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合”一詞源于拜瑞·J·內勒巴夫和亞當·M·布蘭登勃格合著的《Co-opetition》一書,他們將競爭(Competition)與合作(Coopera?鄄tion)組成了一個新的范疇,競合(Co-opetition),即企業在商業運作中要使競爭與合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實現經營目標的商業行為。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復雜,不確定性和風險也越來越大,技術創新所需要的資源,如人才、資金、信息和知識等,不僅僅局限于企業內部,外部資源也起著重要作用。集群內的創新是一個互動學習過程,相互作用起了關鍵作用(蔡鉑、聶鳴,2006),過去單槍匹馬闖世界的做法往往顯得力不從心,損人利己或是利益獨享的觀念亦被淘汰,競爭已不再是企業間唯一的關系,謀求“雙贏”“共贏”的“競合”思想成為主流。
一、產業集群內的競合理念
產業集群是企業競爭合作的表現形式之一。根據波特(M·Porter)教授的定義,產業集群是一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聯系的公司和關聯的機構,它們同處或相關于一個特定的產業領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補性而聯系在一起,又可稱為產業簇群、產業群集。集群中的企業相互關聯、相互支撐,密集分布于相應產業鏈上下游的眾多環節上,相互之間形成了多重、多樣的超穩定關系結構。
毫無疑問,集群為“雙贏”的實現提供了條件。首先,產業集群所在區域已基本上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勞動力市場,“儲備”了許多富有經驗的雇員。集群內企業間高層管理人員的流動性較強,競爭一方面迫使企業要留住高素質的員工,另一方面高層管理人員面臨的挑戰也加大。在這種環境中,企業家的精神被鍛煉出來,素質得到了提高,集群內的企業在人力資源這一要素領域已基本具備創新的條件。其次,由于企業間地理位置接近以及同質性和關聯性,各種新思想、新觀念、新技術能夠更快地傳播和擴散,來自競爭企業、供應商、研究機構、消費者等方面的知識能更快地形成溢出效應,獲取“學習經濟”(Learning Economies),增強企業的研究和創新能力。再次,由于集群內的企業靠利益分配機制無形地結合在一起,易形成一致的聲音,能以更快速度對付來自外部環境的技術、市場和政策等方面的挑戰。另外,集群內企業在信息、技術、資源和服務的獲得方面都具有更低的搜索成本、交易成本和運輸成本。這些關系往往使企業達到資源共享的協同效應,獲得任何個體企業不能抓住的市場機會。因此,集群為競合提供了最為便利的條件,也最能體現競合的要求。
二、產業集群內的競合關系及其對創新的促進作用
集群中參與競合的主體主要可以分為四類(見圖1),這四大類主體的競合關系可以分為三種形式。

一是同業企業間競合關系
企業同業之間的產品生產技術與工藝設備雷同、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因此競爭較為激烈,主要包括產品的市場競爭,爭奪消費者、爭取資金、競相研發以超越對手等方面。競爭壓力迫使企業進行一系列的創新,企業靠創新獲取競爭優勢。當創新在某一企業率先實現時,整個集群就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率先創新者的成功,會打破原來的競爭格局和企業間的利益分配格局,使其他企業先前的創新貶值或完全失去價值,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面臨生存危機,落后的企業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必須進行創新(傅家驥,2001)。由于同處一地,一項成功的技術創新很容易被其他企業(追隨企業)模仿,追隨企業通常將創新成功企業(領導企業)的產品、費用構成及技術狀態作為比較標準,并在此技術基礎上謀求創新,以免遭受被淘汰的命運。追隨企業的追趕又迫使領導企業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改進產品和服務以保持領先地位,保證創新的經濟效益,而表現差的企業則會不斷謀求創新,否則只有遭受淘汰的命運。在“創新→模仿創新→再創新”的過程中涉及大量的隱性知識輸入,這類知識難以具體化、系統化,必須通過面對面人際交流才能被有效地獲取(李文博,許秀玲,2005)。企業的合作增加了面對面觀察與學習的便利性,有利于隱性知識的流動和傳播,加速了技術創新的外溢。另外,這種合作又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克服由于企業規模和資本實力限制所造成的技術進步緩慢等問題,并將創新活力與創新規模經濟有機結合,獲得多種技術創新優勢。通過合作,創新技術和市場信息能夠在群內企業間便捷傳播,而研發項目產生的外部正效應也有利于實現內部吸收,使合作企業分享創新成果(譚清美,2004),提高了企業創新的成功率。
二是供應鏈上的競合關系,包括供應商-企業-客戶(企業)
在這種競合關系中,企業與上下游的競爭關系表現在許多方面,如上下游的進入威脅、上下游與同行業其他企業合作等,但最主要還是對價格討價還價的競爭。任一下游企業都希望以更低的成本獲取更好的產品,所以上游企業必須進行工藝創新、產品創新以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但是這些主體作為價值傳遞的通道,在供應鏈上應表現為合作關系,即上游與企業合作,企業與下游合作,表現在共同提高供應鏈運營的效率,共同研發和制造、物流、信息共享等方面。這種合作是雙向的,對合作雙方都是有利的行為,能使雙方及時獲得最新的市場需求引導企業進行創新,彼此間要求的反饋(如對產品設計和產品質量等方面的要求)有助于企業提高設計和開發水平,縮短產品開發過程中的創新周期、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提高創新效率。
三是企業-服務機構競合關系
企業與服務機構之間的競爭主要體現在雙方信息不透明、價格利益博弈、爭奪主導權、爭取更多市場利益等方面。同時隨著知識更新速度的不斷加快,任何一個企業都無法在所涉及的各個技術領域跟上技術變革的步伐,創新對企業外部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外部知識資源是企業創新的主要源泉,企業需要這些外部服務機構的扶持,如與政府的合作可以獲取戰略信息和資源,同時享受政府的優惠政策而降低創新的風險和成本,及時掌握技術標準、經濟政策的信息,加快創新;與大學、研究機構的合作,可以獲得知識源和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同時也可以吸納這些知識生產機構積極參與技術創新活動,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
三、產業集群內的競合戰略制定
集群內企業的競爭是企業創新的最初動力,而合作加速了創新外溢,為集群內企業的再創新提供了便利,同時,也降低了創新的成本和風險。有學者認為,傳統的三大戰略——低成本戰略、集中化戰略、差異化戰略,其優勢已經不明顯,競合戰略將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主導戰略(楊梅英,2002)。企業的競合戰略是企業綜合運用集群內的資源以及每一項關鍵技術,減少重復勞動、擴大業務、降低成本,以更快速度提高技術創新水平的謀劃和行動,它強調在合作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圖2給出了基于集群的競合戰略制定流程。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競合戰略的制定主要包括:
(一)樹立共贏(競合)理念
基于前文的分析,競合關系有利于構成集群內企業持續的創新動力,并由此帶來一系列的創新活動,進而提高整個集群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
(二)選擇競合主體
競合主體的選擇是非常關鍵的一環,主體選擇不當很可能導致競合的戰略失敗。集群使得企業選擇競合主體對象的成本降低,集群內企業同處一地,由于與競爭對手之間存在著共同的供應商和客戶以及工人在企業間相互流動等原因,企業更易于獲得競合主體的信息,有較全面、準確認識的可能。
(三)建立競合關系
競合關系是在選擇競合主體的基礎上建立的,主體不同將導致競合關系的不同。同一時期同一企業可以有多種競合關系并存。
(四)進行競合行為
在這里要強調的是,在各種競合關系中,競爭與合作并非此消彼長,而是分屬于不同的強度。具有較強競爭行為的企業,可能同時也會表現出較強的合作行為。競合行為主要有四種表現 :弱競爭弱合作的行為、弱競爭強合作的行為、強競爭弱合作的行為和強競爭強合作的行為。企業與某一參與主體,如供應商、客戶、同行業者和互補品生產者之間的競合關系可能表現為以上行為中的一種。
(五)提高競爭優勢
企業積極創造各種有利條件,靈活多變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與其他企業在資源、技術、人才和市場地位等方面進行單項或多項合作。這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純粹競爭,是獲得競爭優勢的合作方式、秩序及過程,目的是為了維持、強化自身的競爭優勢。
四、結語
當今是競爭與合作共生共存的時代,為了企業的長期立足和發展,必須謀求企業間的競合關系。它必須與某些競爭對手合作來應對更大的或新的競爭者,從競爭關系變為競合關系,以實現企業間的“雙贏”。
在產業集群內,企業能夠在研究開發、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形勢政策等方面享受外溢效應,更利于建立競合關系。在這種動態的競合關系中,企業的創新能力不斷得到提升,企業之間在整個產業鏈上相互協作,發揮協調效應,使企業和整個產業的成長獲得了良性的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