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進程。人們對發展觀的認識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都得到了擴充和提升。尤其是中國近年提出的新科學發展觀,更是實現了發展觀的質變。堅持新的科學發展觀不僅對中國的改革和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也將會對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關鍵詞]發展觀;演變;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D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4—0047-03
發展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實踐問題。發展觀就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是關于發展的指導思想。在整個發展問題中居于靈魂和核心的地位。有什么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發展的實踐產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作為一個歷史范疇,發展觀隨著歷史進程的推進而不斷變化。
一、國外發展觀的演變
人們對發展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不知到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歷史發展過程。綜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處于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國家地區的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發展觀。國際上關于發展問題的研究興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發展觀的演變亦始于此。從傳統發展觀到科學發展觀的演變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發展=經濟增長=工業化。二戰后,發達國家面臨著戰后恢復重建的艱巨任務,發展中國家在獲得政治獨立之后發展經濟的需要尤為迫切。而當時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是物質資本匱乏。只有解決了物質資本積累的問題,才能扭轉百廢待興的局面、完成戰后重建的艱巨任務,才能實現較快的經濟恢復和增長,滿足增加就業和改善生活的需要。因此,在戰后初期,世界各國都把工作重心放在物質資本的積累上,圍繞上述核心任務,各國都加緊了工業化的建設進程。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發展觀具有明顯的物質主義傾向。這種發展觀對于戰后初期各國恢復經濟。為五六十年代全球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它對于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的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期”功不可沒。但是另一方面這種發展觀主要表現為將發展等同于經濟增長。把發展過程等同于實現工業化的過程,把發展單純歸結為物質財富的積累,甚至認為經濟增長就等于GDP的增長。這種以物質資本積累和工業化為核心的發展觀,由于忽視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造成了對資源的瘋狂掠奪和對環境的嚴重破壞,導致人類逐步喪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條件,也促使人們開始重新反思發展的真正意義。
第二階段:發展=經濟增長+社會變革。20世紀70年代初,由于國際國內各種因素的影響,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出現的“滯脹”狀態取代了戰后經濟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與發達國家有著密切經濟關系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也都面臨著嚴重的通貨膨脹、沉重的債務負擔和日益惡化的國際經濟環境等不利條件。加之有的國家經濟政策的失誤,經濟發展十分艱難。在世界經濟不穩定、增長速度減緩的大背景下,各種不同類型的國家普遍進行了帶根本性、轉折性的經濟調整與改革。同時,人們關于發展的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再將發展看作是單純的經濟增長,而是把發展看作是經濟增長和社會變革的統一,即伴隨著經濟結構、政治體制和文化法律變革的經濟增長過程。這一階段關于發展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法國經濟學家佩魯的《新發展觀》一書。在該書中他強調發展應該是“整體的”、“綜合的”和“內生的”。“整體的”就是不僅要考慮人類整體的各個方面,而且要承認和兼顧各個方面的不一致性:“綜合的”就是要把發展的各種方面和各種因素聚集在一起,形成相互聯系緊密依存的結構; “內生的”就是強調一個國家的內部力量和資源及其合理的開發和利用。佩魯提出了發展應以人的價值、人的需要和人的潛力的發揮為中心,旨在滿足人的基本需要,促進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共同體每位成員的全面發展,其關注重心由物轉到人,是發展觀上的一個質的轉變。按照這種發展觀,對經濟發展的最終檢驗,不是普通的物的指標,而是人的發展的程度,為此就必須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這種關注重心由客體移向主體,標志著發展觀上的一個質的轉變。經過長期的經濟調整和社會改革,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從八十年代初期發達國家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經濟增長時期。但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調整進展緩慢且成效微弱,普遍陷入了經濟增長困難時期。整個八十年代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失去的十年”。
第三階段:發展=經濟增長+社會協調+自然環境的保護。從英國工業革命至今的幾百年工業化過程,人類在創造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以驚人的速度不斷破壞著生態平衡和人類的生存環境。面對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人們在經濟增長、城市化、人口、資源等方面所形成的環境壓力,世界范圍內引發了人類關于發展觀念的爭論。人們逐漸意識到要徹底改變這種局面,就需要探索出一條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道路。1972年,由著名科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組成的羅馬俱樂部發表了著名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明確提出“持續增長”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發展”的概念。1972年6月5日,聯合國斯德哥爾摩會議通過《人類環境宣言》,宣言中鄭重宣布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提出和總結的7個共同觀點和26項共同原則,指出“合理的計劃是協調發展的需要和保護與改善環境的需要相一致的”、“為了這一代和將來的世世代代,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已經成為人類一個緊迫的目標,這個目標將同爭取和平、全世界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這兩個既定的基本目標共同和協調地實現”。可見,此種發展觀認識上更加注重發展和自然環境的協調,注重促進社會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為提出并逐步豐富可持續發展理論開了先河。
第四階段:發展=以人為本的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人們將發展看作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滿足、人的能力發展和人性自我實現的過程,廣義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在全球取得共識。1987年,以挪威女首相布倫特蘭為主席的聯合國世界與環境發展委員會發表了一份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第一次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并以此為主題對人類共同關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進行了全面論述,受到世界各國政府組織和輿論的極大重視,并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得到與會者的普遍共識。可以說,人類對可持續發展認識的歷史,實際上就是科學發展觀逐步形成的歷史。作為可持續發展觀的進一步深化,20世紀最后10年提出了人類發展的概念。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從1990年開始,每年發表一份不同主題的《人類發展報告》。人類發展的目標就是為人創造一個能享受長壽、健康和有尊嚴生活的充滿活力的環境。人類發展是擴大人的選擇范圍的過程,因此,必須把人置于所關心的一切問題的中心地位。發展的目的是擴大人類的選擇范圍,而不僅僅是增加收入;它所著重關注的是整個社會,而不僅僅是經濟。
綜上所述,從傳統發展觀到科學發展觀的演變,有以下轉變:在要素評價上,從單純強調有形資源和物質資本的作用,轉向重視無形資源和人力資本的作用;在發展道路上,從單純地強調工業化的經濟增長,轉向強調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在發展的目標上。從單純強調物質財富的積累,轉向以滿足人的全面發展;在發展與自然的關系上,從一味地向自然索取的反自然傾向,轉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親自然傾向。
二、中國發展觀的演變
中國關于發展之路的探索,經歷了極其復雜的曲折過程,形成了幾個重要的歷史階段,圍繞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變化和關于發展問題的不同認識,形成了幾種不同的發展觀。
1.圍繞過渡時期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確立了傳統發展現
建國初期黨和國家面臨的主要任務就是對舊社會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全國人民的強國夢,盡快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為此,黨和國家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物質資本的積累上,確立了以快速實現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為目標的傳統發展觀。這一時期關于發展問題探索的成就主要體現在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一文中。盡管我們在此時關于發展問題形成了許多新的觀點,并且在實踐中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一化三改”路線的指導下不僅順利地進行了三大改造,而且為今后進一步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黨的指導思想逐漸發生了轉移,黨的工作重心也由原來的實現工業化和發展經濟逐漸轉向階級斗爭。全國的經濟建設和發展問題全部從屬于國內的階級斗爭和國際斗爭,至于發展觀的研究則很少提及。
2.圍繞現代化建設的艱巨任務確立了增長發展觀
改革開放初期,針對中國落后的經濟文化和與世界日益拉大的差距,針對中國實現現代化的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吸取十年“文革”的慘痛教訓,鄧小平提出中國如果不發展經濟,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增強綜合國力,只能是死路一條。他提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在于發展。國際社會在七十年代興起的社會改革浪潮,為我們進行全面建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先進經驗,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人的帶領下我們走上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道路。這一時期的發展戰略仍然是以物質財富的積累為中心,追求經濟高增長為最重要最優先的目標,發展戰略并沒有擺脫傳統發展觀的束縛和影響。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在各方面尤其是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但是傳統發展觀的弊端也暴露無遺,凡是在六七十年代以前發達國家中出現的傳統發展觀的一切弊端都一一出現在我們國家,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低效益,傳統的追求規模數量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越來越制約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自然資源供給的嚴重不足、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自然資產的嚴重損失等等。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必須要改變目前的發展觀念,獨辟蹊徑,尋求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
3.圍繞深化改革開放的具體任務確立了可持續發展觀
進入九十年代后,中國面臨著深化改革開放的艱巨任務,同時中國社會的利益分化組合帶來了復雜的矛盾與形形色色的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又反過來影響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和繼續。為了化解矛盾,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國結合國際社會的新形勢確立了可持續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是人類社會在發展問題上的一個巨大進步和最顯著的成就。自從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第一次把可持續發展由理論和概念推向行動以來,我國結合中國的實際進行了積極的響應。1992年7月中國國務院就組成工作小組,編制《中國21世紀議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 1994年3月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正式通過《議程》,標志著國中國正式開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和1996年八屆四次人大莊重地將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了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中國在第三步發展戰略中要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1997年6月,中國代表團出席紐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特別會議并提交了國務院通過的《中國可持續發展國家報告》,從自己的國情出發闡明了中國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與理解,闡發了中國政府在今后15年間繼續貫徹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總體設想與政策措施,還對國際社會環境與發展的重要問題表明了中國政府的原則立場。中國貫徹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決心、行動與成就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揚與肯定,被認為在貫徹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起到了“旗艦”的作用。
4.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出了科學發展觀
進入新世紀,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但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了城鄉差距拉大、就業壓力增加、區域差距擴大、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社會的發展明顯滯后于經濟的發展等突出問題和矛盾。為應對傳統發展觀給我們帶來的諸多矛盾,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確立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其有五個要素,即經濟要發達,社會要公正,政治要民主,精神要文明,生態要平衡。
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五個統籌”就是這種科學發展觀在政策層面的體現。統籌城鄉發展,能夠解決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的問題,抓住了“三農”問題的要害和關鍵;統籌區域發展,逐步扭轉“東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兩大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切實關注和解決諸如失業、貧困等社會問題,才能解決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失調的問題;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是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對我們提出的時代課題。“五個統籌”的思想體現了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觀,豐富了關于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
科學發展觀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發展內涵、發展要義、發展本質的進一步深化和創新,是我國20多年改革開放實踐的經驗積累,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他破除了傳統發展觀和發展模式片面強調經濟增長的速度、規模和數量的思想禁錮,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強調經濟增長的速度、規模和數量的重要性,又堅持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強調注重經濟增長的效益、水平和質量,是我們黨和國家在發展觀上的重大突破和深刻變革。可以說,新的發展觀既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又符合當代中國國情;既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又包含著深刻的人文精神。只要我們把科學發展觀付諸實踐,不僅對中國的改革和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也將會對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責任編輯:秦玉珍(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