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吸引外資的重要目標之一在于獲取外資的技術外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合理有效的模仿創新是實現FDI技術外溢目標的重要渠道。文章分析了模仿創新戰略的優勢和對發展中國家的可行性,研究了FDI外溢條件下模仿創新的實現機制和限制條件,最后闡明了中國模仿創新的現實意義和必要準備。
關鍵詞:FDI;技術外溢;模仿創新
FDI已經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FDI對創造就業、貿易擴張、技術升級和推動經濟增長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技術創新能力普遍不足,FDI技術外溢效應的大小是外資引入績效考察的重要目標。伴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如何利用FDI外溢效應,進一步增強中國企業對國外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和培養中國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將是未來利用外資的最重要目標。
合理有效的模仿創新是實現FDI技術外溢目標的重要渠道。模仿創新一方面是加速技術擴散,獲取FDI技術外溢效應的重要渠道,同時模仿創新也是技術積累的重要途徑,其作為簡單模仿和自我創新的重要過渡階段,可以為企業以后的自我創新打下技術知識、人力資源等相應的基礎,提高以后自我創新的成功率。所以在FDI溢出條件下,模仿創新對中國自我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有重要的意義。本文試圖從模仿創新的優勢和可行性分析出發,研究FDI技術外溢條件下模仿創新的實現機制和約束條件,并結合中國實際得出一些啟示。
一、關于模仿創新的理論回顧
1.模仿創新的優勢。模仿創新是最積極、最主動、最有效率的獲取技術外溢效應的方式,模仿創新能將技術擴散活動和擴散主體的經濟利益密切聯系在一起,從而能夠加速國外先進技術在中國國內的擴散,成功的模仿可以縮小FDI的東道國和輸出國之間的技術差距,從而降低FDI將更先進的技術轉移到東道國的轉移成本,進一步擴大FD[的技術外溢效應。內生增長理論認為,在國際技術外溢的過程中,技術落后國家可以利用后發優勢進行合理的模仿創新以縮小同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并最終實現趕超。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同時認為技術知識產品特性之一就是其非競爭性,也就是說復制、再生產新技術知識的附加成本是很低的,從而從這一特性出發,模仿創新的明顯優勢在于:(1)盡管技術吸收和學習是有成本的,但是技術落后國家對技術領先國家的模仿成本是要遠遠小于技術領先國家的創新成本,而這一模仿成本與創新成本之間的差異也正是內生經濟增長模型證明國際技術收斂的重要前提,Mansfield(1981)通過對美國化工、制藥等48個行業產品的調查也證明,平均模仿成本僅僅是創新成本的65%;(2)模仿成本與可供模仿的技術知識產品選擇集成反比,如果模仿國和技術領先國的技術差距越大,則其可模仿的技術知識產品選擇集也就越大,從而其模仿的回報率也就越高。東道國企業與外資企業初始技術水平差異越大,則其可供東道國企業模仿的產品選擇集也就越大,因此東道國可以以較低的模仿成本獲取較高的收益率,從而東道國通過模仿獲取FDI的技術外溢效應也就更為顯著。Segetrom(1991)也認為,在穩態條件下,與技術的模仿和轉移相比,封閉的技術創新成本要昂貴的多,而這種成本的差異導致了技術的轉移和模仿的盛行。
2.模仿創新的可行性。BarroSala-I—Martin(1995)考察了一個開放經濟中,經濟發展落后的國家是如何通過模仿經濟發達先進的國家的產品來促進經濟增長的。Elkan(1996)在開放的經濟條件下建立了技術轉移、模仿和創新的一般均衡模型。他認為經濟欠發達國家可以通過技術模仿、引進或創新最終實現技術和經濟水平的趕超。他強調的是南北雙方之間的經濟發展的趨向,即在經濟欠發達國家可以通過技術模仿、引進或創新最終實現技術和經濟水平的趕超。Keller(1996)認為,僅僅能夠取得國外技術并不一定能夠提升LDC的發展速度,模仿支出可以為FDI創建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基礎,從而為FDI轉移更先進的技術提供先決條件。Glass(2000)則論證了有效的模仿對自我創新的基礎性作用,他認為有效的模仿可以通過積累相應的知識存量而大大降低技術落后國家的創新成本,從而促進一個國家的創新活動的開展。Glass,Saggi(1998)分析了FDI轉移的技術水平和東道國模仿創新活動之間的關系。他們認為,東道國能否通過吸引FDI引進更先進的技術取決于模仿和母國創新速度之比。而ToshihikoMukoyama(2003)則分析了一國在增長過程中的模仿和創新的關系,他假設只有技術領先的國家才能進行創新活動,而技術落后國家只能通過模仿而成為領先者,對模仿行為進行補貼將會有效促進先進技術的擴散和一國的技術進步,模仿還可以通過增加創新產業的數目促進總體創新行為。同時推進模仿行為不僅能夠提高一個國家的靜態效率,還可以推動一個國家動態的技術進步率。國內學者莊子銀(2003)認為,從事模仿活動的南方企業家是長期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同時他也強調知識產權保護的程度對南方模仿的效應,并且認為擁有較多企業家的經濟比擁有較少企業家的經濟有更高的增長率。
二、FDI技術外溢條件下模仿創新的實現機制
1.模仿創新的實現過程。模仿創新指的是,企業通過學習模仿率先創新者的創新思路和創新行為,吸取率先者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引進購買或破譯率先者的核心技術和技術秘密,并在此基礎上改進完善,進一步發展,在工藝設計、質量控制、成本控制、大批量生產管理、市場營銷等創新鏈的中后階段投入主要力量,生產出在性能、質量、價格方面富有競爭力的產品與率先創新的企業競爭,以此確立自己的競爭地位,獲取經濟利益的一種行為。從模仿創新的過程來看,它也包含了三個緊密聯系的過程:(1)簡單性復制模仿。這一階段包括產品設計、制造工藝、測試方法、材料配方、技術標準、關鍵設備和樣機的引進。它以簡單模仿國外產品的工藝為基本特點,它基本上是對引進的有形資源的照搬照抄,企業在這一階段往往不能掌握引進技術的原理和訣竅。但對企業來說,畢竟是一項新技術的應用,使企業的技術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2)創造性模仿。這一階段的特點是減少了對技術輸出國的依賴,在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的基礎上對關鍵設備或工藝技術實施國產化,使企業的產品和工藝設計能力有很大的提高。這一階段雖然仍以維持引進產品的性能進行工藝創新為主,但是國產化使引進技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3)改進型創新。通過前兩個階段的實施,技術引進的主體掌握了引進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專有技術,達到了消化、吸收的目的。在這一階段,企業在技術積累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自我研究開發的能力,能夠根據市場的需求,通過自身的研究和開發進行改進型創新,充分利用引進技術的擴散作用進行新產品功能的開發,并擴大引進技術的應用領域。這種改進型創新的出現是模仿創新的真正意義所在。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模仿創新的成功實施包含兩大關鍵步驟:一是模仿對象的捕捉,模仿創新必須有追隨學習的對象,而不應是新技術的開拓探索者和率先使用者;二是對模仿對象的進一步研究和開發,模仿創新并不是照抄率先者的技術,它同樣需要投入足夠的研究開發力量,從事其特有的研究開發活動,是一種漸進性創新行為。
2.FDI技術外溢促進模仿創新的渠道。FDI的技術外溢效應通過以下渠道對模仿創新有著積極的影響:
(1)示范效應:從模仿創新的過程來看,成功的模仿創新的第一步為簡單的復制模仿,而外商企業的技術轉移擴散過程就是本地企業模仿對象的獲得過程,跨國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和外商研發機構開發新技術,為本地企業的模仿提供了良好的模仿對象。跨國公司母公司轉移給子公司的技術一般要比外售的技術更加先進,為本地企業提供了合適的模仿對象,從而提高本地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本地企業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例如對產品進行逆向工程的研究和開發間接獲得該產品的生產工藝和生產技術,并在邊干邊學的過程中積累相應的經驗,為以后的改進型創新打下基礎。
(2)競爭效應:跨國公司的到來加劇了行業競爭,從而激發了本地企業研發支出的投入力度,同時本地企業在模仿外資企業的基礎上還必然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并進行二次創新,從而有效推動模仿創新第二和第三個階段的順利實施。同時由于外商企業帶來的技術不一定適合東道國的生產特點,所以國內企業對跨國企業帶來的先進技術的改進和創新必然使得該技術具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3)前向和后向聯系:包括外資企業在與當地企業或客戶的交往中,與供應商等上游企業發生后向聯系以及與銷售商等下游企業發生前向聯系,通過這種前向聯系和后向聯系向當地企業傳授知識和技術,從而可以使這些企業獲得相應的產品技術信息,提高模仿創新的成功率。
(4)人員培訓和流動:發達國家的經驗證實,國外資本所具有的競爭優勢是無法脫離其人力資源而完全物化在設備和技術上的。因此,跨國公司海外投資項目的有效運轉,往往和當地人力資源的開發結合在一起的。從而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需要對東道國的當地雇員進行培訓,當這些雇員由跨國公司的子公司流向當地其它企業或自創企業時,其在跨國公司工作時所學的專業技術和經營管理技術也隨之外流,從而產生溢出效應,這些雇員也成為推動當地創新的重要力量。
三、模仿創新實現的限制條件
如前文所述,模仿創新之路得以實現的基礎是對FDI技術外溢效應的有效吸收。但是,實證研究表明FDI的技術外溢效應并沒有像理論分析中體現的那么明顯,例如Haddad and Harrison(1993)、Kokko(1994)、Goldar(1994)、Haksar(1995)、Aitken and Harrison(1999)對委內瑞拉、墨西哥、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檢驗結果卻不支持FDI技術外溢假設,或者發現FDI的技術外溢效應只在一定條件下成立。CohenLevinthal(1989)擴展了內生經濟增長關于模仿的理論,他們認為,技術知識產品具有很強的自我積累性和路徑依賴性,因為任何新技術知識都是在已有的技術知識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較大的現存技術知識存量意味著具有較強的研發能力去開發出更多的新技術產品,同時研發投入對本國企業,本國技術進步往往具有雙重效應,研發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直接帶來新的技術成果,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增強本國企業對外來技術的吸收能力,從而提高未來進行有效的模仿創新的成功率。所以雖然國內、國際企業的技術差異較大,可供本國企業進行學習、模仿、創新的對象也很多,但是如果本地企業缺乏響應的研發支出而不能形成對先進技術有效的學習吸收,FDI的技術外溢效應也會很小。Abramowitz(1986)的“社會能力”學說持有類似觀點:為了獲取外界技術成果,一個國家、企業必須首先擁有足夠的基礎設施、技術水平等基本條件。而Kinoshita(2000)通過對捷克制造業的分析證明,只有在那些研發支出較多的行業里,FDI的技術外溢效應才比較明顯,同時研發支出增強模仿創新能力的效應要大于它直接促進創新的效應。而Griffith(2000)也通過對OCED等國家的分析證明,技術趨同的假說必須依賴于其他一些條件,其中之一就是落后國家的技術能力能否足以吸收外資企業所帶來的先進技術。于津平(2004)也證明了外資對國民利益的積極影響與外資企業對內資企業的知識外溢有關。而知識外溢作用的產生不僅要求外資企業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同時還要求內資企業具有較強的知識接受能力,以及國內具有良好的知識傳播媒介。
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FDI的外溢效應并不是伴隨著FDI的進入自然產生的,外商投資企業帶人技術和形成技術沖擊是技術外溢發生的重要條件,而本地企業的正向反應行動是技術外溢發生的充分條件,也是模仿創新實現的必要條件。因此必須要增強本地企業學習行為和培育本地企業的學習吸收能力。模仿創新行為和技術擴散主體本身的利益結合在一起,是最積極、最主動利用FDI技術外溢效應的方式,本地企業要實現模仿創新,必須要承擔模仿創新過程中的研發支出,研發支出的增加對接FDI技術外溢的能力,可以降低FDI輸出國和東道國之間的技術差距,降低技術轉移的成本,同時給跨國企業相應的競爭壓力,迫使其將先進的技術轉移到東道國。
四、模仿創新的現實意義和必要準備
1.中國研發支出和研發人員存量的低水平現實。研發支出占GDP的比例作為反映一個國家科技活動規模以及科技活動強度的重要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自我創新的能力以及持續增長的潛力,中國的研究開發支出占GDP的比例仍相對較低,2001年OECD國家研發支出占GDP比例是中國當年該比例的兩倍以上,而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研究開發支出占GDP的比例也明顯高于中國。按人均水平計算,中國的人均研發支出和每百萬人中研究人員數無論同OECD還是同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都有較大的差距,甚至低于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
2.模仿創新的現實適用性。當前,推進自主創新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而自主創新不等于自我創新。模仿創新因其自身特點比較適合目前中國研發投入的實際情況,模仿創新作為連接單純復制模仿到自我創新的重要發展階段,模仿創新的有效實施可以增強外資的技術外溢效應,縮小后進國同世界先進國家的技術差距,培養東道國企業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吸收能力,推動單純復制模仿到模仿創新再到自我創新的逐步過渡。日韓兩國發展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日本是最典型的實施模仿創新型技術發展戰略的國家,在其高增長期它遵循著優選技術的引進,在引進的基礎上加快吸收消化,并在關鍵領域實現技術創新,取得了技術趕超的顯著效果。而韓國也通過在大力引進國外先進并具有較高商業化前景的基礎技術發明和技術創新的成果,使其實現商業化的模仿、開發和國產化,并借助由此帶來的大量技術選擇機會及技術發展連鎖效應,進行技術創新的自主開發,從而推進了其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快速發展。
3.推進模仿創新的必要準備。中國的研發支出水平和科技人才儲備的低水平事實表明,中國必須要重視模仿創新,這是現實條件的最優選擇。但是,正如本文前述,模仿創新是在吸收國外技術外溢條件下進行的,是有許多限制因素的。最重要的要求是加大我國研發的投入力度,提高知識存量水平。對于政府來說,一方面要增加基礎性的公共研發投入,同時也要通過政策調節激勵國內企業增大研發投入。同時,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吸引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中心,要創造各種條件利用開放環境積極引進科技人才。在充分利用外資技術外溢效應的基礎上,大力推動我國模仿創新,以實現技術水平的趕超和技術創新能力的自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