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權證可以繼承,可以轉讓,甚至可以抵押貸款,是真正的產權證
7月26日,江西安福縣泰山鄉清江村農民鐘新文終于領到了一本深綠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權證》。他把林權證作為自家最貴重的財產,深深地鎖進抽屜。
“這個證可以繼承,可以轉讓,甚至可以抵押貸款,是真正的產權證了。”鐘新文說。
指著林權證上國家林業局的蓋章,鐘新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林權證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合同書比顯得“更有分量”。
在鐘新文的林權證上,記者就看到有一宗山地的界址是“北至張榮華水泥柱為界”。他說,以前曾以樹木畫界,現在樹木已經不在,他與村民張榮華的界址糾紛一直沒有明確,這次在林改中雙方在村干部的調解下確定了界址,共同立了個水泥柱,產權非常明晰。
以實現“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為目的的江西林改,被林區群眾稱作“第三次土改”。江西省林改辦稱,今年下半年將重點進行確權發證,7個試點縣林權證發證率已達67.5%。
從2004年開始,中國南方重點集體林區江西繼福建之后,開展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省圍繞占林地面積85%的集體山林,以“明晰產權、減輕稅費、規范流轉、放活經營”為主要內容進行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今年8月下旬,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現場會將在江西井岡山召開,江西集體林改的“星火”可望向全國的集體林區“延燒”。
“三林”困局
“18億畝耕地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43億畝林地卻沒有解決13億人的用材問題,更沒有滿足社會對生態的需求。”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不久前在福建三明市召開的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高峰論壇上說。
他說,中國林業產出率不高,林區發展落后,林農收入低,“三林”問題突出。
福建省林業廳廳長黃健興則把林權不明晰、經營制度落后的弊端概括為“三個林”:
一是“干部林”。這類林子在福建約占30%,主要由鄉村干部操縱,采伐指標、林業收入、資金支出都由鄉村干部說了算,林業收入變成了“補不完的干部補貼,花不完的吃喝招待,辦不完的公益事業”。
二是“大戶林”。這類林子比例在10~20%之間,主要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地方借改革之名將集體山林一賣了之、一包了之,暗箱操作,使得一些集體山林人為歸大戶所有。
三是“三定林”,約占20%,主要是“三定”時由于時間要求緊、工作不細,造成許多山林界址不清,有山無證,有證無山,證山不符,經營承包責任無法落實。
2004年,江西省財政廳在林改前做過一項調查,當時每立方米12厘米徑材杉原木平均市場銷售價為420元,但在收購運銷環節繳交的各種稅費達到236元,占56%。
林區群眾戲稱“砍下一根竹子,只得到一雙筷子”。
還山于民
“這次分山,政府把權力都交給了我們老百姓。”在江西遂川縣衙前鎮雙境村農民鐘傳文的記憶中,前年林改以來是近十多年來村里召集村民代表開會最多、最密集的時期,前前后后為林改開的會不下十次。
江西林改要求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制定改革方案,林改方案必須由三分之二以上的到會村民或者村民代表同意才能通過。在分山到戶的基礎上,江西還著力落實經營權和處置權,把林地的經營自主權真正交給林農。
“人無恒產,就無恒心。”江西省林業廳廳長劉禮祖說,現代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的核心,而產權不清是當前集體林業發展的最大障礙。

這次改革,江西把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捆綁起來,當成一個物權交給老百姓,并通過配套改革,保證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可抵押、流轉和繼承。有了林權證的法律保障,林農們都敢于投入、舍得投入了,林權證抵押貸款還使農民們有錢投入。
還山還林做到了“山定主、樹定根、人定心”。在林改中,江西通過自留山穩定不變、分包到戶的責任山穩定不變、落實“誰造誰有”、家庭承包經營、“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等7種形式來明晰產權,均山、均股、均利。對原來有爭議的山場則通過調解,明確界址。為了避免原來界址模糊的現象出現,對每一宗地都實地察看,并請專業人員勾圖。
減負增收
從去年開始,崇義縣樂洞鄉龍歸村農民黃海辭掉了在廣東打工月薪1000多元的工作,回家專門種竹。他說,現在要錢用的時候,就拿把柴刀上山砍竹,一天30根,一個星期的收入可以抵廣東打工一個月,還不必忍受背井離鄉的煎熬。
山還是那座山,林還是那些林,但由于林改減輕了稅費,農民所得猛增。
江西把“減輕稅費”作為林改的重要內容,取消木竹農業特產稅,取消市、縣、鄉、村出臺的所有木竹收費項目,調整育林基金平均計費價格,調整集體林育林基金分成比例,省、市共讓利7%,全部補助鄉鎮。
江西省林業廳統計顯示,通過這些措施,2004年,江西全省政策性讓利達7.52億元,全省農民人均從林改政策性讓利中直接增收23.5元;2005年,全省政策性讓利達到11.27億元,預計2006年全省政策性讓利可達14.61億元。
國家統計局江西調查總隊調查顯示,由于林改拉動,2005年江西全省農民林業現金收入同比增長42.3%。
調查顯示,林改后農村勞動力向山上轉移的情況也相當明顯。據統計,2004年到2006年兩年間,江西從事林業生產的勞動力從95萬人增加到135萬人,外出打工者返鄉務林更是增長迅速,2006年將近14萬人。
破解農民貸款難
“我這林權證不但可以交易,繼承,還可以拿去抵押貸款。但是現在我不想貸,目前不缺發展生產的資金。等做大生意的時候,我再拿林權證去貸款。”黃海對記者說。
江西在林改中積極推進相關配套改革,其中之一就是組建林業產權交易中心,并與銀行協調,積極推進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破解了農民“貸款難”。按照全省林改配套改革的部署,兩年內全省要組建30個有這種功能的林業市場。
去年新組建的“崇義縣森林產權交易中心”,抵押貸款開辦半年來,已經為林農承辦山林抵押貸款48宗,面積1萬多畝,金額1000多萬元。
江西省社科院農村所副所長尹小健說,農民貸款沒有可以流通、交易、變現的抵押物,是長期以來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一大瓶頸。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給農民頒發的《林權證》有法律效力,可以全國流通,從而為破解這個農村金融難題找到了一個好載體。在這個意義上說,江西林改的意義已經超越了林業本身。
從“部門辦林業”到“社會辦林業”
江西宜豐縣橋西鄉農民郭家初今年喜上眉梢。這位經營苗圃10多年的“老把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牛市”行情——前幾年幾分錢一棵的杉木苗像脫韁野馬般瘋漲,去冬還是2角,今春竟漲至4角。他50畝苗圃100多萬棵苗木沒到植樹季節就被搶購一空了。
今春,江西“造林熱”使許多地方出現“爭山爭苗”,苗木價格扶搖直上,去年幾分錢一株的杉木苗平均漲到2毛錢,全省苗木脫銷,農民紛紛到安徽、湖南求購。江西省林科院下屬苗圃基地的一些苗木已經預定到了2008年。
宜豐縣林業局統計顯示,今年全縣造林6.9萬畝,比去年增加4.1萬畝,創近10年來之最。造林面積大,而且都是自發造林,成活率很高。
這是江西開展林權制度改革后出現“造林熱”。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確立了林農的經營主體地位,林農造林育林的積極性高漲。去冬今春,江西全省人工造林333余萬畝,是近10年來人工造林面積最多的一年。其中個體、企業投資造林達273.3萬畝,占造林總面積82%。以每畝投資200元計算,社會投入造林資金達5.47億元。
江西省林業廳廳長劉禮祖說,林改后,江西林業的投資主體也正從以政府為主向以社會為主轉變,部門辦林業正向社會辦林業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