一般的學生卻因為外語好一點就進來了”。有人發出這樣的感嘆:“在中國,只要你外語好,你肯定能考上碩士、博士研究生;只要你外語不好,你肯定考不上!”筆者曾經對100名碩士考試落榜生進行調查,結果有95人是因為外語被卡住。在這種狀況下,因為外語考試而失去專業發展機會的專業人才有多少,可想而知。
三是外語考試使一些專業人才改變了專業發展方向。比如一些有法律、經濟類專業特長的本科生,由于外語差一點,喪失了競爭力,只好轉向自己不愛好的、冷門的、競爭不激烈的專業;有些專業很好的本科生,由于外語差一點,只好從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轉而調劑到外語可以降分的西部一些普通高校。就是一些英語專業比較好的人才,由于第二外語差一點,只好改變方向去考中文、歷史等非英語專業。在這種情況下,難免有許多優秀專業人才因為外語加入競爭指標而失去競爭優勢,被迫改變專業發展方向,也使北大、清華等名牌高校并沒有招收到最優秀的專業人才。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陳丹青教授竟然連續四年招不到一名專業好的碩士研究生。筆者在廣西一所高校的80名碩士研究生當中進行調查發現,有59名是因為外語考試而改變了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或學校。
四是阻礙了中國邊疆民族地區專業人才的培養。生活在中國廣闊邊疆地區的居民,由于他們和鄰國居民長期友好往來,有不少還和鄰國同屬于一個民族,所以有得天獨厚的學習外語所必須的語言環境和文化環境,掌握鄰國語言也就輕而易舉。比如在中國西南邊疆民族地區,由于存在京族、壯族、傣族等跨國民族,他們的民族語言本身就和越南語、老撾語、泰國語等外語完全相同或非常相近,所以京族人、壯族人、傣族人本身就是“天然外語人才”,如果能夠再進行一些經濟、管理、旅游、營銷等方面的專業訓練,他們就是難得的綜合性國際人才。但是,在現行外語教育制度的要求下,他們卻不得不學習對他們來說用途不大的英語,而實際上學英語恰恰是他們的弱項。所以,許多京族人、壯族人、傣族人或者因為學英語困難而荒廢學業,或者因花費大量時間學英語而荒廢其他專業,后果是阻礙了邊疆民族地區專業人才的培養。
4、使中國教育進一步陷入應試教育深淵
學會一門外語,應該學會用外語來聽、說、讀、寫,而不是通過死記單詞、琢磨語法、研究考試技巧來對付考試。但是,在中學,由于受高考的影響,學生花大量的時間訓練考試,研究題型,琢磨考試技巧。進人大學后,沒有了高考壓力,本應該是接受素質教育,強調專業教育和創新教育,也應該盡快補上因高考而耽誤的外語聽說技能。可是接踵而至的四六級考試和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等,使學生從踏入大學校門的那一天開始,再次陷入“聽講一死記一應考”的怪圈,大學、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外語教學也被迫再次循著“單詞——語法——考試技巧”的老路走,進一步陷入應試教育深淵。
5、影響漢語學習,有損中華文化傳承,甚至有損華人尊嚴
2005年2月底,國家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呼吁:不能重外語而輕母語,母語是民族的標志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及組成部分,其應用水平體現和直接影響著民族的教育、文化和素質。筆者認為,中國目前重外語輕母語的現象已經很嚴重,已經影響了漢語的學習,損害了中華文化的傳承,甚至到了有損華人尊嚴的地步。
本來,漢語是聯合國的五種工作語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而且全球“漢語熱”正持續升溫,包括美英日韓等100多個國家的2300余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學習漢語的外國人達3000萬,漢語理應是我們為之感到驕傲和自豪的一種語言??墒窃谥袊瑖駥h語卻表現出一種嚴峻的冷漠,人們只會為能說一口流利的外語而自鳴得意,卻毫不在意母語表達上的辭不達意,人們為托福滿分而歡呼,卻對母語的錯別字連篇無動于衷。甚至在一些大學里,中文專業學生過不了英語四級考試就拿不到學位,可寫不出錦繡文章卻沒人計較。目前,中國國民能用普通話進行交際的人口比例僅約53%,就是15-29歲年齡段的比例也僅70%,“大專及以上”人群也只有87%。這毫無疑問是一大悲劇。
語言本身是一種工具,同時又是一種文化,一種語言是一種文化的承載體,對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結、弘揚民族文化都有極強的凝聚、教化作用。母語的衰落必將深刻地影響到民族文化的純潔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保護民族文化,法國、日本等不少國家正在抑制外語以保護民族文化。然而在中國,母語卻在外語熱中衰落,這意味著以漢語為載體的中國民族文化處于一種尷尬的危險境地。中華民族的強盛必須是中華文化的強盛,中華文化的強盛必須是中華母語的強盛。余光中的提醒不無意義:“英文充其量是我們了解世界的一種工具而已,而漢語才是我們真正的根……”
造成以上重外語輕母語的現象,外語必修制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外語必修制度下,一個中國人學不好外語,那么考大學、讀碩士博士、拿學位、評中級以上職稱等全都實現不了;但學不好中文卻影響不大,因為一個中文只有中學水平的人可以走“函授大學-考碩士-讀博士”的道路,拿學位、評職稱等也沒有問題。這必然使國民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到外語學習當中,造成重外語輕母語的后果。
6、形成了深厚的外語考試利益鏈,甚至誘發了違法犯罪和道德喪失
目前,中國每年1000多萬人參加英語四六級考試,1000多萬人參加初中升高中外語考試,約1000萬人參加高考外語考試,超過100萬人參加碩士、博士研究生入學外語考試,超過100萬人參加職稱外語考試,還有成千上萬的小學生、中學生的外語課程考試……這已經使外語考試成為一個產業。從考試組織部門的考試報名費,到培訓班的輔導費,出版社、書店的書目費等,都多得讓人難以統計。外語考試已經成為這些利益集團的賺錢工具,吞噬了國民大量財富。
中國外語考試還帶來不同尋常的泄題、作弊等違法犯罪和道德喪失現象。2002年6月在重慶、2003年9月在北京、2004年6月在廣西等都發生了嚴重的四六級考試泄題違法犯罪案件,而“槍手”更是非常普遍,已經成為利益鏈上的重要一環。在中國,圍繞考試而發生的泄題、作弊等違法犯罪和道德喪失現象難免時有發生,但圍繞外語考試所發生的違法犯罪和道德喪失現象是如此嚴重,這確實不同尋常。其主要原因是外語考試被人為地賦予太重要的內涵,它關乎大學、碩士及博士研究生的入學資格,關乎能否拿到學位,關乎能否晉升職稱等,這是其他任何考試都沒有的重要附加值,必然迫使一些人去冒風險。
7、阻礙了中國外語教育的區域多元化發展
中國目前的外語必修制度在語種上限于英語、法語、日語、俄語、德語等少數幾種,這種制度的后果是阻礙了其他語種的學習,使外語教育不適應外語人才需求的區域多元化要求。中國目前小學、初中和高中在校學生人數分別約為1億3千萬、5700多萬和1000多萬,其中只有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的35萬學生學俄語和12萬學生學日語,其余中學生全部學習英語??墒牵袊鴩駥ν庹Z的需求遠遠不止這幾種外語,而是幾乎涵蓋了全球各個國家的語言。特別是在邊疆地區,對鄰國外語需求一般要多一些。如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架構下,廣西、云南等西南地區對包括越南語、老撾語、柬埔寨語、泰國語、緬甸語等在內的東盟國家語種人才需求將越來越普遍。但是,由于廣西、云南等地目前都是執行全國統一的外語教育制度,高考、碩士博士入學考試以及職稱考試等語種僅限于英語、日語、俄語等少數幾種,其中并不包括東盟國家語種。這樣,就必然不利于西南地區培養東盟國家語種的外語人才,因為為了對付高考,在中小學階段幾乎沒有人有時間選修東盟國家語種。在大學階段,有人選擇了東盟國家語種專業,但僅有四年時間,其中還要安排時間被迫對付英語四六級考試和以后的碩士外語(英語)考試,所以真正學習東盟國家語種的時間被壓縮到了很少,學習效果受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