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聽到日本大企業在廁所水箱中加石塊以減少水的使用量、使用舊文件紙的反面做便條之類的事情,總覺得那是個笑話。
在對日本社會資源節約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考察以后,我才深深地體會到,盡管與以前相比,我們現在對開展節約活動的重要性有所認識,但是與日本節約型社會建設活動比起來,我們所做的還是很不夠的。
把節約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大約90%的資源依賴進口,這讓日本社會養成了節約的良好習慣。在街上,行駛的大多是低排放量的小車;在家里,人們也通常使用節能燈等低耗能產品。食品也鮮有浪費。一般說來,城市里一家三口的住房面積只有70平方米左右,存放自行車是雙層停車位。
這次到日本考察節約型社會建設,恰逢日本社會上下正在為如何通過降低能源資源消耗以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達到《京都協議書》要求的與1990年相比減少6%的排放量的目標而努力。所以,這次日本的能源資源節約活動與環境保護、防止地球溫室化問題結合了起來,以保護環境為主線促進資源的減量使用。
重視宣傳和教育
日本國民節約意識很強,已建立了一個全社會節約資源的體系。日本非常重視開展節約教育宣傳,全民節約、自覺維護環境的意識很強,形成了一個有利于節約資源的思想觀念體系。
政府機構、研究機構和社會團體印刷的各種節省資源的宣傳材料很多,對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節省資源指導很詳細、要求很具體,如空調夏天制冷不要低于28攝氏度,冬天制熱不要超過20攝氏度,人走即關;做其他事情時,不要開著電視機;家用電器待機時的耗電量占家電耗電量的10%,因此不使用時應拔下插頭;要盡量購買節約型家電;照明要采用熒光燈;電飯煲盡量不要使用保溫功能;用洗衣機洗衣服時盡量達到一定容量再洗,與其每天洗一點,不如一起洗;冰箱中的東西不要太多,那樣會導致冷氣流通不暢,浪費電力;有條件要盡量徒步、騎自行車或者乘公交車上班,少用私家車;復印時要堅持兩面印,紙的反面也可以使用;開車經濟的速度是一般道路時速40公里,高速道路時速80公里,不掛高擋、空擋、急剎或者急加速,留心輪胎氣壓是否合適等等。
日本學校中普遍開設了能源資源節約和開發的課程。我參觀了在掛川市、菊川市衛生設施組合(政府投資的垃圾處理廠)中設立的學生教育基地,這個教育基地主要是講如何通過節約資源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內容豐富,非常生動具體,寓教于樂。比如以容器為例,說明從古到今,人們使用的容器逐漸從自然的如毛竹、木桶向金屬、玻璃、塑料等發展的情況,容器從少到多、從自然的向人造的材料發展,消耗的資源也多了。而這些容器使用后成為垃圾,污染也增加了,處理費也增加了。以此增加學生的節約和保護環境的意識,教育學生要使用能重復使用的布袋、竹籃等容器。
由于人們節約環保意識普遍較強,也影響到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企業都積極爭取通過IS0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這個體系的主要內容就是要求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要考慮對環境的影響,減少環境負荷,保護環境。
積極發揮政府在節約中的指導作用
打造資源節約型社會,企業、家庭自律是“內部動力”,政府的政策引導和監管制約則是不可缺少的“外部動力”。
其中,在制定法律政策,建立制度機制方面,日本有許多好的國際經驗。它于1979年頒布實施了《節約能源法》,2003年4月作了修正。
此外,政府機構也十分注意做好節約帶頭工作。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辦公場所很小,會議室也很簡陋。一些地方政府努力通過ISO14001認證,檢查自己節約不力的地方,為社會做出表率。
在日本期間,正好日本政府在全國推行夏天不穿西裝不打領帶的運動。夏天政府機關的空調溫度是28攝氏度,而以前打領帶時空調溫度要低得多,穿西裝打領帶對熱度的反應是2攝氏度。夏天每提高1攝氏度,節能5%-8%,所以現在要比以前節能四分之一。
(摘自《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