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在各有關部門積極配合支持下,全區各級勞動保障部門按照中央和自治區的要求,緊密結合實際,創新思路,勇于開拓,隨著自治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保障事業取得了長足進展,就業再就業、社會保障和職工權益維護等工作在過去成績的基礎上,取得了新的突破,為維護自治區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內蒙古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在改革中不斷發展
(一)內蒙古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現狀
1.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市場就業機制基本形成。近年來,各地把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來抓,以貫徹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為主線,堅持不懈地把增加就業崗位、落實再就業政策、強化再就業服務、加大資金投入、幫助困難群體實現就業作為首要任務來抓,在擴大就業總量的同時,更加注重增強就業的穩定性。5年間,全區城鎮累計新就業101萬人,比前5年增加4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6%以內。通過政策扶持和就業援助,全區國有企業累計下崗的79萬人,通過各種途徑已基本實現再就業或得到妥善安置。與此同時,改革城鄉就業制度,積極推進城鄉勞動力統籌就業。2005年農村牧區進城就業人數達到188.7萬人,比2000年增長了84.4%。今年上半年,全區累計新增就業12.41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8.68萬人,幫助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2.4萬人,全區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1%,全區農村牧區勞動力外出就業人數達154.9萬人。
就業再就業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全區上下將就業再就業列入經濟社會發展宏觀調控指標體系,建立健全了就業再就業目標責任管理、聯席會議、督查和通報等項制度,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二是積極完善了就業再就業政策體系。自治區第七次黨代會以來,國家在2002年、2005年大幅度調整了再就業政策,特別是2005年國發36號文件下發后,自治區政府及時出臺了實施意見,并協調有關部門出臺了7個配套辦法,進一步細化和拓展了小額貸款、社保補貼、免費職業介紹和培訓等項優惠政策。各盟市結合各自實際也下發了具體實施辦法,全區自上而下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完善的新的就業再就業政策體系,目前新政策正在全面實施,政策效應正在不斷顯現。同時,狠抓各項政策的落實,累計發放《再就業優惠證》53.1萬個,發放小額貸款4.15億元。今年上半年發放小額貸款6167.3萬元。三是全力抓開發就業崗位。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和勞動保障平臺的作用,主動與企業搞好用工對接,通過新建工業項目,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努力開發就業崗位;通過實施崗位補貼、稅費減免和社保補貼等扶持政策,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和中小企業吸納下崗失業人員;進一步鼓勵和引導下崗失業人員靈活就業、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四是強化就業服務。積極推進勞動力市場三化建設,全區已建立各類職業介紹機構1451個,勞動保障平臺3305個,基本建成了覆蓋盟市、旗縣、鄉鎮全方位的勞動力市場網絡,免費為下崗失業人員提供用工信息和職業介紹服務。組織開展了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再就業援助月、民營企業招聘周、技能崗位對接等一系列援助行動,推進就業再就業。通過建立和完善困難群體再就業援助制度,累計安置“4050”人員12.8萬人。特別是2005年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的“確保零就業家庭至少有一名成員就業”的要求,在全區范圍組織開展了“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行動,幫助18944戶零就業家庭25725人實現了就業,今年上半年又幫助2549戶零就業家庭4075名成員實現了就業。五是大力推進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和職業培訓。組織實施了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和三年萬名新技師培養計劃,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有了一定提高。到2005年末,經鑒定取得初、中級職業資格證書的有17.5萬人,高級職業資格證書的有10.6萬人,技師3萬人,高級技師0.6萬人,高級技能人才達14.25萬人。大力開展了多層次、多形式,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的再就業培訓,5年間全區累計培訓下崗失業人員97萬人,與前5年相比增加了40.8萬人,增長幅度為137.7%,今年上半年,參加培訓結業人數達到11.29萬人。積極推行1+X創業培訓,逐步形成培訓帶動創業、創業促進就業的新型技能培訓模式,全區參加創業培訓結業人數為32285人,成功創辦了6962戶企業,帶動吸納了62664人實現就業再就業。六是積極推進城鄉勞動力統籌就業。全區自上而下建立了農民工工作協調機制,進一步落實農牧民進城務工的政策規定,通過開展“春風行動”“陽光工程”和清理整頓勞動力市場秩序行動,農牧民工進城就業環境有了很大改善。把促進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為解決農牧民工問題的重中之重,進一步加大培訓力度,切實加強引導服務,勞動力轉移就業組織化程度和質量明顯提高。
2.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低收入群體的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各級勞動保障部門努力深化各項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在積極做好確保支付、擴面征繳、完善制度和基礎管理工作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困難群體社會保障問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一是全面完成鞏固兩個確保的歷史性任務。1998年以來,通過實行兩個確保,國企下崗職工和企業退休人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從2001年起,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和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全部做到按時足額發放,連續實現當期無拖欠,養老金水平不斷提高,企業退休人員的月平均養老金水平由2000年的496元提高到2005年的644元,在全國排到第15位。特別是按照中央統一部署,解決了多年來農墾企業職工參保難的問題。二是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覆蓋范圍由原來的國企職工向非公經濟組織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拓展。社會保險參保人數均比前5年有大幅度增長,到2005年底全區參加養老保險人數達到338.7萬人,比2000年末增加43萬人。參加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人數分別達到222萬、292萬、107萬和106萬人。社會保險基金征繳不斷加強,到2005年末社會保險基金收入總額達到82億元,比“九五”期末增長64%。三是社會保險政策進一步完善。養老保險方面,完善基金調劑制度,選擇錫盟、烏海等6個地區先行試點,實行了盟市級統籌,確保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將全區養老保險繳費比例統一調整為企業20%、個人8%。制定出臺了事業單位改革中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試行意見,研究下發了失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險統籌的辦法。提出了企業年金試行意見。今年上半年又制定了全區改革養老金計發辦法的意見,完成了退休人員養老金調待工作測算和方案制定工作。失業保險方面,積極做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并軌工作,目前,進入中心的國企下崗職工已全部出中心,全區全面實現了并軌。建立健全了城鎮登記失業制度和失業保險預警機制,增強了失業保險基金抵御風險的能力。醫療保險方面,積極穩妥地推進醫療保險制度改革,94個統籌地區全部實施了新制度。在財力允許、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盡量降低個人醫療費負擔水平,落實大額醫療保險、補充醫療保險等相關政策。區別困難企業、關停破產企業和特殊困難群眾的不同情況,探索多種醫療保障方式。積極研究解決靈活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困難企業和轉制破產企業退休人員的醫療保障問題,困難群體參保政策已在所有統籌地區出臺。妥善解決了歷史拖欠離退休人員醫療費問題。工傷保險方面,全面啟動了新的工傷保險制度,重點解決了建筑、煤礦等高風險行業工傷保險待遇問題。全區國有重點煤炭企業13萬職工全部納入工傷保險統籌。協同推進了生育保險工作。四是社會保險基礎管理不斷加強。實行了養老保險繳費工資基數稽核和職工認定制度,2005年底,全區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率達到96%(其中社區管理服務率為48%)。基本醫療保險管理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基金收支基本平衡。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鑒定工作規程逐步規范。
3.勞動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勞動關系協調機制逐步完善。我們堅持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促進勞動關系和諧,著力解決勞動關系方面的突出矛盾。重點抓了理順和規范國有企業改制重組中的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建設、建立勞動合同、集體合同制度、預防處理勞動爭議和群體性事件等方面工作,總體保持了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一是在各類企業普遍推行了勞動合同制度,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型勞動制度初步建立。到2005年年末,全區城鎮企業職工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85%。二是強化了勞動保障執法監察,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監察制度體系,執法機制逐步完善,監察效果明顯提高,逐步形成了主動檢查、專項檢查、舉報專查、年度檢查的執法機制,結案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通過執法監察,累計督促各類用人單位補簽勞動合同50.93萬份,督促繳納社會保險費12136.4萬元,清退風險抵押金104.38萬元,取締非法職業中介機構513戶。特別是把清理拖欠和克扣農民工工資作為維權工作重點,全區自上而下成立了領導小組,制定了清欠計劃、具體工作方案和措施。積極推行建筑領域農民工工資保障金制度,健全了清欠工作聯動機制,與自治區高院、建設廳聯合召開了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執行問題協調會,定期與信訪、工會等部門共同研究解決農民工上訪案件。加大執法監察力度,累計為農民工及其他勞動者償付被拖欠工資近8億元,有力地維護了廣大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三是完善了勞動爭議處理,健全了三級仲裁機構,實行了仲裁員、仲裁庭制度,基本實現了依法開庭,規范辦案。四是勞動保障法制逐步健全。為了適應新形勢下勞動保障工作的需要,“十五”期間,先后制定了《勞動保障監察條例》《勞動合同規定》《失業保險實施辦法》《工資支付規定》等地方性法規,以自治區政府文件形式制定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勞動力市場實施辦法》和《內蒙古自治區工傷保險條例實施辦法》等規定,為自治區勞動保障工作依法行政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依據。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就業形勢依然嚴峻。表現在:一是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城鎮勞動力的增長和農村牧區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勞動力總量上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特別是連續幾年的高校擴招,高職、民辦院校的快速發展,“十一五”期間每年將有大量新增的高校畢業生不能實現當年一次性就業。二是結構性失業矛盾比較明顯,城鎮失業人員和農村牧區富余勞動力素質普遍偏低,技能勞動者特別是自治區優勢產業高技能人才短缺。三是就業質量不高,非國有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不充分,就業人員工資待遇偏低,工作條件和環境較差,就業的穩定性不高,這些都從根本上制約著就業和再就業以及農牧民進城就業的快速發展。
2.社會保險覆蓋面窄,基金支撐能力弱。表現在:一是社會保險覆蓋面較窄,部分非公有制企業、靈活就業人員、被征地農民和進城務工農民尚未納入覆蓋范圍;二是統籌層次低、籌資能力和保障能力弱;三是受人口老齡化等影響,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人數及待遇水平逐年增加,社會保險基金壓力不斷增大。在養老保險制度方面,由于制度不統一,企業與行政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之間養老金水平日益拉大,矛盾比較突出;在醫療保險制度方面,一些困難企業和困難群體由于繳費困難參加不了醫療保險,一部分職工的基本醫療待遇得不到保障。
3.勞動關系更加復雜化,協調難度加大。表現在: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和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發展,勞資雙方利益越來越明晰化,雙方的主體意識越來越強化,市場化的勞動關系將更加占據主導地位,就業形式更加多樣化、復雜化,靈活就業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勞動力流動頻率加快,勞動關系將更趨復雜多變。在一定時期和一定范圍內,工資分配關系不合理、分配秩序不規范的矛盾仍較突出,一些用人單位法制意識淡漠,不簽勞動合同,不繳社會保險,隨意安排勞動者超時加班、拖欠克扣勞動者工資等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現象將依然存在,勞動爭議案件將繼續呈上升趨勢,勞動爭議預防處理工作將面臨較大壓力,在勞動保障領域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將更加艱巨。
二、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創造性地做好新時期的勞動保障工作
(一)奮斗目標
1.進一步促進就業和再就業。——擴大就業總量,改善就業結構。全區城鄉勞動力就業人數總量增加36萬人以上,到2010年末全區城鄉就業人數達到1108萬人,增加50萬人以上。其中城鎮就業人數達到500萬人以上。
——增加就業人數,控制城鎮登記失業率。今后5年,年均城鎮新就業人數達到25萬人,到2010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統籌解決農牧民進城就業問題。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農牧民進城就業人數將大幅度增加,到2010年通過積極引導,完善服務,進城務工的農牧民將達到240萬人,比2005年末增加51萬人。
2.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今后5年間,全區城鎮新就業人員參加就業前(職業技能)培訓人數要達到新就業人數的80%以上,進城就業的農牧民工參加職業技能培訓人數的比例要達到60%以上,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鑒定數量年均增長20%,到2010年,使全區高技能人才在技術工人隊伍中的比例由目前的8.6%提高到15%。
3.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險體系。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基本實現城鎮各類就業人員平等享有社會保險。到后5年末,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的參保人數分別達到370萬人、390萬人、230萬人、200萬人和200萬人。積極探索在有條件的地區建立農村醫療保險,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工作。
4.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勞動關系立法逐步健全,以勞動合同制度和集體協商集體合同為重要方式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進一步完善,勞動爭議處理效能明顯提高,到2010年,全區城鎮企業職工勞動合同簽定率達到95%,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勞動合同簽定率達到80%,勞動舉報案件結案率保持在95%以上。完善市場化的工資決定機制、欠薪保障長效機制,形成良好的分配秩序和合理的分配關系。基本實現勞動關系調整的市場化、法制化,使弱勢群體的勞動權益得到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主要措施
1.千方百計擴大就業,著力在提高就業數量和質量上見成效。要將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做好增加就業崗位、完善就業服務、加強就業培訓,鼓勵自主創業的工作。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重點解決好下崗失業問題,努力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工作。加強就業宏觀管理,建立和完善失業調控體系。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城鄉統籌就業。大力發展職業培訓,努力提高就業人員素質。不斷強化就業服務,努力實現就業服務體系的制度化、專業化和社會化。
2.大力推進職業培訓,著力在提高就業競爭能力上抓落實。加快高技能人才隊伍培養,落實“522”技能人才培養計劃(即5年間培養新技師2萬人,初、中、高級技術工人20萬人)。進一步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再就業培訓、創業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積極建立職業培訓新機制,整合社會培訓資源,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開展培訓工作的新局面。逐步建立一支數量充足、技能優良、梯次合理的技能勞動者隊伍。
3.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著力在制度創新和提高保障能力上下功夫。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險體系,在確保發放、積極擴面和完善制度上下功夫。確保發放要在繼續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的基礎上,確保社會保險各項待遇的發放。努力擴大覆蓋面,要進一步研究和完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靈活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被征地農民、民營企業、鄉鎮企業、個體從業人員等各類城鎮從業人員參保政策,讓更多的人參加社會保險,享受社會保險待遇。要逐步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增強保障功能,適當提高保障水平。養老保險要根據國家的統一部署和自治區經濟發展狀況逐步做實個人賬戶。進一步強化社會保險基金征管,積極探索社保基金運營和監督機制。
4.健全和完善勞動關系調整機制,著力在提高勞動合同簽訂率上求突破。要以建立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為主線,以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為重點,積極探索創新市場經濟下協調勞動關系和管理企業工資分配的體制和機制,推行以簽訂勞動合同為基礎的勞動用工登記制度,用三年時間實現各類企業與勞動者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完善企業工資收入分配宏觀調控體系,建立工資支付監控和保障制度,規范企業工資分配和支付行為,嚴格執行最低工資標準制度。進一步加大監察執法力度,完善執法程序,健全維權協調機制和綜合治理機制。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效率和質量。進一步完善三方協調機制,推進勞動仲裁機構實體化,完善勞動爭議處理制度,提高勞動爭議處理能力。
5.全面加強勞動保障基礎和能力建設,著力在提高管理服務水平上上臺階。繼續加強法制建設、隊伍建設、信息化建設、規范化建設和基層建設,全面提升系統管理服務能力。健全勞動保障法制,重點強化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守法維權意識。加強勞動保障系統機構和干部能力建設,制定實施勞動保障系統干部教育培訓五年規劃,健全培訓體系、加大投入力度,分層分類全面培訓各級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進一步加強公共就業服務與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建設,完善服務職能,規范工作程序,實現勞動保障主要業務的全過程計算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