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1月9日,中國國家博物館首次收藏當代鈞瓷作品:“天、地、人”系列之祥瑞瓶、乾坤瓶、華夏瓶。這也是當代瓷器受到的最高禮遇,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欣然題詞——“祥瑞、乾坤、華夏皆鈞瓷之魂”。
窯變天成
“神在窯變萬彩,奇在意境釉畫,妙在奧秘紋路,絕在天人合一,名在名窯名匠,貴在鈞齡鈞神”
鈞瓷,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早期的鈞窯廣泛分布于古豫州潁川郡扒村(今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鎮)一帶,因宋鈞官窯位于夏啟大事諸侯、均封天下的“鈞臺”附近而得名。自唐、宋以后的歷代帝王都把鈞瓷列為御用貢品,每年只準生產36件進貢朝廷,民間不得私藏,被誥封為“神鈞寶瓷”。
古時天子為國君,因“君”與“鈞”諧音,故歷代帝王立令“鈞不隨葬”;世界各大博物館藏品也為數寥寥,故世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雅堂無鈞,不可夸富”之說。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窯口林立,品種繁多。唐以前,中國瓷器基本以青、白為主,有“南青北白”之說。隨著大宋王朝的繁榮,造就了“鈞、汝、官、哥、定”五大名窯卓然立世。在燒制過程中,鈞瓷的釉色由于獨特釉礦材中豐富的元素氣化成獨特的藝術效果,成為中國制瓷史上的一大發明,稱為“窯變”,至此結束了“南青北白”一統天下的局面。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如果說鈞瓷沒有出現之前,陶瓷世界是一幕無聲的黑白電影,鈞瓷出現后,中國的陶瓷世界從此進入到了一個有聲有色的彩色電影時代。
鈞瓷“窯變”是在燒制中同施一種釉,但一經燒成即呈五光十色。故云“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千變萬化的窯變效果,形成了色彩變幻無窮的神奇,紅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紅,在不同光線、不同角度下觀賞各有情趣,耐人尋味,有“千鈞萬變,意境無窮”、“鈞瓷無對,窯變無雙”之稱。鈞瓷的開片又稱“進瓷”,視如碎裂而指感光滑。就在釉裂開片中出現了人力不可為的奇跡:珍珠點、魚子紋、蟹爪痕、兔絲縷、蛛絲張網、蚯蚓走泥,即成瑰寶珍品,極具傳世收藏價值。鈞瓷以出現景觀為絕妙,形品在窯變中出現:暮沉霞飛、紫翠生煙、寒鴉歸林、星辰滿天、仙山瓊閣、杏雨江南等,呈現景觀畫幅的鈞瓷,列為空前絕后的極品。
正如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在2005年3月26日的大宋官窯國禮開窯儀式上所說:“選擇鈞瓷這樣一種中國傳統的藝術品作為國禮贈送給各國領導人,我們是經過認真考慮的。不僅因為它是具有千年歷史的中國宋代五大名瓷之一,更重要的是它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瑰麗豐富的窯變神韻,從某種意義上表達了中國在這個復雜多變的多極化國際環境中所堅持的中國文化的渾厚質樸和與時俱進的積極應變態度。這一切,與博鰲亞洲論壇所要向世界傳達的信息不謀而合。”
去凡求珍
“人無魂不能立于世,無德不能傳久遠,瓷無魂不能出精品,無精不能傳后世”
大宋宮窯堅持奉行砸掉殘次品只售精晶的做法,專門設立了砸掉殘次品的池子“鈞魂”和嚴格的出品選驗制度。
大宋官窯每一件珍品的出現,正是來自于那堆碎片——經過無數次的燒制、挑選、舍棄、砸碎的反復中,珍品才會成為真正的珍品。在2003年博鰲亞洲論壇上,國禮鈞瓷“祥瑞瓶”成品最終通過了專家組的驗收,也得到了與會各國政要的贊賞,但在這背后,為了確保“祥瑞瓶”的品質,大宋官窯鈞窯累計共生產毛坯33560件,燒制成品999件;2004年國禮“乾坤瓶”累計生產毛坯26806件,燒制成品999件。
與此同時,大宋官窯多年來非常重視與大師們的合作,不斷提升產品的品質和價值,也培養了一批公司自己的工藝美術大師和陶瓷藝術大師。94歲高齡的國學大師、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的一句話,讓大宋官窯找到了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定位——“把中國文化中最美好的東西糅合在一起,把民俗的、傳統的、經典的吉祥圖案結合在一起,還要和今天時代發展的主題結合起來,中國鈞窯瓷器要以中華民族最經典的文化使者身份向世界開口講話”。
中國鈞瓷要讓沉淀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呈現在世界面前——盛世治圣鈞,厚德以載物,器重華自發,以鈞為媒,治器鑄誠,把烈火淬煉出的千年傳世藝術經典奉獻給后世,把中華民族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傳播給全世界,是大宋官窯的追求和使命。
“大宋官窯”作為一個中國陶藝術的新銳領跑品牌,目前已在北京、廣州、鄭州等城市設立了7家自營展示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