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伊戰公投”,民主黨一舉奪回丟失12年的美國國會兩院多數席位
民主黨成功翻盤
在11月7日的美國中期選舉中,民主黨大獲全勝,一舉奪回國會兩院控制權和州長席位的多數。美國政壇發生關鍵性轉折。
11月8日凌晨,眾議員選舉計票結束。民主黨需要15票就能奪取眾議院,結果是贏了27票,同時還新拿下六個州長之位,執掌美國50個州中的28個。
11月9日下午,弗吉尼亞州共和黨現任參議員喬治·阿倫(George Allen)宣布失敗,民主黨候選人吉姆·韋伯(Jim Webb)以多出對手7000張選票的微弱優勢宣布勝出。民主黨將挾所得49席連同兩名支持其立場的獨立參議員的兩席,以51席對49席成為參議院多數黨。
12年來,美國政治經歷了戲劇性的輪回。此次國會中期選舉,民主黨成功翻盤,一雪所謂“1994革命”共和黨靠中選一舉囊括兩院控制權的恥辱。
共和黨認輸之后,迅速伸出“橄欖枝”,11月8日下午,總統布什宣布接受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辭職,原美國中情局局長羅伯特·蓋茨(Robert Gates)接任。然而,這一“丟卒保車”之策,并未能平息選民們對伊拉克戰爭現狀的不滿——這是決定此輪政壇巨變的關鍵因素。
總統布什還有兩年的任期。11月7日之前,他的黨派控制參眾兩院,他的智囊卡爾·羅夫(Karl Rove)總是能奇跡般贏得選舉,他的左右手切尼、拉姆斯菲爾德與他一樣,對政策堅定不移,少有猶豫。然而,一場中選之后,兩院移主,羅夫失算,拉氏下臺;這一切的主要原因,都是千里之外的伊拉克戰爭。
美國對伊開戰三年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并無影蹤,軍隊泥足深陷,伊拉克安全和基礎生活設施每況愈下;美國的選民看到的,是一場動因不明、實施混亂、缺乏退出計劃的戰爭,而美國為此要付出每月64億美元的代價。尤其在選前一個月內,美軍傷亡慘重,共有105名士兵死亡——此為2005年來之最——使得陣亡美軍總數增至近2800人,加深了選民的怒氣和沮喪。
“這次選舉,實質上是選民對伊拉克戰爭的一次公投。”無論是眾議院民主黨發言人、研究國會和總統關系的政治學教授還是公共廣播電臺的主持人,都不斷重復這句話。伊戰的困境,無疑是本次選舉絕對的主題;大量中間選民傾向民主黨,則是成敗的關鍵。
政治觀察家切克塔德(Chuck Todd)在選前分析中說,美國民眾只是想解雇共和黨,這并不代表他們雇傭了民主黨,“他們可能贏得這輪競爭……主要因為他們不是共和黨,而是另一個選項。”
民主黨對此心知肚明。“天時地利人和”皆具的民主黨,憑借中間路線攻占共和黨票源,而在戰術上避免主動出擊引起爭議,更多采取“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姿態,坐看共和黨丑聞迭出。競選中鋪天蓋地的民主黨宣傳都在強調“改變”二字,但究竟如何改變伊戰的困境,卻沒拿出一個清晰的方案。
對民主黨而言,這是一場等待了十多年的勝利。但是,上臺的民主黨是否會整肅腐敗叢生的國會?能否給伊戰帶來轉機?貿易保護主義會不會由此升溫?能否遏制政府預算赤字?回顧數月以來民主黨策略的轉變,以及選戰中重要人物的言行作為,人們能尋到關于未來的一些線索。
抹黑廣告與“藍狗”
“給我電話,哈羅德!”一個金發美女面對鏡頭挑逗地說。這則電視廣告由共和黨全國委員會制作,在以保守著稱的田納西州反復播放,目的是讓民主黨參議員競選人哈羅德·福特(Harold Ford)聲名狼藉。同時傳出的謠言是,福特曾經參加過花花公子的派對。
今年36歲的福特是非洲裔美國人,英俊、年輕。十年前,小福特繼承父業,在眾議員父親退役之際成功接班,順利拿下以非裔為主的選區,擔任田納西州眾議員至今。小福特任上走中間路線,在墮胎、伊戰、同性戀婚姻等議題上,時有支持共和黨總統政策之舉,獲得了大量中間選民——包括40%白人選民的支持。
今年5月,福特宣布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中期選舉中競選參議員。此后,他成為共和黨強大選舉機器的重點攻擊對象。針對他的以性或種族為題材的“抹黑”宣傳,曾層出不窮。
美國的參議員共有100名,每州各出兩名,任期六年。眾議員的選舉則是按照人口密度,將全國分為435個選區,每區各選一名,任期僅為兩年。參議員競選過程比眾議員困難得多。以福特為例,他面臨的不再是與自己一樣少數族裔為主的第九選區的選民,而是以保守著稱的整個田納西。100多年來,還沒有黑人成功當選該州參議員的先例。
福特的參選對自己是一個挑戰,也是符合民主黨戰略的一招棋。
今年的國會中期選舉,改選全部435個眾議員席位和占總數三分之一的33個參議員席位。絕大多數席位由現任議員輕松拿下,勝負毫無懸念。競爭激烈的眾議員席位選舉有30多個,參議院選舉僅有六七個,競爭結果決定黨派的勝負。民主黨只需拿下15個眾院席位,六個參院席位就可占領兩院。
在競選形勢大好的情況下,民主黨一方面鞏固來自傳統力量基礎的支持,另一方面推出眾多中間路線的候選人,以迎合中間和保守選民,蠶食本由共和黨牢牢掌控的保守派地區。福特所放棄的眾議員之位,由另一位民主黨人以60%的高票輕松得到。福特曾經在民調中一度領先,離奪取保守派重鎮田納西參議員之位僅一步之遙;最終,卻在“給我電話”之類抹黑宣傳鋪天蓋地之后,以48%的選票惜敗。
福特雖敗,民主黨的戰略卻很成功。從賓西法尼亞到俄亥俄,眾多民主黨新面孔贏得了原本歸屬共和黨的“紅區”的支持,最終出現了囊括27個眾議員席位的壓倒性勝利。但細觀勝面,人們不禁要問——獲勝的還是民主黨嗎?
為民主黨獲勝功不可沒的新鮮血液,大多是與福特一樣的“藍狗”。1994年,民主黨內偏保守的眾議員組建了“藍狗聯盟”。這個名字被用來泛指中間或保守派民主黨,如今已經有37名成員。
“藍狗”們的背景和主張,與民主黨傳統有所偏離。首先是國防背景加深。賓夕法尼亞州的民主黨候選人喬瑟·斯塔克(Joe Sestak)是退役海軍將領,克里斯·卡尼(Chris Carney)曾在軍隊情報部門和海軍預備役服務,在弗吉尼亞州鏖戰中勝出的吉姆韋伯(Jim Webb)在里根政府中曾任海軍部長。國防一直是民主黨的弱項。通過推出數名有軍隊背景,號召加強國防,甚至支持戰爭的候選人,民主黨奪取了原本歸屬于共和黨的票基,但也讓相當數量的鐵桿民主黨選民失望。
同樣,蒙大拿州的參議員候選人喬恩·特斯特(Jon Tester)、賓州的鮑勃·卡西(Bob Casey)、肯塔基的麥克·維伍(Mike Weaver)訴諸農業和傳統價值觀,改變了民主黨自由派的形象。此外,數位支持商業的候選人也成功地贏得了企業界的支持。
國家安全、農業選民、傳統價值觀、商業——共和黨的標志性特點,如今在不少民主黨議員身上閃現。“藍狗們”對民主黨入主國會功不可沒,他們也必然在未來調整民主黨政策方向,使人們心目中激進、自由的民主黨形象變得更加溫和中立。
丑聞頻發
今年9月之前,還沒有多少人知道眾議員馬克·佛利(Mark Foley)的名字。這個來自佛羅里達的共和黨議員是共和黨領導團隊的一員,連任接近十年。當地民眾知道他曾爭取來不少政府撥款,待人平和,容易接近。
表面上看來,佛利強烈推動反對兒童色情產品的法律,又是眾議院保護失蹤和受虐待兒童委員會主席。但9月底,美國廣播公司披露,佛利曾向一位16歲的男性國會侍應生發送猥褻短信,有性騷擾之嫌。
此后,佛利承認自己是同性戀并有酗酒惡習,迅速辭去職務。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在他主導的一項保護兒童的法律通過之際、人們把刻有法案的鏡框送到他辦公室門口時,眼前已是人去屋空。在競選白熱化之際,“佛利丑聞”無疑給了共和黨當頭一棒。
佛利事件不久,又出現了哈格德牧師的性丑聞事件。泰德哈格德(Ted Haggard)是全美福音派基督徒的領袖之一,與布什政府關系密切。有報道說,一名男妓長期為他提供性服務。共和黨的宗教路線再次受到打擊。
美國大學國會總統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詹姆斯瑟伯(James Thurber)統計指出,選前一年,僅在眾議院就有15起丑聞曝光。從“阿布拉莫夫游說門”到佛利事件,全部出自共和黨。
政治分析家認為,美國的選舉有“六年之癢”的癥狀,即連任總統的第二年,也就是當政的第六年,民眾對其不滿會不斷累積,很容易借中選之際傾瀉到該黨派執掌的國會,從而導致選舉失利。目前總統布什支持率奇低,總在43%左右徘徊,民眾的“六年之癢”正逢其時;加上丑聞迭出,也導致共和黨屢試不爽的助選策略不再出奇效。
“佩洛西新政”
民主黨在11月7日中選的勝利是壓倒性的,而最直接的勝果,就是“城頭變換大王旗”——愛穿阿瑪尼時裝、說話面帶笑容、來自舊金山的民主黨人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成為眾議院首位女議長。
佩洛西不僅有權發起立法投票,還能指派各個委員會主席。按照美國法律規定,副總統是總統的第一緊急繼承人,之后就是眾議院議長,足見這個職務的重要。
共和黨執掌的參眾兩院,近幾年常被指責為布什總統的“橡皮圖章”,未能對眾多政策行使監督和制衡的作用。
以伊戰為例,負責伊拉克污水、供電、飲用水建設的Bechtel公司近期從中東撤回。雖然其與美國政府簽訂價值23億美元的合同,Bechtel宣布完工之際,伊拉克的基礎設施仍是一片廢墟。此外,總部設在休斯敦的Halliburton公司下屬子公司KBR,獲得價值200億美元的伊拉克重建合同。
類似的眾多簽約商,都和布什、切尼家族有深厚聯系;他們不僅從未受到政府監督,國會下屬機構提出公開支出的要求也被屢屢拒絕。對他們如何獲得合同、各方從中漁利多少等問題,新掌權的民主黨自然不會放過。
參院則在條約的簽訂和官員的任命上有決定權。眾議院不僅負責政府的預算,還有強大的監督權,可以隨時就各種議題召開聽證會。2007年起,眾議院下屬20多個委員會都將由民主黨人擔任主席。
喪失了兩院的支持,總統布什將面對困境。如果國會與總統分歧嚴重,其結果是眾多法案將不能通過。對國會的提案,布什可以動用否決權;一旦出現這種局面,美國的政治機器勢必陷入混亂之中。
所以,布什態度在選后馬上急轉。繼解雇拉姆斯菲爾德之后,他多次表示要與民主黨國會加強合作。選舉之后第三天,布什與政治宿敵佩洛西在白宮共進午餐。觥籌交錯之際,佩洛西也承諾,要帶著“合作,而非黨派分歧”的態度面對未來。
政治角力之外,政策的改變也在人們預計之中。2007年1月3日,新國會將走馬上任。民主黨早就等不及了,躊躇滿志的佩洛西在選前一個月就宣布了民主黨獲勝后“100小時計劃”,未來政策的走向可見一斑。
佩洛西提出,民主黨將會支持干細胞研究、增稅、提高最低工資等;然而,在共和黨的滑鐵盧——伊戰策略上,民主黨目前尚未拿出具體方案;無論近期撤軍還是裁減軍費都是不可能選項。除了抨擊布什伊戰錯誤,民主黨能否炮制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會否提出一個撤軍時間表,還有待此后兩年的觀察。
無論是“藍狗”力量、佩洛西“100小時計劃”,還是2008年總統選舉熱門候選人希拉里的投票表現,均體現出中間路線的特征。民主黨從左到中的轉變,應該不會僅僅止于此次中選。
此次政壇動蕩,對中美關系走向亦有影響。與共和黨相比,民主黨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更強,對臺灣、人權、宗教、新聞自由等問題更加關注,新的國會也許會對中國有更多批評聲音。然而,傾向雖在,對民主黨國會具體的政策走向作出猜測,還為時過早。
駐香港的一位美國高級外交官認為,美國對華政策和中美關系不會有大的改變。不過,由于民主黨特別是其中的當選議員多與“貿易保護主義”團體接近較多,今后一兩年中,中美貿易關系可能會摩擦增加。
前美聯儲主席保羅沃克爾則認為,中美貿易走向并不會發生大的改變,因為例如人民幣匯率等主要摩擦議題已存在多年,中美雙方博弈已久,離開已形成的軌道可能性會很小。
“我們的政治體系存在平衡和制約,布什隨時能否決法案。中國要準備從國會聽到更多刺耳的聲音,但未必會看到保護主義的法案通過生效。”華盛頓知名公共政策智庫加圖研究所(Cato Institute)丹尼爾·格雷斯伍德(Daniel T. Griswold)對《財經》記者說,“我對中國的建議是——對來自美國國內媒體和國會的保護主義聲音,不要過度擔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