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需要改進元認知策略。所謂元認知,簡單地說就是“對認知的認知”,也就是學生對自己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在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元認知策略的改進,可以改變學生思維的習慣,對數學問題的解決,有意識地進行調控。如何改進元認知策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是現代教學研究的課題之一。
一、創設民主環境,給學生提供展示機會
創造一個民主自由的學習空間,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外部條件。首先,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自覺、自主、聚精會神地開展學習。優秀的數學教師,往往將課堂教學的前幾分鐘作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佳時機。例如,一位教師教學“商不變的性質”時,先讓學生計算36÷12,12÷4,120÷40,360÷120等,然后讓學生計算3600000000÷1200000000,很多學生對此茫然,這樣激起了學生掌握計算方法的欲望,引起學生思考使用什么更巧的方法來計算。
其次,要創造教學上的民主氣氛,使學生敢于、樂于思考問題,討論問題,敢于對思考過程和結果進行質疑,引發認知的沖突,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提問,自覺善問,讓他們掌握提問的方法,促進他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培養他們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能力,提高思維自我調控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反思習慣,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
反思過程是學生對自身認知活動進行回顧、思考、總結、調節的過程,所以反思是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強化自我意識,進行自我監控、自我調節的主要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數學算理、方法,都要讓學生學后回味,多思考為什么這樣想,除了這樣想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思路等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地、自主地探究最佳的解題思路。
反思過程一般有兩個層次:第一層面是總結性反思,也就是對經驗與教訓的反思,這是學生反思活動的基本層面的活動。當認知過程很順利,取得一定經驗與成功時,教會學生要對認知過程進行思考,是運用哪些舊知,通過什么方法與途徑,排除了什么困難掌握了哪些知識,理解了新知與舊知的關系,從而建成了哪些新知結構。當認知不順利時,要讓學生找出原因,是哪些舊知沒有完全掌握,選用的方法哪些不恰當等,應該如何及時彌補。這樣,長期的訓練,讓學生學會反思方法,能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主習慣,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第二個層面是提高性反思,就是要求學生對數學問題發散性擴張或收斂性概括。發散性擴張是改變問題的條件,擴大外延的一題多變的思考模式;而收斂性概括則是對所解的問題從結構上進行抽象、概括和歸納,建立思維模式,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例如,教學兩步應用題時,把“王師傅每小時比李師傅多加工80個零件”改成“王師傅每小時比李師傅少加工80個”、“王師傅每小時加工的個數是李師傅的3倍”、“王師傅每小時加工80個與李師傅同樣多”。讓學生將四個條件進行比較,找出相同的數量關系式。為兩步計算應用題的解題方法建模。
三、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自信心
自我評價是學生對自己學習能力等加以了解和監控的活動,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就必須學會自我評價、自我調節和監控,通過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方法和結果的分析、比較,掌握正確有效的學習策略,完善學習過程。
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優秀學生與學困生思考的角度有明顯的差異,一般學生首先考慮的是“這種類型見過沒有”,并試著做。而優秀學生首先思考題中條件與問題的關系,確定解題思路,而且始終在自我監控狀態下不斷地調整解題的思路,不斷地對解題計劃做出評估與完善。
例如,解方程X-56-26=70
學生解:X-56-26=70
X-30=70
X=70+30
X=100
檢驗:把X=100代入原方程:
左邊=100-56-26=44-26=18
左邊≠右邊
注意解題過程:在解題方程中首先計算56-26,而在檢驗時先計算X-56(即100-56),到底先算哪一步呢?
改變計算順序:先計算X-56。
X-56-26=70(把X-56看作被減數)
X-56=70+26(被減數=差+減數)
X-56=96
X=96+56
X=152
通過檢驗X=152是原方程的解。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學習自控力不穩定,要培養學生認知能力,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需要教師積極地為學生創造機會和條件,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通過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讓學生實現獨立思考、學會反思、自主學習,成為教育活動和自我發展的主體。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柴灣鎮戴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