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產權流通,投資者就會對監管者的政策產生疑慮,比如對發審會暫停新股上市兩周,主要證券媒體的分析都認為,管理層調整新股發行節奏,目的是為了保證國航順利上市
與人們的預期相反,“全流通”改革后“牛”氣初現的股市在擴容壓力下,8月份以來走出了“九連陰”,甚至連證監會暫停新股發行兩周的承諾都未能力挽頹勢。
新股閘門重開一個月,12只新股上市,WO(首次公開募股)規模已超過400億元,已接近正常年份全年的IPO(首次公開募股)規模,再加上“小非”解禁(小額限售股上市流通)高峰即將到來,8月份解禁股票將達32只,近34億限售股將要上市,僅從技術面上分析,急劇擴容確實會令股市產生資金饑渴。
可是,技術分析不過是宥于舊眼光,人們期待的是,“全流通”改革后會出現新的局面。按照證監會的想法,新上市的公司均為“全流通”,與過去股權分置的上市公司有本質區別,理應對盤外資金產生強烈的吸引力,股市擴容,資金也會相應涌入,所以才大開新股發行閘門。
市場表現卻遠不如人們設想的那樣樂觀。除了大盤指數回跌,另一個有說服力的例子是A股市場IPO第一次出現了認購不足,國航IPO網下配售原計劃發行11.75億股,實際認購卻只有4.695億股。國航不得不修改發行方案,將原定發行27億股縮為16.39億股,籌資額減少為45.892億元人民幣。
資金壓力并不是問題的關鍵,今年6月的統計數據表明,國內居民儲蓄總額已經突破14萬億;更多的QFⅡ(境外合格投資者)資金也在源源不斷流入股市。7月底,法國愛德蒙得洛希爾銀行的1億美元QFⅡ投資額度獲批準。QFⅡ在A股市場的投資額度已達72.4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接近580億。此外,新基金的發行也建立了新的資金渠道。
為什么“全流通”沒能讓A股脫胎換骨?關鍵在于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投資者的心態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投資股市,本來可以通過兩個盈利渠道,一是對企業投資獲得回報,一是賺取股票價格差價。A股市場初期設計的股權分置一股獨大模式,本意不是讓產權在資本市場上流動,而是把股市當成一個“大眾幻想”,一方面刺激投資者在擊鼓傳花游戲中賺取差價;一方面保證上市公司融到資金。2001年以來的熊市終于讓投資者從“大眾幻想”中醒來,開始回歸常識,認識到股票的本來含義是企業讓渡的一份產權,股票的價值建立在對企業的控制權上。
上市公司從股市上拿到資金,要付出失去部分所有權甚至全部所有權的代價。公司經營不善,會遭遇惡意收購,失去控制權,是成熟資本市場的常態。從目前A股市場公司排隊上市的熱情看,顯然失去控制權的憂慮還不在他們的考慮之中。尤其是大秦鐵路、國航這樣的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企業,投資者更沒有在資本市場上獲得其控制權的信心。
只有融資收益,沒有惡意收購風險,這樣的資本市場,無論是采用審批制還是采用核準制,都會是賣方市場,大家都要擠破腦袋進去。市場一有好轉,馬上面臨擴容壓力,根源就在于此。
資本市場建立之前,企業并不乏融資渠道,人們對股市這個新生事物有兩方面的期待,一個是看到股市用市場手段調動資金,希望這種融資渠道比行政調配資金更健康;第二個期待在于,希望股市能夠解決國企“所有人缺位”問題,通過引進“股東”,加強對上市公司經營的監督。
實現資本市場的這兩個正面作用,依賴于產權能不能夠真正在市場上流動,投資者“用腳投票”能不能成為現實。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同樣要寄希望于產權流通,大機構對企業控制權的爭奪,會賦予股票一個基本價值,不會讓中小投資者遭遇數以千億計的財富突然“蒸發”的慘劇。
“全流通”之后,股市能否在更高層次上活躍起來,取決于投資者能不能真正在市場上買到企業控制權。沒有產權流通,投資者就會對監管者的政策產生疑慮,比如對發審會暫停新股上市兩周,主要證券媒體的分析都認為,管理層調整新股發行節奏,目的是為了保證國航順利上市。
由此看來,重塑市場信心的關鍵在于讓投資者相信,我們建立資本市場,不以“融資”為唯一目的;還要堅持完善一級市場上以市場手段調配賢金;二級市場上產權自由流通,投資者“用腳投票”這些資本市場的基本職能。
一位著名經濟學家曾經總結說,改革是一個系統向另一個系統的整體變遷,不可能只動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保持不變。股市的一次次輪回,讓人們體味到這句話的分量。資本市場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完善這樣的市場,需要我們回到常識,恢復資本市場的基本功能,以產權的真正流通來激活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