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典
《理性與自由》,(印)阿馬蒂亞·森著,李風華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在經濟學思想史視角下,布坎南1949年發表的論文“政府財政的純粹理論”和阿羅1951年發表的博士論文“個人價值與社會選擇”,是當代公共選擇理論的開端。這兩位諾貝爾經濟學家以不同方式努力解答的,是弗蘭克奈特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一系列演講和論文中提出的民主社會面臨的最嚴肅的“社會問題”。
擺在讀者面前的這部文集,是森的兩卷本文集中的第一本,它的姊妹篇則是“自由與正義”。我們應從“奈特-布坎南”思路來理解森的主要看法,盡管這些看法似乎是沿著“奈特-阿羅”思路提出來的。例如,布坎南在阿羅“不可能定理”發表后立即指出的那樣,奈特一再闡釋的那種自由討論以及“基于討論的政府”(government by discussion),才是一切公共選擇和社會問題的真實出路——這一看法的正確性,恰好就是阿羅、森及其他學者提出的一系列“不可能定理”的意義所在。
《精神生活:思維》,(美)漢娜·阿倫特著,姜志輝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我們應該感謝江蘇教育出版社最近連續出版阿倫特著作及傳記,并由此期望著阿倫特在紐約新社會研究學院的講席繼承者、另一位杰出的女性哲學家海勒的一系列作品的中譯本。
這本書的標題,我們更愿意翻譯為“心智人生:思考”;因為,如阿倫特在書中所論,對現實生活的理解與判斷——而不是脫離現實生活的形而上學沉思——是她這本書的初衷,并且也是這本書貫徹始終的脈絡。阿倫特“心智人生”的高潮是在這部作品的結尾“附錄:判斷”(譯本作“后記”)處出現的。那是1975年12月4日,晚間,心臟病突發,哲人逝去。阿倫特留在打字機上的一張紙,開篇寫著“判斷”——她對康德“判斷力批判”的批判的開篇。每次閱讀這一附錄,試圖理解它的作者針對人類基本狀況及其邪惡傾向所做的勇敢的和持續到生命最后時刻的思考,都伴隨著被感召的心靈的震顫。
知識與情趣
《獎勵的懲罰》,(美)埃爾菲·艾恩著,程寅、艾斐譯,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10月第一版
很遺憾,這部好作品的中譯本制作相當糟糕,不僅把作者的名字錯誤地譯為“艾恩”(作者名Alfie Kohn,應為“柯恩”),而且連英文版權頁都找不到。盡管如此,其內容還是值得推薦。
根據霍曼斯1974年的著作《社會行為的基本形式》,行為學的主要原理一共有五項。在第五項原理的注解中,霍曼斯論證,就教育和規勸目的而言,獎勵遠比懲罰更有效。20年之后,1993年,柯恩發表了Punished by Rewards的第一版,幾乎一夜成名;擺在讀者面前的這個譯本,出自它的第二版。作者在后記中提到,兒童教育和家長們的行為,很多都可以歸入到行為學第五原理的獎勵政策的運用之中。行為學原理的這一泛濫,被柯恩斥為“對行為的賄賂”。面對普遍的令人頭疼的兒童教育問題,我們很難不同意柯恩的看法——好的行為很少是賄賂的結果。
《舍勒的心靈》,(美)曼弗雷德·弗林斯著,張志平、張任之譯,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8月第一版
弗林斯是舍勒遺稿和全集的兩位編輯者之一(另一位是舍勒的遺孀瑪利亞),也是最權威的舍勒研究者。1928年舍勒去世,瑪利亞開始整理他那才華橫溢的頭腦里產生的,外溢到了書報邊角和細碎紙片上的筆記和兩萬頁手稿中的無數思想。這一艱巨工作在納粹時期被迫中斷,至1954年再度開始,由弗林斯參與其事。1969年,瑪利亞去世,弗林斯成為舍勒手稿和紙片的唯一編輯者。
舍勒思想遺產的這一曲折經歷,使我們在了解韋伯許多年之后才開始了解舍勒——他的全集直到1997年才編輯完成。2005年底,弗林斯先生為這一中譯本撰寫了“前言”,他特別提及舍勒思維方式與中國傳統的相近之處——它們從來都不是“二元論”的。
《實驗經濟學:如何構建完美的金融市場》,(美)羅斯·米勒著,于澤、李彬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今天,實驗經濟學是主流雜志學術論文鉆研的主要領域之一,而且各主流大學也都建立了自己的經濟學實驗室。這本小冊子是這一學科的歷史和現狀的通俗介紹,它不打算向讀者灌輸拍賣理論的數學公式,它講述的,是諸如“股市泡沫”和“聯邦通訊委員會”之類的小故事。
本刊學術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