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研究了中國東北地區區域金融發展的重要特征,針對東北地區區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低均衡”問題,提出了東北區域金融深化發展的“兩階段”戰略。
關鍵詞:區域金融發展;金融規模總量;金融效率;“兩階段”戰略
一、區域金融發展的雙重規定性
在經濟學中,經濟增長是指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包括產品和勞務在內的產出的增長.經濟發展是指隨著產出增長而出現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結構的變化。前者是一個偏重于數量的概念,而后者是一個既包含數量又包含質量的概念。同樣,區域金融發展也具有雙重表現,即區域金融的量性增長和質性發展兩個方面:一是區域金融,總量的擴張,即區域金融資源存量和流量的相對規模,具體表現為區域金融機構數量、資產規模、貨幣供應量、證券籌資數量等總量指標的增加。二是區域金融效率的提高,即區域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金融機構經營效率以及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等方面的提高,在中國,它主要包括金融市場化的程度、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和效益狀況、金融市場的作用、金融創新程度等方面。
區域金融發展是金融規模擴張的量性增長過程和區域金融效率提高的質性發展過程的有機統一。從邏輯順序上看,量性增長的過程是區域金融發展的初始階段,數量積累的同時也包含了質性發展的因素,只有規模擴張到一定階段,才可能促使區域金融效率有一個質的飛躍。如果只有金融總量的擴張而沒有金融效率的實質性提高,區域金融發展只能是低層次的數量增長,會反過來影響金融與經濟的關系。
二、東北地區區域金融發展的特征
自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東北地區的區域金融與經濟兩者關系始終處于“低均衡”狀態。金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經濟的進一步增長。根據區域金融發展的雙重規定性,本文從金融總量規模和金融效率兩個方面,分析東北地區的區域金融發展狀況及其重要特征。
1.區域金融總量不足。
第一,區域金融深化程度相對落后。為了更加直觀地分析中國東北地區的區域金融發展狀態,本文將其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帶三個增長極進行比較,以便分析該地區與這三個區域的金融發展差距。首先,東北地區金融相關比率除在2001年以前略高于長三角以外,在這四個區域中處于最低水平;其次,從變動趨勢上來看,1998年-2004年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個區域分別提高了1.14、0.5和1.7,而東北地區保持相對比較平穩的態勢,說明在其他三個區域金融深化快速推進的情況下,東北地區基本處于停滯不前狀態;再者,1998年-2004年東北地區金融相關比率也一直低于全國金融相關比率,而且差距在逐漸加大(楊德勇等,2006)。這些都說明東北地區近年來金融發展的相對落后,金融難以對經濟發展發揮相應的作用。
第二,金融對區域經濟總量的直接貢獻率低。據《中國統計年鑒2004》和《中國金融年鑒2004》的統計數據分析得出,2004年東北地區的金融保險業增加值只占GDP的1.2%,而同期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個地區分別為6.1%、2.9%和7%,即東北地區金融業對GDP的直接貢獻率僅為上述三個地區的1/5、1/2和1/6.而金融保險業增加值在當地第三產業中的比重也基本體現了上述比例關系。可見,在中國的四個經濟區域中,東北地區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遠遠低于其他區域,金融落后的狀態十分明顯。而同期全國金融保險業分別占GDP和第三產業的5.1%和16%,分別是東北地區的4倍和5倍,這說明東北地區的金融發展也遠遠落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
第三,資金從東北地區大規模外流。資金流出主要包括以下渠道:(1)銀行資金上存是資金外流的主渠道;(2)郵政儲蓄和保險資金體現為資金的“凈流出”;(3)其他各類要素市場(資本市場、商品買賣、項目投資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資金外流現象。
第四,金融機構數量偏少導致金融供給不足。東北地區金融機構數量偏少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國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撤并形成的金融“空洞”;(2)股份制及外資銀行在東北地區的分支機構數量少且布局不均衡;(3)本土性金融機構缺乏,這些本土金融機構包括城市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風險投資、以及如租賃公司、保險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東北地區金融業的落后與東北已經形成的多元化經濟發展格局不相匹配,導致了民營經濟、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嚴重的金融服務滯后的局面。
2.區域金融效率低下。東北地區的金融發展不僅表現為區域金融規模總量不足,而且還存在區域金融效率低下的特點。由于體制和機制的原因,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東北地區逐步表現出金融市場結構不合理、金融運行的信用環境較差、不良資產比率過高、金融創新不足等金融資源配置整體效率低下的現象,在金融業內逐漸形成了特殊的“東北現象”。
第一,區域金融資產質量低下導致了銀行經營效益差和信貸能力弱化。與其他地區相比,東北地區銀行體系的不良資產問題更為嚴重,其原因包括:(1)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形成長期沉淀和無效占用,嚴重制約了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能力;(2)銀行長期超負荷經營導致資產的結構性缺陷,利潤空間狹小而虧損嚴重。
第二,區域金融資源配置失衡與“產業鎖定”效應并存。一方面,金融資源配置結構與經濟結構嚴重不對稱。東北地區的銀行長期以來堅持以國有企業為導向的貸款結構,市場機制介人程度很低,導致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下降。金融資源錯誤配置及其引發的低效率不僅在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之間形成大量的壞帳,而且使得非國有經濟的資金供給不足,制約著區域經濟的總體發展。另一方面,金融資源配置過程中的“產業鎖定”效應明顯。金融資源主要集中于國有大中型企業,非國有經濟部門難以獲得金融支持,經濟結構制約了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金融資源的配置結構反過來又強化了原有的經濟結構,而國有部門的低效率必然導致金融資產質量低下和虧損嚴重。
第三,銀行業的寡頭壟斷特征造成區域金融市場化水平低。盡管東北地區的金融市場化比率呈現出逐年提高的趨勢,但是除1993和1994兩個年份外,東北地區的金融市場化程度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周立,2004),同時東北地區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民營銀行、外資銀行等金融機構缺少,仍然是國有銀行占據壟斷地位,活力不強,競爭嚴重不足。
第四,資本市場發展滯后。從上市公司的整體情況來看,東北地區的資本市場表現出以下幾個特征:總體規模小、籌資能力差、資產質量差、違規現象嚴重。
綜上所述,東北地區的金融發展特征歸納為:(1)從區域金融縱向發展來看,20世紀90年代以來東北地區的金融規模基本上僅維持了一個低水平的量性增長,而且區域金融效率十分低下;(2)橫向與中國其他三個經濟區域相比,東北地區的區域金融相對落后明顯。目前在這三個區域已經形成了以市場金融為主的制度框架,而東北地區仍然處于以計劃金融為主的二元金融結構,而且區域金融發展的差距甚至大于區域經濟差距;(3)從東北區域金融與經濟增長關系來看,東北地區金融業的不發達及其結構的扭曲,一方面不利于動員擁有金融剩余的經濟單位的儲蓄,在總量上減少了資本的形成,另一方面市場機制的缺失,使金融體系所擁有的減少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的功能趨于弱化,導致了資本的低效率配置和使用。
三、東北地區金融深化發展的“兩階段”發展戰略
從區域金融發展的量性增長和質性發展的內涵角度看,改革開放以來,東北地區金融體系一直處于量的積累階段,到目前為止,總體上仍然是量性增長不足、質性發展落后的狀態。由于量的積累沒有達到質的突破的界限,從而使得區域金融與經濟的關系難以實現根本的改善。根據前文所述,在發展的邏輯順序上,區域金融的量性增長是基礎和起點,質性發展是更高階段的跨越。因此,東北地區的金融發展首先應該是實現數量的擴張,當金融體系規模擴張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促使區域金融效率有一個質的飛躍,這時才可以重點關注區域金融資源的效率問題,這就是“兩階段”發展戰略的核心思想。
具體來說,對于目前仍然處于“低均衡”狀態的東北地區而言,其金融深化的邏輯步驟應該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在外生力量的作用下,迅速做大金融體系規模,包括金融資產規模的擴張、金融機構數量的增多等,實現區域金融體系的規模經濟,促使金融體系規模突破臨界點的限制。在這一過程中強調外生力量的重要性,是因為由于金融市場失靈等因素的存在,如果僅僅依靠金融自身內生成長,很難走出“低均衡”狀態,這時候就有必要強調政府的適度干預和幫助,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第二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在區域金融體系規模突破臨界點后,著力提高東北地區金融的市場化水平、鼓勵和促進區域金融創新,目的在于提高金融體系效率,實現區域金融與經濟更高層次的良性互動,即逐漸達到“高均衡”的穩定狀態。
從實現途徑上來看,發展金融中介與金融市場為東北區域金融的“兩階段”發展戰略提供了重要途徑。金融中介在處理單個金融交易時具有比較成本和信息優勢,而金融市場在處理標準化、大批量金融交易時具有成本和信息方面的優勢。區域經濟的發達程度越低,金融中介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就越大,而隨著經濟大逐漸發達,金融市場的作用更加明顯。因此,東北地區在實施金融深化戰略的過程中應當注意次序安排,這又是一個動態的兩階段規劃問題:即在區域金融深化的初始階段,根據經濟發展尚不發達的現實,應優先發展金融中介,盡快做大金融資產規模,健全金融機構體系,實現區域金融量的擴張;當金融深化水平達到一定程度而使得金融體系突破一定規模,經濟相對發達時,則應更加注重發展金融市場,鼓勵金融創新,提高金融的市場化程度和效率,實現區域金融發展質的提高。盡管金融發展在量的擴張階段會伴隨著一定程度的效率的提高,但不同的發展階段側重點應該有所區別。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