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鄧小平的核戰略思想既繼承并發展了毛澤東的核戰略思想。其主要內容為:有效的自衛防御戰略;有限的核威懾戰略;核不擴散戰略;在服從國家建設大局的前提下,國防建設(包括核武器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戰略。
[關鍵詞]鄧小平;核戰略思想
[申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4-0016-03
鄧小平核戰略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毛澤東核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全面系統地考察鄧小平的核戰略思想,對于豐富鄧小平理論的研究,指導當今實踐,具有積極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文根據鄧小平時代中國發展、維護、運用核武器的實踐,以及鄧小平關于核武器的有關論述,同時與毛澤東時代的核戰略相比較,來考察鄧小平的核戰略思想。
一、有效的自衛防御戰略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中國又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戰略是積極防御的戰略,這就決定了中國的核戰略是防御性的、自衛的。中國自核研究開始,就確定了發展核武器戰略的防御性和自衛性的原則。“中國發展核武器。是為了防御,為了保衛中國人民免受美國發動核戰爭的威脅。”“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在所有的核國家中,只有中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國不對任何無核國家和地區使用核武器。而其它有核國家,在核力量的使用原則上。都有程度不同的保留。有些核國家甚至只要遭受大規模的常規入侵,就要先發制人,使用第一次核打擊。在中國的核問題上。鄧小平繼承了毛澤東的核戰略防御思想,并用以指導了中國新時期核軍事建設,這首先表現在他提出了關于“韜光養晦,決不當頭”的戰略方針。
“韜光養晦,決不當頭”是鄧小平為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確定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指導方針。1982年6月29日,當外國客人希望中國成為不結盟運動的精神領袖時。鄧小平回答說:“這我不贊成。千萬不要想當什么頭,兄弟關系、朋友關系比那個牢靠得多。”1990年12月24日。鄧小平再次強調中國“千萬不要當頭,這是一個根本國策。”“中國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中國永遠不稱霸,中國也永遠不當頭。”1991年10月、鄧小平在會見金日成時,又強調,在形成新的世界格局的過程中,“我們主要觀察,少露鋒芒,沉著應付。”中國決不當頭,中國也不會稱霸這是中國的戰略,因此,中國擁有核武器、發展核武器,并不是為了進攻,為了訛詐,而是為了打破核大國的核壟斷,為了防御、為了自衛。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的戰略始終是防御,二十年后也是戰略防御,這包括核潛艇也是戰略防御武器。”“我們沒有和蘇美比賽的想法和能力。我們只要有自衛的力量就行了”。
鄧小平在繼承毛澤東的核戰略思想的同時,也發展了中國的核戰略思想,這主要表現為強調中國核戰略的防御性、自衛性的有效方面。有效就是指我們的核力量不必過多。但一定要管用,平時能用以遏止核戰爭的爆發,戰時能充分報復敵對勢力的核襲擊。也就是說中國的核防御戰略必須具備高精度和高效率的核反擊能力。在毛澤東時期,由于毛澤東重視的是核武器的政治作用和心理作用,認為核武器是“紙老虎”,反對核訛詐和核威脅,因此,當時的中國核武器不強調精度,但強調大當量和生存能力,是在低戒備狀態下部署少量核武器,不發展以精度和武器數量為標志的第一次核打擊能力。但是隨著世界核大國的核武器不斷更新換代,國際核局勢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特別是美國的“星球大戰”戰略的提出和通過發展導彈防御系統謀求攻守兼備的核能力,使得各有核國家的核技術也必須相應提高到新水平。沒有命中高精度的核武器和靈活多樣的核彈頭,就會降低抵消核訛詐和核威懾的能力,因此,中國的核研究不能停滯不前,中國的核武器不論在種類上、性能上也要有發展變化。1988年鄧小平提出“以戰略導彈打游擊”的思想。此后,中國在研發大當量、遠程導彈的同時,注意研發小當量,命中精度高,遠、中、近,陸海空配套的核力量。在這段時間里,中國獲得確實的洲際導彈能力,發展了生存能力非常高的機動導彈,并在國慶50周年的慶典中進行了展示。
1986年9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宣布:“今天中國有實力來保衛祖國了,一旦受到外國的核襲擊,我們能對該國作出核反擊。”1989年9月,中國提前五年完成了構建完整的核武器戰的打擊系統,它可以高效率地遂行戰略核反擊任務。1995年夏,第二炮兵部隊又完成了“長城工程”,一批批不同型號,不同發射方位。不同樣式的能打、能防、能儲存、能指揮、能生活的戰略導彈陣地,出現在中國的大地上。1996年3月,第二炮兵以四發四中的輝煌戰績,圓滿完成了向東海和南海海域發射導彈訓練任務。這些都標志著中國的核武器在小型化、固體化、機動化、生存能力、命中精度等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在中遠近、陸海空的配套方面有所發展,中國的核作戰能力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中國的軍隊在高技術戰爭條件下,具有有效的自衛作戰能力和堅定的實施核報復的決心和信心,這些都說明了我們的防御自衛能力是有效的。
二、有限的核威懾戰略
鄧小平的有限的核威懾,就是指通過顯示中國的核武器的實戰能力和核報復決心,向對方施加一種壓力,迫使其不敢輕易對中國進行核威脅、核訛詐、核襲擊。我們都知道核武器具有巨大的殺傷力和破壞作用,一旦在戰爭中使用,不但會遭到世界人民的譴責,而且還會遭到對方核、生、化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全面報復,使得核戰爭難以駕御,最終使得發動戰爭的一方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由于核武器的這種特性,就使得核武器在實戰中幾乎成為不能使用的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核武器已經成為一種政治武器、精神武器,具有威懾作用。但核威懾力的大小并不與核力量規模的大小成正比,也就是說,不管你的核攻擊力量多么強大和先進,但在承受核打擊方面,你與別人一樣是不堪一擊,不能承受的。正如英國前國防大臣皮母所說:“即使英國只有一艘‘北極星’戰略導彈核潛艇可供使用,也足以給蘇聯造成不能承受的破壞。”1983年11月29日,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強調:“我們有一點核武器,法國也有一點,這本身就是壓力作用。你有,我也有。你要毀滅我們,你自己也要受到點報復。我們歷來講要迫使超級大國不敢使用……哪怕是小的。這畢竟是一種制約力量。”叫中國政府宣布:“中國保持精干有效的核反擊力量,是為了遏制他國對中國可能的核攻擊,任何此種行為都將導致中國的報復性核反擊。中國核武器的數量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其規模、結構組成和發展與中國的積極防御軍事戰略方針相一致。”上述聲明表明,中國的核武器僅僅用來阻止核武器進攻,是一種有限度的懾止核進攻、核訛詐戰略。
鄧小平的有限核威懾戰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發展核武器的數量是有限的。鄧小平曾表示:發展核武器“我們的立場是要發展一點,但是有限的……從長遠來看,中國擁有核武器只是象征性的”。“核武器要更新,方針是少而精……量不要大,有嚇人的力量。”2、中國核威懾的范圍是有限的。中國的核威懾只威懾有核國家,而不威懾無核國家和地區,“中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武器國家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中國不參加核軍備競賽,也從不在國外部署核武器。”毛澤東時代中國是這樣,鄧小平時代也是這樣,這反映了中國核威懾的正義性。3、適時、適當地顯示一下中國核武器的實戰能力和核報復的決心。中國在核武器發展數量、部署和使用方案上采取了保密的措施,不像超級大國那樣公布核武器的某些數據和使用條件,這就使外國無法真正了解中國的核力量和核戰略,不敢確信他們的先發制人的核打擊能否徹底地解除中國的核力量。美國和蘇聯的戰略決策人員一直懷疑,衛星是否探測到了中國的所有導彈基地。就是到了80年代,西方觀察家都認為沒有誰能在第一次打擊中摧毀中國所有的陸基導彈。為了鼓舞中國人民,同時也要讓對手認識自己的實力和使用實力的決心,中國又適時地、有選擇地公布一些消息或采取一些行動。例如:1984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35周年國慶閱兵式上,“二炮”首次向世人公開亮相。1999年8月2日,新華社宣布:中國在本國境內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新型遠程地地導彈發射試驗。同年10月1日,東風—3l號洲際戰略導彈在天安門廣場首次公開亮相。這些行動都是向世人顯示中國的核實力,中國有保衛國家主權、維護世界和平的“倚天長劍”。
三、核不擴散戰略
毛澤東時代,由于特殊的歷史環境和背景,毛澤東反對核壟斷,批評、指責《核不擴散條約》,“這個條約企圖鞏固三個核大國的壟斷地位,而把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的手腳束縛起來;它不僅沒有減少美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核威脅,反而加重了這種威脅。”他主張更多的社會主義國家擁有核武器,以此來禁止和消滅核武器,維護世界和平。毛澤東的這一觀點是冷戰時期的策略,它的出發點是為了打破美國、蘇聯對核武器的壟斷,抵制超級大國的核威懾、核訛詐,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維護中國的安全和世界的和平。現在由于中國已經掌握了核技術,打破了幾個西方大國對核武器的壟斷,更由于冷戰的結束,世界各國把發展經濟科技和提高綜合國力作為主要課題,在此形勢下,中國也改變了這一政策,開始積極維護和推進核不擴散。鄧小平指出:“核武器方面的合作是干不得的。我們可以在別的方面同超級大國斗爭、較量,在核武器方面不能同他們較量。第三世界國家在這方面進行戰略合作有百害而無一利。”1983年11月29日,鄧小平在會見加拿大總理特魯多時,又談到防止核擴散問題。他明確表示:“我們不搞核擴散,我們也沒有這個本事。”1992年3月中國正式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成為該條約的第174個成員國,并為核不擴散做積極的努力。1996年9月24日,中國外長錢其琛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與美、俄、法、英等60多個國家聯合簽署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四、在服從國家建設大局的前提下。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鄧小平著眼于長遠,從國家建設的全局出發,重新協調國防建設(包括核武器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強調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防建設服從經濟建設大局,同時在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加速實現國防現代化。鄧小平強調:“現在需要的是全國黨政軍民一心一意地服從國家建設這個大局,照顧這個大局。這個問題,我們軍隊有自己的責任,不能妨礙這個大局,要緊密地配合這個大局,而且要在這個大局下面行動。”“千方百計使我們國家經濟發展起來。發展起來就好辦了。大局好起來了,國力大大增強了,再搞一點原子彈、導彈,更新一些裝備,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陸上的也好,到那個時候就容易了。”“我們的錢要花在工業、農業、教育和科學事業方面。從長遠來看,中國擁有核武器只是象征性的,如果中國在這方面花的力量太多,也會削弱自己。”
國防建設服從于國家經濟建設這個大局,絕對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國防建設,而國防建設要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鄧小平指出,我們的四個現代化。其中就有一個國防現代化。如果不搞國防現代化,那豈不是三個現代化?雖然當前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基礎不能動搖,但國防現代化建設也必須有適當的發展。而且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增長,國防建設還要不斷增強,尤其是國防科技。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中國當前和長遠發展的需要,才能使中國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鄧小平曾動情地說:“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可見,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對中國的重大意義。他還指出“過去也好,今天也好,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五、結語
當今世界,核問題此起彼伏,世界核力量的格局正在發生變化。除了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等原有幾個核大國外,印度、巴基斯坦、朝鮮、伊朗、日本等一批國家的核研究或核武器研制,使得國際間的核問題愈發復雜,而國際恐怖組織對擁有核武器的圖謀,更使得核擴散的危險在加劇。深入研究和探討鄧小平的核戰略思想,對于指導當今中國的國防與外交政策,應對日益繁雜的國際核問題所帶來的復雜局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文系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領導人的核戰略思想”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陳合營(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