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信的政治命運
其遺留的部分政策仍深受歡迎
被軍事政變推翻的泰國前總理他信,還有可能奇跡般地返回泰國嗎?
泰國政變發生一個多月后,一部以喜劇故事形式出版的他信的傳記作品出現在泰國書攤,其中最后一部分寫道:“窮人支持者將不會拋棄他信,他將最終回歸。”
他信的妻子已經返回曼谷。10月底的一天,她同普密蓬國王的首席顧問、同時也被認為是政變幕后推手的炳將軍進行了會談,試探他信回國的可能性。
軍方發動政變的理由是他信政府存在大量腐敗行徑,但目前還沒有足夠證據證明這一切。因此,軍方在兌現當初“他信可以隨時回來”的承諾時,有些舉棋不定。
他信現已不再擔任其領導的泰愛泰黨的主席職務,其他許多領導人也都相繼離任。該黨面臨的官司意味著該黨可能被解散。但泰愛泰黨的看守領導人依然堅持私有化這一富有爭議的政策,并倡導同反對勢力實現和解。
目前,醫療保險、農村小額信貸等政策盡管已成為他信政府的遺產,但因其仍受到歡迎,臨時議會并無法將其摒棄。
英國《經濟學人》2006年11月2日
海外印度人紛紛回流
成為國家趕超戰略的關鍵武器
在印度從一個農業國向高科技國家的過渡中,這個獲得自信的國家開始重新審視與海外印度人的關系。旅居海外的印度人,也開始回國尋找商機。
當前,印度的流行詞是“人才回流”,即在美國硅谷效力的印度裔開始回歸國內的科技產業。
伴隨人才回流的是他們的資金。據世界銀行的報告,海外印度人的匯款自1995年開始翻了一番,去年達到220億美元。印度過去十年收到的海外匯款達到1540億美元,這一數字要比中國同期收到的海外匯款高出50%。
據統計,印度旅居海外的人數約為2000萬,僅在美國就有20萬百萬富翁。這些人才成為印度趕超主要競爭對手的關鍵武器。摩根大通最近的報告顯示,海外印度人成為幫助印度實現乃至超過年均GDP增長10%的重要催化劑。
美國《新聞周刊》2006年11月13日
日本經濟喜與憂
名義GDP水平仍未恢復
日本的經濟管理者們最近應該相當興奮,因為從即將公布的三季度經濟數據看,這個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實現了戰后最長的一段連續性的經濟增長。對經歷十年衰退的日本經濟而言,這一結果不啻為巨大成就。
至今年9月,日本經濟實現了連續19個月的增長。日本央行預計,GDP的增長速度可以持續到明年3月本財政年度結束,平均增長率將達到2.4%。
盡管如此,經濟學家們仍對前景持謹慎態度。他們認為,推動復蘇的主要因素,是日本源源不斷的出口和私人消費,這兩個因素貢獻了日本經濟增長的一半份額。但目前這兩個因素卻呈下降趨勢。消除通脹因素后的名義GDP,也還沒有恢復到上世紀90年代末的水平;相比之下,美國同期名義GDP增長了50%。
此外,日本普通勞動力的工資水平也沒有隨經濟增長而上漲,每名工人每年平均工資僅增加了約71美元。而在1997年至2005年,日本工人的年均工資實際上下降了10%,約3390美元。未來美國經濟放慢,可能意味著日本商品的更多積壓,導致制造商削減生產。
美國《商業周刊》2006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