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教師成為研究者”的運動在歐美廣泛興起,也是我國當前教師專業化中的一個理想目標。它強調教師有能力對自己的實際情境和教育行動加以反思、研究,提出最貼切的改進建議,教師不應是別人研究成果的消費者,而是一個不斷反思的研究者。每個課堂都是實驗室,每位教師都是科學共同體的成員,這是教育研究的最高理想。
其實早在80年前,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就提出了“好的先生……他必是一方面指導學生,一方面研究學問”的觀點。認為教師要不斷“研究新的學問,求新的進步”。他舉例說,德國大學的教員,就是科學家。科學家就是教員。“德國學術發達,大半靠著這教學相長的精神。”陶行知一生教育歷程都在詮釋著教師應該成為一名研究者,以及如何成為研究者。這種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一、教師要有“發現新理”的試驗精神
在《試驗主義與新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指出:“欲求常新之道,必先有去舊之方。試驗者,去舊之方也。”他還說:“試驗者,發明之利器也”,“歐美之所以進步敏捷者,以有試驗方法故;中國之所以瞠乎人后者,以無試驗方法故。”所以,陶行知非常注重教育實驗,力圖以教育試驗的方法來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新教育之路。他認為教育實驗有兩種功能:一是“由實驗而發見新的學理”,二是“由實驗而印證他人所發見之學理”。即教育實驗的創新功能和印證功能,只有實驗才能產生新的科學理論,只有被實驗證明為正確、實用的理論才能廣泛推廣。針對當時中國教育存在的五種舊習,他指出:“全國學者,茍能盡刷其依賴天工,沿襲舊法,率任己意,儀型外國,偶爾嘗試之舊習,一致以試驗為主,則施之教育而教育新,施之萬事而萬事新。”為此,在1928年的全國教育會議期間,他就提出由大學院設立教育研究所,聘請專門人才,分工研究,實地試驗。陶行知的一生,進行了無數的試驗。如設立試驗鄉村師范學校,進行鄉村教育改造和鄉村社會改造的試驗,學校的教學組織、教學原則、教學形式和方法,都是根據他的教育思想進行的。并由此在試驗中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論,提出了著名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三大命題。同時,還進行了“中心小學”的試驗,認為中心小學是母親,師范學校是兒子,中心小學是師范學校的試驗中心。1932年,他又設立了山海工學團,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組織,進行試驗,而后把它推向全國。后來在育才學校,陶行知又進行了特修課程的試驗研究。育才學校的課程除按規定開設普修課外,又按學生“性之相近”,分別開設了音樂、戲劇等六個組,根據各組學科性質開設特修課。普修課和特修課在教程安排上先各占一半時間,后調整為2/3比1/3;最后,又從實際出發,改進為3/4比1/4。最終成功地探索出一套培養特殊才能兒童的科學課程體系。系統的教育試驗為他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提供了科學依據。
陶行知說:“我們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進步,就須膽量放大,將試驗精神,向那未發明的新理貫射過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礙,不怕失敗,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奧妙新理,一個個的發現出來。”這正是新課程對廣大中小學教師的殷切期盼。
二、教師“要有科學的精神”
陶行知在《南京安徽公學辦學旨趣》一文中指出:“我們要極力的鍛煉學生,使他們得到觀察,知疑,假設,試驗。印證,推想,會通,分析,正確,種種能力和態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簡單些說,我們研究學問,要有科學的精神。”這里所謂科學的精神,實則是指科學研究的方法。只有在科學的方法論指導下的試驗才是真正的試驗。“例如試驗甲乙二教授法之優劣,則必將試驗時之一切情形,歸為一致。蓋必先一其教師,一其教材,一其設備,一其時間,一其地方,而所教之學生又須年齡等,男女等,家境等,程度等,然后施以各異之教法,乃可知結果之攸歸,屢試而驗,然后二法之優劣,乃可得而發明焉。”這些科學研究的方法既是教師探求教育真理所必須的,也是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所必須的,但恰恰正是我國教師所普遍欠缺的。補上教育研究方法這一課是陶行知幾十年前對師范生的要求,也是我們今天的教師亟待加強的。
三、要有實踐反思的精神
陶行知一生著述頗豐,提出了許多有重要價值的教育思想,但這些思想形成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陶行知回國后,開始用杜威的教育理論來改造中國的舊教育,但是卻到處碰壁。在平民教育運動、曉莊試驗師范學校教育實踐中,陶行知深刻地認識到:“自從親自到民間打了幾個滾后,才覺得我們有好多主觀的意見都是錯的,沒有效驗的。”于是他一面批判中國的傳統教育,一面批判外國的“洋教育”,同時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終于探求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活教育理論。
陶行知說:“我們要常常檢討,緊緊把握,天天創造。”正是懷著這種“常常檢討”的精神,陶行知經歷了一個個不斷反思的歷程:從信奉王陽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而改名陶知行,到批判“知行”觀、“知行知”觀,并進而樹立起“行知”觀、“行知行”觀,陶行知實現了自己在教育哲學思想上一次又一次質的飛躍。
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和提高。陶行知不僅自己時常反思,而且還要求學生要“每日四問”。第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第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第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第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陶行知以“每日四問”勉勵學生要每天反思,每天進步。
其實,我們今天的教師,要想每天都有進步,也同樣需要“每日四問”,同樣需要實踐反思。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同樣是研究,但教師不同于教育理論專家的地方在于,它更多地體現在實踐層面,表現為行動研究和實踐反思。以問題為中心的行動研究和實踐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的真正動力。教師要善于從日常教育情境中發現問題,并對此進行研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在下一步的教育行為中加以檢驗和改進,進而形成理性的認識。這就是陶行知對科學過程的認識:“行動生困難,困難生疑問,疑問生假設,假設生試驗,試驗生斷語,斷語又生了行動,如此演進于無窮。”陶行知告誡我們說:“教員最重要的精神,是求事業能力的長進,要把我們的教材教法一天長進一天,要不斷研究新的學問,求新的進步。又說,做學問最忌的是玄想、武斷、盡信書,以差不多自足,以一家言自封。”所以,教師在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上要不斷地求進求新,而求進求新的有效方法便是科學試驗和實踐反思。只有教師具備了較強的教育研究能力,才能實現以研帶教、以研促教,教研相長,才能保證新的教育理念在課程實施的層面上得到真正的落實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