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把情感融入到每個生字中,把情趣激發到每個童心中。在課堂上多創設情境,多創設活動,多創設形式,讓識字教學充滿情趣,讓課堂活起來,讓識字教學不再枯燥,走向精彩。
一、漢字美——蘊涵情趣
方塊字,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記得李嵐清同志在考察南京金陵中學講話時激動之余,他在黑板上寫了“大”、“大山”、“大山口”三個漢語名詞,然后又分別添了英文。他說:“中國字,只要把每個單字記清,就會讀出這些單字組成的詞,然而,英文卻不是,每個字都是不一樣的,全部的英文詞匯得有79萬——80萬個,而中國的通用漢字只有三四千字。”他最后語重心長地說:“中國的字很偉大,要好好學習啊!”可見識記漢字之重要。
回想起我的老師教我漢字時的情景,到現在我還記憶猶新。什么“古月胡、口天吳、弓長張、立早章、雙口呂、雙木林,諸葛、歐陽、上官、公良……”還編有形聲字歸類識字,通過二十四個節氣識字,查字典識字,讀警句、諺語等方法識字。現在教材的本身就具有人文性,如果我們在識字教學中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識字教學就會充滿情趣化,就會使兒童愿學、樂學,再加上對漢字形體的分析,使漢字變得五彩繽紛,識字教學也就會充滿美感。如教“安、群、獨、乳”時,我是這樣對學生說的,女子在家最安全;羊因喜歡聚在一起為“群”;“狗”善爭斗,只好“獨”處;乳是母親的懷抱哺養著幼兒……學生們產生了強烈的識字欲望,學習起來效果果然不錯。個別學困生就是通過這種方法,記住了自己的名字。其實,識字教學本身是一杯苦澀的咖啡,而興趣、情感是“一勺糖”,在“苦”中加點“糖”,只有讓學生感受到甜,他們才會愿意“喝”。如果識字教學中充滿情趣化,就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獨到的體驗,認識到漢字的美,從而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
二、方法新——激活情趣
低年級學生雖然有意注意在發展,但占優勢的還是無意注意。他們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易被新鮮的東西所激發、吸引,常受情感和興趣的支配。基于這一點,我在識字教學中,盡可能使教學內容豐富,并有創意,不斷更新教學的方式、方法,做到靈活多樣。在識字教學中,我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和年齡特征,創設一定的情境,開展各種游戲,讓學生愉快地接受 。在教學《狐貍和烏鴉》這篇課文中的“烏”字時,我用簡筆畫畫了一只沒有眼睛的小鳥,鳥兒去掉眼睛眼前一片“烏”黑。有時我采取另一種方法,把田字格畫在黑板中間,按正確的筆畫順序,請幾個同學合作一人寫一筆,把這個生字用彩色粉筆寫出來,顯得非常漂亮,同學們也感到愉快。有時還用猜謎語的方法教生字,如“王老師與白老師坐在石頭上”,讓學生“猜謎語”。當然方法多種多樣,無一定論,但我總覺得這樣的識字方法,不同于機械識字,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活了他們的思維,在思維活動中獲得記憶,印象深刻。此時的兒童,滿臉笑容,常會開懷大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我教了十幾年高年級,語文課本里有“對對子”這樣的練習,也同樣適用于低年級識字教學,如“云對霧,雪對霜,和風對細雨;花對草,蝶對蜂,萬紫對千紅;桃對李,柳對楊,山清對水秀,鳥語對花香”等,這充分體現了我國漢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利用這些方法進行識字教學,使學生既學會了生字,又了解了祖國的燦爛文化,兩者相得益彰。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泰興鎮迎幸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