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種現實的存在,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在豐富多彩、多元共生的文化圖景下,中國文化必須以開闊的視野、健康的心態、創新的精神和超越的意識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既要敞開國門、擁抱世界,又要獨立自強、不丟本色;既要大力弘揚民族文化、保持中國文化的獨立性,又要積極融匯外來文化、使中國文化具有更多的國際品質。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中國文化;戰略
[中圖分類號]F11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4-0018-04
作為世界歷史進程中不可抗拒的潮流、不可逃避的命運,經濟全球化不僅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經濟發展進程,而且給人類的文化生活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毫無疑問,中國在積極應對和主動介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不僅要制定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而且要制定出相應的文化發展戰略。研究經濟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文化發展戰略是擺在我們面前重大的理論和現實課題。
一、順應形勢,調整心態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沖擊,人們的心態非常復雜。有人歡呼中國文化將進入新的繁榮,有人則悲嘆中國文化正在逐漸走向“后殖民化”。不同的意見當然可以討論,但引導文化健康發展.要用一種理智的、客觀的眼光來看待經濟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文化發展問題。對任何以全人類的名義大行其道的“文化霸權”我們是堅決反對的,而一概拒斥西方文化,諱言“開放”、“融入”的唯我獨尊也是需要克服的。
(一)健康的文化心態應該是寬容的
在人們之間的依賴越來越多、聯系越來越緊的世界中,過分的文化沖突只能給人們帶來利益的損失。因此,理解不同的文化傳統,才能學會與其它文化傳統背景的人們和平共處、相互借鑒、共同發展。學會用寬容的心態對待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是經濟全球化語境下文化交往的前提和基礎。文化開放、不同文化經常相互碰撞往往會使一國文化獲得發展的靈感和動力。相反,文化上的封閉不僅會堵塞文化交流的通道。使自身喪失文化發展的動力,而且會導致國民抵御外來文化不良影響能力的降低,最終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失去文化根基。
作為文化大國,中國要想保持文化發展的活力,同樣必須采取寬容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必須虛心向世界其它國家和民族學習。通過吸收和消化外來文化,為自身文化的存在和發展注入更多的營養和動力。當然,外來文化也有精華和糟粕之分,必須注意對其進行分析和批判。但是,這決不意味著對外來文化可以采取拒斥的態度。經濟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交往重要的是要有更好、更新的東西吸引人,正確地引導人們去分辯是非、美丑,而不是人為地制造文化隔絕。
(二)健康的文化心態應該是開放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確擺脫了長期的封閉狀態。但是在實踐中是否作到了真正的開放,在中西文化關系上是否具備了真正的開放的心態,卻仍然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真正的開放,應該反對各種形式的文化中心主義、文化部落主義等不利于人類文化交流和進步的觀念,將自身置于世界之中。作為與其它國家平等的一員來學習、吸收、傳播人類文明的精華。在多元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匯中,中國文化既要大力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又要善于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長處來不斷充實、調整、更新自己,加速和加深與其它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這是未來我們處理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應有的文化心態。
(三)健康的文化心態應該是自覺的
經濟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互動,給我們帶來的最大危機是文化的“認同危機”。享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曾用“文化上的精神分裂癥”來形容那些文化無所皈依的民族的精神狀態。不管其用意如何,這種狀況確實是存在的。要走出這種困境,中國文化必須強調文化自覺、喚起“民族意識”。只要有民族利益的存在,就有這種意識存在和發展的理由。事實上,文化戰所爭奪和捍衛的并非僅僅是純文化,實質上是民族的經濟與政治利益。既然民族利益是一種客觀存在,就無須諱言文化的民族意識。
當然,突出民族意識,并不是要排斥全球意識。沒有對全球的充分理解和把握,就很難生發出關于“我”在世界的存在及其價值的自覺意識。因此,“我們既不能因為怕被殖民化而拒絕一切外來文化,又不能總是帶有阿Q的味道,將西方文化中先進的東西貶低為‘中國古已有之’;既不能過分抬高西方文化的學術價值,貶抑自己文化的理論意蘊,又不能僅僅停留在闡釋西方的文化體系上,而是要努力建立一種屬于自己的具有民族性和開放性的話語體系。
自卑和自大的文化心態都是錯誤的,既不符合世界潮流,也不符合中國實際。健康的文化心態既要有文化自信、又要有憂患意識,應該是寬容的、自覺的、開放的;應該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二、敞開國門,擁抱世界
在經濟一體化、科技網絡化、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共享已是必然,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因此,經濟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文化發展必須敞開國門、擁抱世界,敢于同西方文化“同場競技”。
(一)擴大對外文化交流是實現文化振興的必由之路
中國文化具有悠久歷史和博大精深的體系,但這決不意味著中國文化是十全十美、無需發展的。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也確有其先進性、普適性。西方社會無數智者、勇者為它做出了貢獻。無視和厭惡這種文化,顯然是愚昧和狹隘的。吸收與融合西方文化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成分,并不會導致中國文化核心價值的改變。
歷史上曾經有過中外文化大交流。就是漢唐時期印度佛教的傳人,使中國文化曾一度出現“坐集千古之智”、“人耕我獲”的佳境。然而,歷史上當西方各國在文藝復興、產業革命和理性精神的推動下闊步前進的時候,中國封建王朝猶如熟睡的巨人,自大而自閉的民族文化使中國未能及時接受當時確屬先進的西方文化的刺激,失去了歷史發展的寶貴機遇。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當時特殊的國際環境和限制,只允許和鼓勵與社會主義蘇聯的交流。對蘇聯模式和體制的生吞活剝使我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歷史經驗教訓告訴我們,經濟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文化必須敞開胸懷、廣收博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國際社會。
(二)擴大對外文化交流應把文化安全擺到重要位置
在世界聯系不太緊密的傳統社會,文化基本上是在國家、民族的范圍內延續,很少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除了遇到外族入侵而遭致整個民族毀滅性打擊的極端情況外,文化的維系與保護并不成為什么問題,至少不是嚴重問題。在經濟全球化語境下,這一問題則日益凸顯出來了。文化資本、文化商品的自由流動、文化產業的擴張、文化價值的碰撞,直接威脅到弱勢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安全。文化開放過程中的“文化安全”問題被現實地推到我們面前。
作為一種國家安全概念,文化安全與政治、軍事、經濟安全等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安全概念,彼此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沒有文化安全就沒有全方位的、完整的國家安全。
因此,擴大對外文化交流應把確保文化安全擺到重要的位置。應該說在文化開放和文化交流中維護文化安全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需要進行多方面的探討,但從現實情況來看,至少以下幾點是值得特別注意的。首先,確立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原則,既能積極推進文化建設、又能向外來文化積極抗衡的文化發展戰略;其次,實行文化產業政策的戰略性調整,構建適合于中國國情的文化產業體系;再次,建立積極的文化安全預警系統,準確預測國際文化商品市場的流動趨勢及其影響;又次,完善國家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全面推進國家文化創新能力系統建設;最后,建立具有中國特色并能有效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綜合管理機構,增強綜合處理和快速反應能力,以確保國家文化安全及產業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應當強調的是,在全方位開放的同時,我們要特別警惕兩種傾向:一種是“文化保守主義”或曰“文化民族主義”,另一種是“文化激進主義”。前者或出于盲目的民族文化優越感,或出于對外來文化的恐懼感,或出于維護文化整體性、純潔性的動機,以“國粹”和傳統文化價值的守護者自居,抗拒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后者則無原則地全盤接受外來文化,將原有的民族文化統統丟棄。無疑,這兩種傾向都是極為有害的,都不利于中國文化在國際交流中有所增益。
三、獨立自強,不丟本色
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處理好文化全球化和文化民族化,既要樹立文化的全球意識、把人類一切優秀文化在新的歷史時代融會貫通,又要樹立文化的民族意識,在民族特質中尋求世界共性。經濟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文化發展既要堅持文化的開放性、世界性,又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民族性;既要敞開國門、擁抱世界,又要獨立自恃、不丟本色。
(一)堅持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弘揚優秀民族文化
眾所周知,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對于以民族國家為主要政治存在形式的區域的共同體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對于維護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以及國家的統一和穩定,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全球化只是創造了不同地域的本土文化進行交流的更大空間和更多契機,決不意味著本土文化的終結。中華民族之所以能綿延數千年而不絕,在遭受外患和列強入侵的多次危機中涉險過關,本土文化所培育的民族信念是重要的。在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迫切需要凝聚全民族和全體海外同胞之力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緊要時刻,本土文化的喪失對中華民族將意味著一場災難。
人類文明發展史證明,一個拋棄了自己文化傳統的民族,很難對外來文化哪怕是先進的外來文化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實事求是的詮釋,更談不上結合本國的實際去學習和融會貫通,反而會無所適從;任何一個民族,如果拋棄自己的文明傳統,盲目地“一切照搬”外來文化,其結果只能是本民族文化的衰落、滅亡,以致整個民族的衰亡。因此,我們必須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把弘揚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
(二)對民族文化采取保護政策,實行適度準入
適度引進國際金融資本和輸入文化產品、以滿足國內文化產業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要,適當放開文化產業的經營權,使國際金融資本和跨國文化集團能夠在中國境內從事合法的文化經營,不僅可以引進國外先進的文化經營與管理技術,加快中國文化整合到世界文化市場體系的步伐,而且還能有效地形成競爭機制,推動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在適度準入的過程中,對那些可能危及文化安全和民族文化發展的外來文化進行準確的分析與識別,及早做出預警性反應,并對民族文化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制定相應的保護政策。這也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通行做法。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自身文化與西方文化存在著巨大差異的國家來說,更應該建立防范機制。對于符合國家文化利益、有助于民族文化發展的,表示認同,給予支持;對于不符合甚至嚴重侵害和違背國家文化利益、對民族文化發展構成嚴重威脅的,則堅決予以拒絕,并給予打擊和破壞;確保把經濟全球化進程可能對中國民族文化發展構成的危險性和危害性降低到一個可容納的量的限度內,最大限度地保護文化發展所需要的良好的生態環境。
(三)主動出擊國際文化市場,大力推進文化出口
如果說適度準入是經濟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文化“內向型”發展戰略的話,那么,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主動出擊國際文化市場,開展全面的國際文化貿易,大力推進文化出口,傳播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文化則是經濟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文化的“外向型”發展戰略。但國際市場的無情和殘酷在于,當我們面對這個市場的時候,它已經走過了自由競爭的階段而形成了寡頭壟斷。市場準人的門檻已經很高,對手已經非常強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應該找準自己的政策目標,制定出文化方面的相應策略,比如在國際范圍內廣泛訂立或實施有關關稅、知識產權、外國投資的具體協議;利用國有、集體經濟的優勢,借助于社會力量來發展文化產業;確立支持和鼓勵出口、培育新市場的共享機制;探索進入發達國家成熟市場的新戰略和新渠道等等。
四、兼收并蓄,綜合創新
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日益成為經濟全球化時代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性因素。自我封閉、缺乏創新、固守僵化只能走向沒落與衰亡。西方發達國家的一些有識之士對此已有清醒的認識。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既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又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文化創新就更具有重要意義。
(一)積極推進文化創新是中國文化的生命所在
文化乃國脈所系,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全部智慧和文明的集中體現,是維系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紐帶。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衰,則國家衰。在發展和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幾千年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然而,再優秀的民族文化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成為現代化發展的資源,因為民族文化形成的歷史條件不同于當代,當然不可能“拿來就用”。民族文化是一個寬泛的包羅萬象的概念,其中到底包括哪些內容,哪些不適合當代發展,哪些可以經過改造、創新適用于當代的需要,都需要精心研究加以區別,從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任何一種沒有創新的文化只能走向衰落甚至死亡。先進的文化也決不能因循守舊、同步自封,其先進性要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而發展。
在當今世界高新科技和信息產業迅猛發展的今天,如果我們不及時吸收和擁有最新科學文化成果,不站在科學文化的制高點上不斷創新,我們的文化就可能落后于時代,失去自己的先進性。只有創新的文化,才是反映時代精神、體現時代發展方向的文化。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證明,對于民族文化最有效的保護就是與時俱進地不斷發展,對于民族文化最有效的繼承就是和母體血肉相連地不斷創新。
(二)文化創新必須兼采中西、并覽古今
從文化發展的情況看,這些年來,我們確鮮有稱得上是“創新”并引起世界關注的“作品”。一個鮮明的對照是,亨廷頓提出了“文明的沖突”理論,而中國的思想理論界卻沒有對冷戰結束后世界各局的變化表現出和達到一個大國應有的理論思維高度。相反,這些年來引進的各種西方文化學說、思潮和大片,無不影響和制約了中國文化創新能力的煥發。
因此,我們必須“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創造屬于當代中華文化的新概念和新理論、新藝術、建立新國學。全面尋回民族文化創新能力的自信”;必須以開放的胸襟、兼容的態度和探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對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走創造性綜合的路子。一方面,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實事求是地審視、剖析、鑒別民族文化,認真發掘民族文化的當代人文價值,大力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事實上,中國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是西方世界進入后現代社會所迫切需要的;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認識到,西方文化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確有其合理的一面,其中的科學精神、工具理性是中國邁向現代化進程中所極為需要的。科學精神與工具理性、人文精神與道德理性是完美的人類文化中緊密融合的兩個方面。不論是東方的文明還是西方的智慧都無法單獨承載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不存在哪個消滅哪個、哪個覆蓋哪個的問題。“西方中心”論和“華夏中心”說都不是正常的心態。我們必須摒棄“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到東風”,“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任何“中心主義”的思想,破除中西對立、“體用兩元”的僵化思維方式。經濟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文化發展必須兼采中西、并覽古今。誠如孫中山先生所說,中國文化應“發揚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與諸民族并驅于世界”。
(三)經濟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是一個多層次、全方位、龐大的系統工程,其包涵的內容、涉及的方面十分廣泛。經濟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文化創新至少應包括以下三個層面:一是內容創新。文化是一條歷史的長河。抱殘守缺、固守傳統只會使原有鮮活的精神源泉日漸枯竭。中國文化只有在內容不斷創新的基礎上、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復活,才能煥發生機。二是觀念創新。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世界有許多話語、價值和標準來自西方,但這并不能證明,西方文化可以取代一切。單從情感上考慮而鼓吹“西方文化優越論或期待著儒家文化的第三次復興”都是不現實的。西方應該棄掉“霸權話語”,我們也應當以海納百川的宏大心態對待西方文化,以一種平靜的心態看待自己,看待別人。焦慮的吶喊、病態的呻吟、無知的狂躁都應成為過去。三是結構創新。一方面,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科學和民主精神,并和民族文化機體內原生的人文精神實現重組,進一步完善中國文化的結構;另一方面,以理性批判精神審視民族文化,改變中國文化結構中存在的文化與政治混為一談的單一結構,將文化從壁壘森嚴的政治糾纏中解脫出來,還文化以應有的個性和尊重,使每一個人都真正體會到文化帶給我們的精神上的快樂和幸福,在多元結構中實現深層文化的超越。
伴隨著新世紀的腳步,經濟全球化已經悄然影響著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一種現實的存在,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在豐富多彩、多元共生的文化圖景下,中國文化必須以開闊的視野、健康的心態、創新的精神和超越的意識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只有這樣,中國文化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文化發展的趨勢,隨著時代精神的發展而不斷進步,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責任編輯:崔 穎(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