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銀行業務的發展機遇,來自于流動性過剩導致的資產價格上漲、大宗原材料價格上漲、可以預期的加息和人民幣不斷升值。具體而言,在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企業傾向于利用資本市場轉好的時機加速股權融資、通過購并重組以降低成本、通過QDII等業務拓寬海外投資渠道,這些都離不開投資銀行的參與,投行的好日子剛剛開始。
近來,“流動性過剩”這一專業術語被財經類媒體廣泛傳播。就本人的粗淺理解,從一國經濟的角度看, “流動性過剩”可以表現為廣義貨幣的增長率超過GDP增長率;就銀行系統而言,則反映在存款超過貸款的差額上,即所謂的存貸差。據央行公布的數據,截止到今年上半年,中國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為33.13萬億元,各項貸款余額為22.79萬億元,存貸差達到了創紀錄的10.34萬億元,比2005年底增加了1萬億元。在當前的匯率制度安排之下,從貨幣投放的直接渠道看,較快的外匯儲備增長相應導致外匯占款的增長,是導致流動性過剩的最主要原因。今年1-6月,外匯儲備又增加1222億美元,這意味著近1萬億元的貨幣投放,與上半年存貸差增加額相當接近,這似乎是一種巧合。
流動性過剩動搖銀行 傳統盈利模式
要解決或抑制流動性過剩問題,加快人民幣升值的節奏無疑是最有效的手段,此外,繼續加息、提高準備金率和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可以成為控制流動性過剩的組合性貨幣政策。但從貨幣政策實際可以調控的余地看,卻是非常有限的。比如,人民幣升值只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一步到位,不僅會對國內的出口型生產企業造成巨大沖擊,加劇中國經濟的通貨緊縮局面,也會導致央行持有的美元資產大幅貶值,繼而沖擊美國的國債市場,這也不是美國愿意接受的。加息雖然不失為抑制流動性的一種手段,但大幅加息并不現實,小幅加息的效果也不會明顯。總之,在全球經濟失衡、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中國流動性過剩的出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指望在短期內得到抑制,要解決這個問題,也不僅是貨幣政策的職責,還涉及到中國金融體系的重組。
長期以來,中國所謂的金融體系實際上就是銀行體系。以融資結構為例,去年間接融資(銀行信貸)占社會總融資的比重接近80%,直接融資中除去財政部發行的國債和仍在銀行體系內的短期融資券,企業債規模很小,股票融資去年也只占到總融資額的6%左右。相對美國去年88%的直接融資占比,中國金融體系畸形現象十分明顯。龐大而壟斷的銀行體系養成了長期以吃利差為主導的盈利模式,因此,所謂的流動性過剩,也源于金融體系內部效率的低下,而非實體經濟投資需求不足。事實上,有相當數量的中小企業面臨著融資難的困境,民間借貸仍相當活躍。如果銀行能夠對中小企業的風險進行合理的評估、定價,即使是在現有的資本約束下,信貸也還有一定的增長空間。比如有數據表明,去年末浙江各銀行的存貸比達到81%,遠高于全國67%的水平,而浙江各銀行的壞賬率水平,也是全國最低的。
個案的成功并不表明它的可復制性,相反,打破商業銀行在金融體系中一手遮天的格局,通過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來重塑銀行的業務構架,并以此提升銀行服務效率和競爭力,倒不失為一種戰略安排。事實上,正是由于流動性過剩的加劇,銀行吃利差的傳統盈利模式已經開始動搖;而流動性過剩給整個經濟和社會帶來的直接影響,則表現為以房地產為代表的資產價格和以石油、有色金屬為代表的大宗原材料價格的持續上漲。對企業而言,無論是通過獲得可以增值的資產來實現財富的增加,還是通過規避成本上升風險來保持盈利能力,都顯得非常迫切。雖然它們仍可以從銀行獲得幫助,但投資銀行操作這些業務無疑更加得心應手。所謂投資銀行,通俗地講,就是幫有錢的人用錢,替沒錢的人籌錢。
投資銀行業務發展的 四大新機遇
筆者認為,投資銀行業務的發展機遇來自于流動性過剩,來自于流動性過剩導致的資產價格上漲、大宗原材料價格上漲和未來可以預期的加息和人民幣不斷升值。
首先,資產價格、尤其是流動性較好的資產,如房地產和股票權益類等資產價格的上漲,使得社會資金向這類資產流動,從而使得這些資產產生溢價。對企業而言,直接融資已經能夠降低融資成本,如果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還能獲得溢價收入,那肯定愿意采取股權融資的方式,而不再通過銀行貸款來融資。近來,上海港務局通過上港集箱取得整體上市的資格、中國銀行及大秦鐵路股票的發行,都說明企業正在利用資本市場轉好的時機,加速上市步伐。對金融監管當局而言,由于直接融資比重的增加既可以降低銀行風險,又可以減輕銀行存款增加帶來的流動性過剩的壓力,自然是其樂意看到的。而投資銀行部門則可以通過這一業務獲取可觀的承銷費收入,從而壯大實力。
還有,上游原材料成本價格的上漲,也會迫使企業通過購并重組的方法來整合資源,以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如通過縱向購并,整合產業鏈來降低成本;通過橫向并購來減少競爭對手以提高產品的議價能力。這些購并活動同樣離不開投行的參與,也給投行業務發展帶來了機會。
再者,人民幣升值有利于降低海外投資成本。當國內由于投資渠道不暢導致資產定價過高的時候,海外權益類或固定收益類資產的估值就顯得非常有優勢了,對投資銀行而言,發展QDH業務將拓寬新的業務渠道,而通過海外投資,也可以對沖部分由于外資進入帶來的流動性過剩的壓力,因此,這一類操作也應該受到金融當局的鼓勵。此外,在國內通過加息來應對流動性過剩的時候,通過股權融資的成本優勢也將體現出來。
投行業務除了在融資并購市場受益于流動性過剩之外,還將受益于二級市場的交易。因為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和利率水平的提高,實體經濟的投資成本勢必提高,而收益率則趨于下降。大量的資金將擁入資本市場,這也將給資本市場帶來交易的活躍,并促使二級市場的創新品種的推出。事實上,今年以來,證券公司的業務量已經出現暴增局面,資金很明顯地從實業乃至從房地產、期貨等領域流向股市。
可以預見,中國的流動性過剩還將持續下去,結局是悲是喜還很難預料。回想上世紀90年代中期,人們把只有2萬億元的銀行居民儲蓄看成“籠中虎”,擔心一旦涌出,將釀成惡性通貨膨脹,但最終惡性通脹沒有發生,反而出現了通縮。時過境遷,如今大家倒是盼著15萬億元的存款能出來消費。可見一旦大家都有了擔心,悲劇往往就不會發生。但不管如何,對投資銀行業而言,好日子應該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