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參股并購逐漸成為外資銀行占領中國市場的重要手段。本文結合當前外資并購中國商業銀行的現狀,對外資參股并購后中國商業銀行的正、負效應進行了分析,并對今后國內商業銀行的引資參股之路提出了具體建議。
世界經濟金融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并購史,在近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先后涌現出了五次大規模的企業并購浪潮。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不斷開放,呈現出經濟的全球化和金融的自由化兩大特點。同時,由于各國不斷放松金融管制,自90年代以來,世界金融業不斷掀起并購浪潮。
一、外資并購中國商業銀行的現狀分析
當前,中國銀行業正處在體制轉軌、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時期,隨著中國加入WTO,外資銀行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速度不斷加快,與中資銀行的競爭與合作已經全方位展開。1999年12月和2001年12月,國際金融公司、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分別注資參股上海銀行,合計占其總股份的18%,使上海銀行成為中國加入WTO后第一家由多家海外金融機構參股投資的國內商業銀行。2002年12月,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與花旗集團正式簽署一系列戰略合作協議,花旗銀行首期出資6700萬美元取得上海浦東發展銀行5%的股權,成為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的第四大股東,同時承諾在個人金融、風險管理、財務管理、IT系統改造、人力資源管理等領域對浦發銀行提供技術支持和協助。2004年,外資銀行并購浪潮有增無減,且突出呈現出股權比例高、交易金額大的特點(見下表)。

二、外資并購中國商業銀行的效應分析
2003年1月,國際清算銀行、歐洲央行、歐盟委員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合組織和10國集團共同發表了關于銀行并購的模式、動因和效應的研究報告——《Report on consolidation in the finan?鄄cial sector》,報告認為銀行并購后使得金融資源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合理調配,從而實現整個銀行業效率的改進。外資并購除了具有積極效應,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一)外資并購中國商業銀行的正效應分析
首先,外資參股能補充資本金,提高中資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資本金不足一直是中國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商業銀行廣為詬病的一個問題,也是宏觀金融秩序保持穩定的隱患。對國內商業銀行來說,不管是股份制商業銀行還是國有商業銀行,都希望能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提高資本充足率,為進一步發展營造條件。而并購則有可能成為這些商業銀行擺脫資本充足率不足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歐美市場的并購實踐已經充分證明了這種可能性。2004年民生銀行和交通銀行先后吸引外資參股并購,其主要目標就是補充資本金、提高資本充足率、為擴張業務奠定資金基礎,因此在選擇并購投資人時,其看中的就是對方的出價和資金實力。
其次,并購有利于中國商業銀行建立多元化的股權結構和真正高效靈活且有彈性的經營機制。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解決委托——代理效率問題,并購作為一種外部約束機制,一方面能夠提高現有經理層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能夠引進先進管理經驗和效率更高的團隊,從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雖然經歷了多年的金融改革,但國內銀行普遍存在的體制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等問題一直沒得到根本的解決,公司治理結構也有待于進一步完善。通過外資并購入股,無形中對中資商業銀行施加壓力和影響,這種壓力與其自身的動力相結合,會形成促使中資商業銀行經營機制發生變革的“催化劑”,從而加速其股權結構的優化,提升其經營管理水平。上海銀行1999年底吸收國際金融公司入股的首要目標就是希望通過引進外資,改善股權結構,更新經營理念。
再次,外資銀行先進的經營理念和技術手段將為中資銀行注入活力,優化中國銀行業的市場結構,實現正的溢出效應。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大多歷史悠久、實力雄厚,并在長期市場競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隨著它們的進入,其成熟的經營方式、先進的管理水平和以顧客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必將給中資銀行帶來新的思考,從而使其盡快轉變角色,適應整個市場的變化。在激烈的競爭壓力下,整個銀行業的服務意識和水平也將得到顯著提高,沉寂多年的中國金融市場必將產生“鯰魚效應”,并重新煥發活力。此外,商業銀行通過并購往往能夠實現技術互補,大大降低自身對軟硬件的投資。
最后,著眼于未來進入國際金融市場的長遠眼光,吸引外資參股并購是中國銀行業突破國別市場壁壘,拓展銀行經營邊界的重要手段。與國際市場接軌、參與國際競爭,是世界銀行發展的大趨勢,中國的銀行業不可能置身事外,但限于規模和水平的制約,目前參與國際競爭的中國銀行僅局限在少數資本雄厚,具有政府背景的大銀行,而廣大中小銀行對進入國際金融市場往往有心無力。而且,當一國的商業銀行試圖進入另一國金融市場時,往往會受到目標國金融市場和法規的嚴格限制,這些限制通常在短期內難以解決,有些甚至是無法解決的,機會成本非常高。借助并購能夠順利地繞過目標市場的壁壘,既有效地規避了市場國的金融法規,又較快地融入了當地的金融市場。
(二)外資并購中國商業銀行的負效應分析
事實上,銀行間的并購可以看成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外資并購中資銀行可以成為中國銀行業改革的“助推器”,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演變成危機重重的“炸藥筒”。外資并購對中國銀行業潛在的負效應同樣不容忽視。
首先,外資并購會對整個銀行體系的安全穩健帶來負面影響。并購重組后銀行業務的分散化和專業化程度更高,雖然單個銀行機構自身風險下降,但是金融機構間的相關性卻增強了,一旦出現破產便會給整個銀行業帶來更嚴重的風險。而且,外資并購中資銀行在增強中資銀行與國際金融市場聯系的同時,也增加了中資銀行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傳染的可能性。
其次,外資并購對銀行監管提出了新的挑戰。由于合并后的銀行廣泛涉足多個金融領域,在當前分業監管的體制下,就會形成同一銀行被多個機構監管的局面,由此產生多個金融監管機構間的協調問題。我國《外資金融機構監管條例》規定,外資超過25%的銀行為合資銀行,適用于該條例;外資不足25%的應按中資銀行管理。從目前外資銀行參股中資銀行的比例看,外資均避免突破25%的持股上限,從而其復雜的跨國交易很難受到當局的監管,容易產生道德風險。
最后,外資并購會帶來成本和整合上的壓力。Robert Lensink和Niels Hermes(2004)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在較低經濟發展水平下,外資銀行的并購參股同國內商業銀行提高的費用支出相關。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外資憑借其在資金和技術上的優勢在談判中要價過高,在合作過程中打壓中資銀行;二是在溢出效應的作用下,由于中資銀行需要投資于先進的銀行技術手段,從而導致成本增加。但影響并購成功與否的關鍵還在于并購后的兩家或多家銀行的整合問題。其在管理模式、財務系統、企業文化等諸方面都會有所不同,在改造過程中有可能形成沖突,反而帶來效率上的損失。
三、結論和建議
外資參股并購對國內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優化股權結構、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經營理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從國外的實證研究成果看,并不是所有的銀行在并購后都能實現正效應。因此,不管是監管當局還是中資銀行,都應該以一種理性的心態看待外資參股并購,做足“內功”,在規范市場環境的同時實現引資的最終目的。
(一)明確自身目標,理性實行并購
中資銀行在選擇并購投資人時,應該明確自身目標。雖然當前幾乎所有的中資銀行都存在資本金不足的問題,但銀行的發展并不是僅僅依靠補充資本金就能實現的。況且,除了吸收外資入股外,發行股票、債券等也是快速融資的手段。因此,中資銀行在選擇并購投資人時,應該樹立長遠發展的目標,把并購重組看成自身長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僅僅盯著價格。實現經營和管理上的進步和爭取未來的合作機會才是中資銀行在選擇外資投資人時最應引起重視的。
(二)借鑒國際經驗,少走彎路
在金融業并購重組愈演愈烈的今天,不管是市場經濟發達的歐美發達國家,還是正處于轉軌經濟體制的發展中國家,并購重組都已經成為擴大規模、化解危機、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如曾在亞洲金融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和巨大損失的韓國、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國家都對銀行體系進行了大規模的重組和改革,積極引進外資,以外資并購帶動國內金融業的發展,逐步走出了危機的陰影。中東歐轉型經濟國家近年來外資參與的比例也不斷攀升,統計數據表明,中東歐轉型國家外資銀行資產在其商業銀行總資產的比重都比較高,截至2002年底,絕大多數國家都在70%以上。這些國家在外資參股并購本國銀行業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當前的銀行業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們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借鑒吸收,爭取在引資的路上少走彎路。
(三)加強金融監管,完善法律體系
2003年12月,中國銀監會規定合計外資投資所占比例如低于25%,被入股機構的性質和業務范圍不發生改變,反映出了監管當局的謹慎態度。但是,作為外資并購規范體系核心的《反壟斷法》,我國至今仍是空白。面對外資并購中資銀行所帶來的監管困難和挑戰,我們一方面要完善現有法律體系;另一方面也要針對新形勢、新問題盡快出臺相關配套法律,以防止外資金融機構在我國的壟斷經營,避免國有資產流失。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