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新華社受權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工作的意見》。意見強調要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覆蓋社區全體成員、服務主體多元、服務功能完善,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較高的社區服務體系,努力實現社區居民固有所助、難有所幫、需有所應。
社區作為居民與社會聯系最密切的紐帶,是實現社會管理、協調統一社會多樣性的良好干臺。社區工作越來越受重視,是社會變革的結果。隨著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推開,居民小區如同雨后春筍,在城鎮拔地而起,居住環境的改變,與其他變革一起,不知不覺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時常“跳槽”的年輕人留給友人的固定地址,除了電子信箱,就是自己居住的小區。他們說,工作經常換,房子可是一輩子只能買一套。社區,成了都市青年的新歸宿。曾經在形形色色的街巷院落中度過童年和青年的中老年城市居民,將在新建的社區里重新聚首。
不到20年的時間里,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了社區,這個每天熟睹卻又分外陌生的社會組織,在中國城市居民生活中的分量越來越重。作為現代社會中連接社會成員的主要紐帶,社區的作用日漸清晰。
不久前,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研究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工作。會議認為,社區是城市的細胞。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社區將成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管理中最重要的平臺。
市場經濟條件下,家庭、單位這些連接社會成員的組織,功能正在弱化。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早已成往事;以經濟雇傭關系為前提的“單位”,在市場經濟中遇到新的考驗,“單位”本身未必能夠在市場競爭中長盛不衰,員工“跳槽”或“下崗”都是隨時可能發生的串。要建立維系社會成員的新紐帶,實現城市社會和諧,關鍵要發揮社區的凝聚力。
社區不是建筑的堆積;群居在一起,并不是社區的全部含義。最早提出“社區”概念的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對社區的定義是:社區是指那些聚居在一定地域內,具有共同價值取向的人組成的,關系親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撫、富有人情味的社會團體。
社區之所以能夠在工業化時代,成為連接單個社會成員的新紐帶,就是因為它能通過一套協商機制,讓沒有血緣關系,也沒有經濟關系的居民“關系親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撫、富有人情味”。
社區與家庭和“單位”這類社會組織相比,有兩個最大的區別。首先是社區成員之間地位完全平等,沒有天生的“家長”和預定的“領導”;其次,在杜區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與以前的社會組織恰好相反。以居民小區為例,小區的管理者物業公司,由全體業主花錢雇來,只能提供各種服務,不能凌駕于業主之上。
然而在現實中,居民小區與真正意義上的社區還有不小距離,業主與物業管理公司發生沖突司空見慣,就是因為管理一方習慣于“說了算”,忘了自己是業主花錢請來的;而沒有?“家長”的業主一方又往往難以達成統一意見。
為了讓業主在解決跟物業公司的矛盾時有所依憑,建設部根據國務院頒布的《物業管理條例》,制定了《城市新建住宅小區管理辦法》和《業主大會規程》,希望建立起一個能夠讓業主達成統一意見的程序,方便業主維權。這兩部法規都明確規定,由住宅小區房地產產權人和使用人選舉的代表組成的“小區管理委員會”和“業主委員會”,在處理小區事務上最有發言權,可以自主選擇由哪家公司來管理小區日常事務。《業主大會規程》還對“業主大會”及其執行機構“業主委員會”的組成辦法、產生程序作了非常詳盡的規定。這些法規的落實,將使小區居民在共同維護自身權益的過程中受到訓練,提高他們處理公共事務的能力。
一個完善的社區,還不僅僅是利益的集合體,居民的“社區歸屬感”是社區的另一個要素。社區不像“單位”,不能用行政和經濟紐帶將成員連接起來;也不像家庭,可以用血緣和親情連接成員。社區成員對社區形成“歸屬感”,需要社區能夠提供就業、社會保障、社會救助,以及醫療衛生、計劃生育、文化、教育、體育、安全等服務工作,使現代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落實到每一個社區成員。
為了讓社區能夠充分實現這些職能,國務院《意見》要求堅持將政府的社會保障職能社會化,要求整合政府各部門在城市基層的辦事機構,弱化了政府機構在杜區服務方面的“運動員”角色,將那些該由社區管理的事務支還給社區組織管理,強化社區的自治職能。
近來密集出臺的一系列有關改進社區工作的法規、文件表明,決策者有決心通過社區這一基礎平臺,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把人民群眾關注的問題解決好,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無數個社區的“小和諧”,必將帶來整個社會的“大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