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案揭示出健力寶亂局真相——“用健力寶的錢收購健力寶”
11月6日下午5時許,歷時三天的庭審結束。32歲的張海否認了檢方的全部指控。
自去年4月被拘以來,這位前廣東健力寶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健力寶集團)的董事長已在看守所呆了整整18個月,當他身著米色T恤步入佛山市中級法院第一審判庭時,昔日標志性的“板寸”已是發長及耳根,身形也消瘦了不少。他極力顯得平和恭順,一開口卻“雄辯”如昔。
佛山市檢察院指控,張海侵占健力寶集團1.21億元,挪用健力寶集團9473萬元;其目的,按一位檢方證人的證詞所稱,“他用健力寶的錢收購了健力寶。”
這場至今令人難忘的“閃電收購”發生在2001年末。從2002年1月起,健力寶集團,這家有著17年歷史的國有民族飲料巨頭,變成了當時年僅28歲的張海的私人企業。
在他執掌健力寶的近三年時間里,昔日的飲料制造業明星開始與“資本”、“財技”掛鉤,并最終沉淪。自始至終,外界對于“資本能人”張海的進入及操盤充滿疑竇,直到今天的法庭上,方才借由檢方的大量舉證得以一窺真相。
個中故事并不復雜,但已令健力寶傷痕累累。在臺灣統一集團的主持下,這家企業如今正在艱難中重新起步。過去的教訓彌足珍貴。
兩項控罪
檢方于11月2日開庭首日的兩項指控,揭示出2002年初健力寶收購案的幕后玄機——張海在未向國有轉讓人支付股權款的情況下,先行入主健力寶集團,并在之后大舉侵占、挪用健力寶集團自身資金,用于支付股權款。
公訴人指控,2001年底,張海以上海東方時代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東方時代)的名義,委托浙江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下稱浙國投),收購廣東健力寶飲料廠(后更名為三水市健力寶健康產業有限公司)100%股權,后者持有健力寶集團75%股權。為此,張海須向健力寶飲料廠的所有人佛山市三水區公有資產投資管理公司(下稱三水公投)支付股權轉讓金3.38億元。
張海用他在天一證券公司價值1億元的國債作為訂金,并承諾三個月內支付另外2.38億元,由此先期進入健力寶集團。2002年1月,張海成為健力寶集團法定代表人,并任董事長、總裁。
不久,三水公投發現張海給付的1億元國債不能兌付,開始追討現金。張海遂請求北大方正集團出資1億元來兌換這筆國債。后者提出,若要如此則須由方正集團控股健力寶,而張海不愿失去控制權,于是開始尋求其他資金渠道。
之后不久,張海終于找到了愿意出資的合伙人——香港上市公司裕興科技的老板祝維沙。同時,他還找到了另一位在廣東地區頗有能量的人士——葉紅漢,后者可為張海入主健力寶“擺平關系”。
于是在2002年5月,張海、葉紅漢和祝維沙利用武漢市正天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后更名佛山市三水正天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正天公司),取代之前的財務公司浙國投,再與三水公投簽約收購健力寶飲料廠股權。
在正天公司中,張、葉、祝三人的持股比例為40%、32%和28%。主導收購者是張海,但真正有錢向三水公投支付健力寶收購款的,只有祝維沙。
在正天公司與三水公投重新簽約后不久,祝維沙即安排其屬下公司及關聯公司劃款1.58億元,用于向三水公投支付轉讓金。
祝維沙的這筆巨資也系多方騰挪而來,據聞有挪用香港上市公司資金嫌疑,因此只能是短期拆借,必須盡早收回。而兩手空空的張海不可能還錢,于是“還錢者”只能是健力寶集團自身。
侵占和挪用
根據檢方指控,早在張海聯合葉、祝二人聯合收購前,這位年輕的“資本高手”即已從健力寶集團掏錢支付收購款。
2002年4月,張海利用健力寶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的職務之便,指使公司執行總裁張金富等人,以周轉資金的名義從健力寶集團劃款2000萬元,經多次轉讓,付給三水公投作為股權轉讓金。
2002年6月、12月,張海又指使張金富等人先后以訂購白沙糖、支付訂金等名義,從健力寶集團劃款共計6600萬元,于多次轉賬后支付給三水公投。
在祝維沙急切追討1.58億元借款的情況下,張海又利用職務之便,侵占健力寶集團資金共計3474.82萬元用于償還。為掩蓋犯罪事實,張海還指示他人通過虛增庫存等方式,將其中所侵占的1274.82萬元款項平賬。
檢方還指控,2002年7月至2003年12月間,張海指使張金富等人以代正天公司支付借款、往來款和利息等名義,挪用健力寶集團資金共計4176.55萬元,款項被分別劃入祝維沙關聯公司,或直接交付祝維沙本人,所有款項至今未還。
2002年6月,張海還挪用健力寶集團3950萬元,用于其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的CASA公司收購健力寶集團另外10%的股權。
除此,2003年4月,張海因欠他人100萬美元,指令上海健力寶有限公司以代健力寶集團支付保證金的名義,向借款人指定的賬戶劃款828萬元。2002年8月至2003年4月,張海還通過其專職司機陳某操辦,從健力寶集團挪用共計518.13萬元,用于支付他在廣州的一棟花園別墅的購房款及裝修款,至今未還。
控辯之爭
在三天的庭審中,控方引述了90余名證人的證詞,出示了包括有張海本人簽名的數百份書證材料。張海對幾乎每一單證據都予以否認和質疑,展開大段辯白,全面否認一切指控。
辯方的重要論點,是指收購健力寶集的主體是正天公司,向祝維沙的借款是由正天公司名義簽署,因此借款是兩個公司間的行為,性質上屬于公司間的商務拆借。
證人張金富的證言顯示,“用健力寶的錢收購健力寶”,是張海和祝維沙的共謀;但在具體操作上,“是按照張海的指示來辦的”。
現年50歲的祝維沙與張海幾乎同時被拘,涉嫌罪名同樣是職務侵占和挪用。此前,他已于今年8月取保候審。
對此,公訴人針鋒相對地指出,張海是正天科技的大股東,上述資金正是在張海的個人意志主導下流出健力寶集團;“法律不會讓張海作為股東個人承擔公司的犯罪行為,但同時也不會因為他打著公司的幌子,就能掩蓋他個人的犯罪行為?!?/p>
對于挪用828萬元用于償還個人債務的指控,張海辯稱,支付這筆錢的前提是健力寶持有對方公司的資產,且在撥出這筆款前曾有同額款項轉入健力寶的賬戶,用以還款。對于挪用518.128萬元用于個人購房、裝修等消費的指控,張海則辯稱,該款是自己在健力寶集團的工資款,并稱健力寶集團至今仍對其欠有薪資。
對于于己不利的大量證人證言,張海在法庭上如此感慨:“大部分人進了看守所以后承受不住壓力,像我這樣在看守所關一年多,一句假話都不講的人真不多!”
公訴人最后指出,張海在整個庭上的表現,顯示其對所控罪行全無認罪悔過之意,申請法庭對張海數罪并罰,并將其認罪態度一并考慮在內。
而張海在最后陳述時,依然堅稱自己無罪。
錢能不能還?
作為該案受害人,健力寶集團委托律師在庭上宣讀了意見書,認為張海應對健力寶集團所遭受的資金損失作出賠償。
受害人認為,張海入主健力寶集團之后的侵占和挪用行為,給公司造成了惡劣影響,使得公司一度陷入銀行、供貨商催款,資金鏈斷裂的困境。
受害人表示,收購健力寶集團的資金來源有二:一是張海入主健力寶之后,以健力寶集團自有資金經過多次轉賬后支付轉讓金;二是祝維沙的借款,但仍是張海通過挪用健力寶集團自身的資金用于償還該借款。因此張海的所謂“收購”,非但未能使健力寶資產增值,反而嚴重影響了健力寶的發展。
“我們最關心的不是張海會被判多少年,而是他欠健力寶集團的錢能不能還?!睆埡0竿徠陂g,葉紅漢的友人向《財經》記者轉述了葉對張海案開庭一事的意見。
這位張海曾經的收購伙伴從未真正出資,也因而一向游離,如今卻在健力寶的殘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2004年11月,在健力寶資金斷裂陷入困頓之時,葉紅漢與張海、祝維沙一起,將三人所持健力寶集團總計91.1%的股份售予北京投資人李志達。之后不久,“健力寶風波”驟起。不滿于在健力寶再度易主中處于被動的小股東三水公投,竭力阻撓這次股權轉讓,并聯合經銷商自行成立三水健力寶貿易有限公司(下稱健力寶貿易公司),強行“接管”健力寶生產、銷售大權。
從此,健力寶集團進入事實上的非法經營時期。
未了局
這一局面勢必不能持久。在各級政府協調之下,2005年5月,健力寶集團91.1%的股權,以及健力寶貿易公司的股權終于正式過戶至李志達名下,但這已是一種過渡安排——李志達早已萌生退意,而新的收購人臺灣統一即將現身。
在李志達的退出和統一的進入之間,各方均需要一種過渡;尤其是對統一,它需要在過渡中規避可能的風險。于是,曾經的健力寶集團二股東葉紅漢走上了前臺。2005年9月,李志達將健力寶集團股權轉予葉,同時將健力寶貿易公司售予臺灣統一。過渡人物葉紅漢由此成為健力寶集團大股東,并擔任公司董事長至今。
葉曾對朋友坦言,向李志達收購健力寶集團的資金來自臺灣統一。他本人在過渡期的最大作用是“捋舊賬”:一是清理出售健力寶集團散布在各地的資產,二是協調解決公司對銀行及供貨商逾20億元的債務。
健力寶集團一位高層告訴《財經》記者,至今,健力寶集團所欠銀行債務已從2004年底的29.8億元減少到目前的14億元。還貸的資金來源,主要是通過出售健力寶集團的部分資產,“此外,統一方面也給了健力寶集團一定的資金支持。”
如今依然在公司產權上隱身幕后的臺灣統一,實已全面掌握了健力寶的采購、生產和銷售大權。健力寶銷售公司的管理人員稱,統一接掌健力寶生產銷售大權一年以來,基本保持了健力寶原有渠道和人員結構的穩定,健力寶銷售業績已見起色。
據悉,2005年健力寶貿易公司實現銷售額11億元。今年初,統一更為健力寶定下2006年銷售額20億元、三年內實現年銷售額40億元的目標。
統一于2006年7月退出匯源果汁收購項目。由此,收購健力寶成為這家臺灣企業在大陸飲料業并購中最為注重的一單。目前統一曲線掌控健力寶,很大程度上礙于臺灣當局的對外投資限制。對此,統一派駐健力寶貿易公司的總經理吳福章曾于今年中透露,該限制很快將被取消。屆時,或許就是葉紅漢抽身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