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會將成為“有中國特色”的公民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引人注目的沃爾瑪“工會門”事件終于在中國取得突破,各地沃爾瑪分店紛紛建立工會,沃爾瑪不僅在口頭上與中華全國總工會達成建會協議,而且打算落實了。
沃爾瑪工會“十年破繭”背后不可忽視的是中國工會的悄然轉型。《中國工會的社會責任》對這條中國工會漸變的路徑作了一次理論梳理。
這本書看到了工會組織在新的歷史時期的變化:以往,工會的定位非常強調它在政府與勞動者之間的橋梁、紐帶等社會控制功能,現在這一定位依然沒有改變:但同時也擴展到社會利益整合、表達及社會矛盾的協調,尤其重視通過工會組織的維權機制,將勞動者與新的勞動規則的沖突,轉化為有序的社會對話。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巨大結構變化,要求工會通過集體協商談判,利益博弈和合作,調整勞動關系,進而提高普通勞動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縮小貧富差距,擴大內需,培育國內市場。毋庸諱言,改革開放以來,新型勞動關系矛盾凸現,改制過程中的下崗職工和工業化進程中涌現的大量農民工,使得原有的就業終身制轉為“合同制”、“招聘制”,乃至出現了不少連基本勞動合同保障都沒有的雇傭制度。
中華全國總工會確立“組織起來,切實維權”的工作方針,體現了這個轉變方向。將迅速擴大的產業勞動者隊伍組織起來,形成合力,將在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上起到更大的作用。
本書作者建議,工會除了行使“送溫暖”、互助互濟、幫扶困難職工等傳統職能外,還要在宏觀層面參與國家和地方相關立法和政策制定;在勞動關系運行過程中建立勞動者、資方、政府集體協商、企業內部職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等一系列制度。
當前工會的組織結構存在一些與新型勞動關系不適應的地方,一些突出問題需要盡早破解。比如,很多企業的工會主席身份,是被當作企業行政管理人員的,工會的經費支出、辦公場地也由經營一方負責,他們的利益關系與經營管理者更為一致,這種定位與工會應有的職能不符。作者指出,這一障礙不突破,勞動關系矛盾的發源地——企業內的維權機制就無從建立。工會在企業內維權的一個前提是,真正實現工會來自于職工群眾和獨立于企業資產所有者和代理人,尤其是在外資企業和非公企業當中,更應盡早實現這一目標。
在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工會這個社會組織面臨著與政府、執政黨、其他社會組織、企業等各方面關系的調整。如果能夠順利地完成工會組織的角色轉換,工會將成為“有中國特色”的公民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寫道,工會在中國擁有長期積累起來的組織資源和信任度,妥善加以利用,能夠成為達成社會公平的強大力量。
(《中國工會的社會責任》許曉軍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