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經濟增長沒有顯著增加快樂?
衣食足而知禮義。溫飽之后,重視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是否能夠增加人們的快樂,是很自然的。怎樣的發展才能更好地增進人們的長期快樂?這是當今中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快樂研究的一個相當一致的結論是:在小康水平之后,經濟水平的繼續提高并不必然能增加快樂。對個人而言,比較有錢的人的平均快樂水平,比收入中等的人和比較窮的人略為高一些——當然,有許多比金錢更重要的因素。然而,對全社會而言,人均收入水平的數倍增加,并不能顯著地增加快樂。為什么呢?
第一,溫飽之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快樂水平的是相對收入或消費。有錢的人比較快樂,是因為收入比其他人高。但是,當全社會的收入水平隨經濟增長而增加時,不但你自己的收入增加,其他人的收入也提高了;因此,快樂水平不會有顯著增加。
由于相對收入效應的存在,一個人(尤其是富人)的收入或消費的增加會降低其他人的快樂水平,產生了負的外部性,從這個意義上可以適當征稅。傳統經濟學分析強調稅收的反激勵效應(打擊人們的生產積極性),認為稅收有扭曲作用或超額負擔。其實,一般的收入稅或消費稅,即使不考慮平等因素,單單從效率上而言,實際上是可以起到糾正作用的。
第二,像松鼠、老鼠等動物一樣,人類也有累積的本能;加上人際競爭與無所不在的商業廣告的影響,人們會犧牲健康、快樂甚至生命等更重要的東西來拼命賺錢。這在競爭性極強、物質主義盛行的東亞各國,尤其是中國,更加明顯。像茅于軾所說,人們“用危害道德的方式賺錢,用危害健康的方式花錢”,長期快樂如何能明顯增加呢?
第三,隨著生產與消費的增長,人們生存環境受到的破壞也會增加。世界銀行專家Easterly曾經分析得出,約有一半以上的生活質量指標會隨著經濟增長上升,但也約有略少于一半的生活質量指標會下降。這也部分地解釋了為何經濟增長沒有顯著增加快樂。
環境破壞的嚴重性現在已經非常明顯了。比如,不少環境科學家認為,如果不在未來一二十年內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一旦排放量越過臨界點,全球變暖的影響可能就無法逆轉,會給人類生活帶來毀滅性的破壞。
近兩三個月來,不但英國皇家學會宣稱,人類經濟活動造成全球變暖已經是和地心吸力、進化論同樣肯定的事實,連商界名人也出來強調環保的重要。例如,英國億萬富翁理查德布蘭森捐款30億美元,來防止全球變暖及其他環境問題;大眾傳媒巨頭默多克也表示,即使還未能完全確定,但也應該把存疑的利益留給地球。部分到現在還不承認空氣污染、全球暖化等環保問題的嚴重性的經濟學者,不是躲在象牙塔里,就是被那種認為市場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意識形態所迷惑。
其實,有效率地處理污染問題,對其征收等于污染的邊際危害的稅,并不會造成很大的經濟負擔。如果只是某一個工廠必須支付污染稅,則其負擔很重,可能必須關門;如果只是中國一個國家必須減少污染,其成本也可能很大。不過,如果全世界各國,如果所有造成大量污染的生產與消費都必須付污染稅,則市場會通過價格的調整和生產者與消費者自身的調整,使得絕大多數工廠還能繼續生產,而且污染稅的收入可以用來進行環保投資,人們甚至可能轉而去做環境保護的工作。
有人認為,針對污染的邊際危害的稅率應該是多少,很難估計。筆者發表于2004年的一篇文章論證,至少應該征收等于減少污染的邊際成本的稅,而這是比較容易估計的,在技術上也是可行的。
總之,當一個人在挨餓時,可能會說他寧愿毒死不愿餓死;但是,在已經實現溫飽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更加重視那些就長期和全社會而言對快樂更加重要的環保、科技、衛生保健、教育等問題。而適當地采取稅收手段可以幫助我們實現這些目標。
根據學者P. Cosier近日的計算,我們現在的人均實際收入是100年前的七八倍;而如果地球的生態環境沒有被我們過度破壞,100年后,我們的子孫的人均實際收入,也會是我們現在的五六倍(如果以對環保負責的速度發展)或七八倍(如果以對環保不負責任的速度發展,并假定沒有發展停滯乃至中途滅亡)。
聰明的讀者們,你們是愿意子孫們有安全健康的生存環境,只有我們五六倍的人均實際收入,還是為了達到七八倍的收入,而冒著使人類滅亡,子孫們根本沒有機會出生的危險呢?我相信答案是顯而易見的?!?/p>
作者為澳大利亞蒙納士(Monash)大學經濟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