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貴刊的“紀念《黑龍江教育》創刊60周年征文啟事”時,我內心激動不已,因為在課程改革的進程中,我的每一次進步都與《黑龍江教育》息息相關。回想幾年來我們之間的點點滴滴,我從心底里想說一聲謝謝。
2001年,我訂閱了《黑龍江教育》(教育文選版),從此《黑龍江教育》便成了我了解新課程,認識新課改的窗口,時刻指引著我努力的方向。
我與貴刊的故事要從一節課說起。我為了參加賽課活動,精心設計了“用算術方法和方程方法解應用題的比較”一課,然后向教研員請教。結果“學生自立探究例題”、“合作交流兩種算法的異同”兩部分內容通過了,可“鞏固練習”部分是直接從教材中選取的,題量不夠,且沒有層次,需重新設計。在我看來,我的設計已經盡最大努力了,怎么設計練習題呢?我一點頭緒也沒有。于是我拿出《教育文選》查找相關資料,從《讓數學練習設計洋溢出時代的氣息》一文中了解到:設計練習時,要讓練習更多地融入現實情境,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年齡、體重、身高、視力、鞋的尺碼、作息時間等數據都可以用來設計練習。我從這幾方面著手尋找突破口,設計出一道較有新意的練習題——算年齡。我當時35歲,四年級的學生大部分12歲,也有11或13歲的。我想上課時先讓一名學生說出自己的年齡,再根據具體情況說明我的年齡與學生年齡間的關系。如學生12歲,我告訴學生:我的年齡比這位同學年齡的2倍多11歲,讓學生選擇適當的方法列式計算,這是一道用算術方法計算的題。接著再要求學生仿照我的做法,根據老師的年齡讓同學們算出自己的年齡。如老師的年齡比我年齡的3倍少1歲,這是一道用方程方法解答的應用題。這一練習題的誕生,使我認識到《教育文選》的重要性。因為我還需要一道壓軸的練習題,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又要照顧全體學生。再翻閱一遍后,我把目光鎖定在“數學開放性教學”欄目上。經過認真研讀,我在《開放式教學探微》一文中看到這樣一道練習題——教者只給出了如下線段圖:

并列出4個句子:(1)糧站運來面粉()噸。(2)糧站運來大米()噸。(3)糧站運來大米比面粉少()噸。(4)糧站運來大米和面粉共()噸。讓學生任取一句作條件,再選一句作問題分別編出不同的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我眼前一亮,因為當時是春季,我校正在進行植樹活動。經過一番推敲,我把這道題改編為:學校植樹:

①去年植樹()棵。
②今年植樹( )棵。
③今年和去年共植樹()棵。
④今年比去年多植樹()棵。
請從上面4句話中任取一句做條件,再選一句做問題,組成應用題,選擇適當的解題方法,列出算式并解答。(學生自由完成,也可同桌探究。)
這道題解法多樣,又兼顧了兩種算法,學生根據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選擇適當的算法解答,提高了解答應用題的能力。這節課上完后,受到了校領導和全校教師的一致好評,同時樹立了我進軍新課改,提高自身業務能力的信心。
同樣是在數學離不開生活這一理念指導下,在我校舉辦的教研公開課上,我設計的“數據的收集與整理”一課被評為了教研優質課。在設計鞏固練習時,我結合龍塔的建成,通過一則“小知識”向學生介紹了上海、黑龍江、四川廣播電視塔的高度,讓學生收集數據,畫出條形統計圖。在鞏固新知識的同時,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并進行了熱愛家鄉教育。接下來為了鞏固用統計表整理數據,我設計了在課堂上組織收集學生的年齡、興趣愛好、各類文具的數據并填寫統計表。課的結尾,我布置學生課后調查學校所在地——仁合村各類店鋪的數量,或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收集整理數據。把課上所學的知識延伸到了課外,使學生認識到數學來自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樹立了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愿望。
不能不說的是這期間,我通過《黑龍江教育》“認識”了一位名師——吳正憲,之所以說“認識”,這里面也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學校又一次布置了教研公開課的任務,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講課的時間就定在開學的第二周。時間緊,剛開學教學的內容又少,選課都很難,正在我一籌莫展之時,我看到了《教育文選》上《數學是“做”出來的”——兼談吳正憲的教學藝術》這篇文章。文中記錄了吳正憲老師執教的“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中的兩個精彩片段,我看后暗暗叫絕。雖然沒辦法征得吳老師的同意,我還是把這兩個片段用在了我的課堂上,其他內容我按照吳老師的設計思路和本班學生實際進行了填充。我的設計內容與吳老師比一定相去甚遠,但校領導和同事還是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此后,《黑龍江教育》(教育文選版)成了我朝夕相伴的老師。我的包里總是裝著它,早晨看,中午看,晚上看。一篇篇優秀論文、一段段優秀的教學案例、一個個感人的教育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我,其中的很多觀點、做法已潛移默化地滲透在我的教育教學之中了。
現在我是學校的教研員,沒有專用教材、沒有規定要完成的教案,《黑龍江教育》就是我的必修課,其中精彩的詞、句、段、篇的摘抄就是我的“教案”,“教案”中的內容就是我組織教師業務學習和開展校本教研的主要依據。貴刊是教師成長的引導者,是學校發展的促進者,我衷心地祝愿貴刊越辦越好。
(作者單位:伊春市嘉蔭縣保興鄉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