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不是簡單地把自然規律當作歷史規律,而是把唯物主義自然決定論原則貫徹到底,找到社會歷史中決定性的物質因素——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它是唯物的決定論#65377;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不是機械的理解歷史規律,而是辯證的理解歷史規律,是辯證的決定論#65377;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歷史決定論; 唯物決定論; 辯證決定論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09-0018-03
一#65380; 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是唯物的決定論
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不是簡單地把自然規律當作歷史規律,而是把唯物主義自然決定論原則貫徹到底,找到社會歷史中決定性的物質因素——物質資料生產方式#65377;從精神動力及人們的思想動機后面進一步追溯到它的物質動因#65377;這種唯物主義性質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 社會結構的層次決定論
社會是立足于物質生產方式基礎上的龐大有機體,是一個高級多層次的物質運動系統#65377;整個社會有機機構是由許多具體要素或子系統構成的#65377;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在對社會有機體進行結構分析的時候,總是把社會結構劃分出不同的要素和層次#65377;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出了生產力#65380;生產關系#65380;上層建筑這樣三個層次的經典劃分#65377;列寧常采用兩層次劃分法,他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一書中曾從不同角度中劃分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65380;“思想的社會關系”與“物質的社會關系”,骨骼與血肉等一一對應的層次#65377;拉布里奧在《關于歷史唯物主義》一書中持“社會四層次論”#65377;普列漢諾夫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問題》一書中則提出了“五項因素公式”#65377;盡管層次多寡#65380;表述方式有所不同,但他們都把社會看作一個有機結構#65380;多層次的系統#65377;
馬克思主義理論大師們劃分社會結構層次,是為了發現社會運動的規律#65377;他們不是一般地承認社會結構中各種要素#65380;力量#65380;層次的存在及其相互區別和聯系,而是從其中找出那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基本力量,找出支配其他因素的發生#65380;發展和變化的根本因素,即第一性的層次;不僅重視社會結構層次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且更重視它們相互之間的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65377;它不是同等地看待各個層次的功能#65377;[1]
馬克思#65380;恩格斯在批判唯心史觀中進行開拓性研究,終于發現了“歷來為繁茂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65380;喝#65380;住#65380;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65380;科學#65380;藝術#65380;宗教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因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為基礎,人們的國家制度#65380;法的觀點#65380;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的相反#65377;”[2]他們經過多年研究得出基本結論:社會的經濟生活決定社會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65380;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社會的上層建筑#65380;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65377;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是一個社會最基本的要素與結構層次,并構成復雜的社會有機整體#65377;一個社會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構成該社會的生產方式,而其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又構成該社會的經濟基礎,在經濟基礎上形成該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展開復雜的社會運動,從而推動社會發展#65377;在生產力#65380;生產關系#65380;上層建筑這三個最基本的層次中,生產力又是起決定性,基礎性和第一性作用的層次,也就是說,“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65377;”[3]
(二) 歷史主體的物質實踐決定論
社會結構的層次決定論找出了社會歷史發展中的物質動因#65377;歷史主體的物質實踐決定論是從人的物質實踐,亦即人的生產活動出發去解釋#65380;理解人類社會歷史#65377;
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從實踐出發理解人與自然#65380;人與社會#65380;人本身及其歷史的發展,并通過實踐來驗證和發展自己的理論#65377;人是社會的主體,人類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歷史只不過是人的實踐在時間空間系列中展開#65377;人的實踐活動不僅把人從動物界分化出來,成為自然的主人,而且創造了人類社會#65377;因此,對于社會的本質#65380;特征和發展,必須從實踐入手并以實踐為基礎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65377;馬克思說:“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65377;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的東西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65377;” [4]馬克思從現實人的物質實踐出發考察和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終于解答了使人們深深苦惱的“歷史之謎”,找到了理解人類社會歷史的鑰匙#65377;社會歷史的真正發源地不在天上,也不在思辨的云霧中,而在粗糙的物質生產中#65377;
由是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不論是社會結構的層次決定論,還是歷史主體的實踐決定論,都肯定社會歷史作為物質實體#65380;物質關系發展過程的客觀必然性和規律性的物質決定論,它使歷史現象在各個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中得到了歸根結蒂的說明,這也正是它與其它非物質決定論歷史觀之分水嶺#65377;
二#65380; 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是辯證的決定論
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不是對歷史規律作機械的理解,而是辯證的理解,認為歷史規律通常是作為歷史發展的“一般趨勢”表現出來的“有彈性的必然性”#65377;這種辯證性質突出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 歷史發展的過程決定論
社會結構的層次決定論是從橫的方面靜態地把握社會運動的規律,歷史發展的過程決定論則是從縱的方面動態地把握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其核心是承認人類社會發展過程是一個客觀的#65380;歷史的#65380;辯證#65380;有規律可循的動態過程#65377;用馬克思的話來概括,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65377;所謂的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就是社會也存在著同自然界類似的#65380;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運動規律,社會同自然界一樣也是有規律的發展過程#65377;無論從個別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還是從各種社會經濟形態的演變來看都是這樣#65377;
社會歷史發展過程具有有序性#65377;它們在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依次更替,形成了一個有規律的序列#65377;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勾畫出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序列:“大體說來,亞細亞的#65380;古代的#65380;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看作是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65377;” [5]他還以社會歷史主體地位的變化提出過三大社會形態依次過渡的思想,即以“人的依賴關系”的社會形態到“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社會形態,再到“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的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的社會形態#65377;[6]馬克思在研究人類學時期指出社會形態演進圖式:原生社會形態——次生社會形態——再次生社會形態——原生社會形態在更高基礎上的復歸即共產主義社會#65377;根據馬克思的思想,可以看出社會歷史的演進序列(理論界現行五大社會形態),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65377;演進的序列劃分雖有不同,但精神卻是一致的#65377;演進的有序性證明了社會經濟形態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65377;這個過程是連續的#65380;前進的#65380;上升的,進步的過程,而不是不可捉摸的偶然過程#65377;
(二) 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決定論
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在承認社會歷史發展具有必然性的同時,并沒有否認偶然性的作用,而是認為社會歷史發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統一#65377;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認為,研究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理論前提,是承認任何歷史事件都是由眾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65377;其中既有生產力因素又有生產關系因素;既有經濟因素,又有政治#65380;文化因素等等#65377;各種因素的相互交叉#65380;制約,使得社會歷史表現出種種難以預料的隨機性#65380;偶然性,而歷史必然性作為一種總的趨勢就隱含在這些隨機性#65380;偶然性之中#65377;恩格斯曾經用著名的“合力論”概括過這個事實,“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65377;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65377;”各個人的意志“而是融合為一個總的平均數,一個總的合力#65377;”“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是包含在這個合力里面的#65377;” [7]人們創造歷史的活動是由許多不同的主體按照各自的需要#65380;利益#65380;價值取向去改造歷史客體的活動匯合而成的#65377;每個主體的需要#65380;目的#65380;動機都融入了“合力”之中,這種合力對于每個個體來說似乎是外在的#65380;異己的力量#65377;而合力作用的結果就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方向和必然趨勢#65377;而許多追求自己目的單個人的活動則表現為歷史發展的偶然性#65377;這種情況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顯然具有客觀普遍性#65377;
歷史必然性通常是在各種偶然性中表現出來的歷史發展的一般趨勢#65377;只有對歷史事件作較長時間的#65380;足夠充分的歷史性考察,或對同類歷史事件做共時性的比較,才能把握歷史發展趨勢即歷史必然性#65377;恩格斯對歷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關系作過一個很貼切的形象概括,他說,各種偶然性使歷史發展呈現為一條曲線,偶然因素愈多,曲線就愈是曲折#65377;但是,偶然性之中存在著必然性,這就是曲線的中軸線,“它構成一條貫穿于始終的#65380;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紅線#65377;” [8]這條紅線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65377;歷史的必然性通過各種偶然性表現出來,并為自己開辟道路,偶然性則是必然性的表現和補充#65377;
(三) 歷史發展的統一性與多樣性的辯證決定論
社會歷史發展過程是統一性和多樣性的辯證統一#65377;歷史發展的多樣性是歷史發展的統一性的具體表現形式,歷史發展的統一性存在歷史發展的多樣性之中#65377;我們在考察歷史發展時,既要把握其中的統一性,又要看到其中的多樣性#65377;歷史發展的統一性是指社會歷史的每一客體,每一運動形式與其他客體和運動形式的普遍的#65380;共同的規定性,是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前后一貫性,連續性和性質的穩定性#65377;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把社會歷史發展過程看作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它所用的獨特方法就在于從社會生活的各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來,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來,并把它當作決定其他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而生產關系最終又要歸結到生產力的高度#65377;在相互作用的多種社會要素中找出最根本的具有決定作用的因素,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對社會歷史發展統一性把握的關鍵所在#65377;
歷史發展的統一性并不排斥多樣性,而且正是以多樣性為基礎的#65377;離開豐富多彩的歷史圖景,是沒有統一性可言的#65377;同樣,規律性并不抹煞能動性#65377;歷史按其自然歷史過程發展,一般都應從低級到高級依次經歷原始社會#65380;奴隸社會#65380;封建社會#65380;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但社會形態的更替并不是嚴格按照五種社會形態的序列依次演進,實際的具體發展過程中具有多樣性#65377;馬克思晚年主要研究了東方社會的發展道路,特別在對俄國社會進行了多年深入研究之后,馬克思確信農村公社可以吸取資本主義的發展成果而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65377;在《給<祖國紀事>編輯部的信》中,馬克思明確反對那種不顧東西方社會歷史條件的差異機械教條地搬用馬克思論述的看法,“一定要把我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道路……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65377;” [9] 歷史發展的多樣性既體現了不同民族#65380;國家的特殊性及其能動性,同時也并不是對統一性的否定#65377;
(四) 歷史發展的決定性與選擇性的辯證決定論
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人們通過實踐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65377;但這種創造絕不是無條件的#65380;超時空的#65377;不同歷史階段的人們都是在既定的前提條件下#65380;既定的時空中創造自己的歷史的#65377;這種既定的前提條件和時空就構成了歷史的決定性,制約和規定著人們創造歷史的實踐活動#65377;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自己創造著我們的歷史,但是第一,我們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和條件下進行創造的#65377;其中經濟的前提和條件歸根到底是決定性的#65377;” [10]這些既定的客觀前提和條件包括生產力以及由它所決定社會環境#65380;文明成果和文化傳統#65377;首先,人們必須從客觀存在的既定的自然條件出發,以前人已經取得的物質成果為基礎來進行創造活動#65377;其次,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也制約著人們的實踐活動#65377;人們的實踐活動必須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特定的社會關系構成一種特定的社會環境也限制著人們的實踐活動#65377;這一切對特定的現時代的人們來說,是確定的歷史的決定性,無法選擇#65377;第三,人們的創造選擇活動受前人已經取得的文明成果及文化傳統的制約和影響#65377;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魔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65377;” [11]文化傳統是制約主體選擇的精神因素,它帶有濃厚的民族特點#65377;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習慣#65380;風俗#65380;觀念#65380;價值取向等等#65377;它們不僅物化在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而且深深的植根于人們的頭腦之中#65377;它們直接或間接#65380;自覺或不自覺地作為一種力量,影響和制約著人們的選擇#65377;
人們既受既定條件的制約,又能不斷打破它的制約,創造新的條件,創造新的歷史#65377;“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65377;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由于這個緣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環境下繼續從事先輩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改變舊的環境#65377;” [12]所以,過去的歷史只給人們提供了出發點和前提,它雖規定#65380;制約人們的實踐活動,但卻絕不是人們實踐活動的鎖鏈#65377;同樣,它也不能為人類的繼續前進提供充分的保證#65377;人們只能靠自己的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來不斷譜寫自己的歷史#65377;在人們的這種能動的創造性中,其核心便是它的選擇性#65377;沒有選擇,完全接受,就談不上創造#65377;歷史上每一代新人都是在既定的前提條件制約下,繼承和保存他們認可的前人實踐所創造的積極成果,并經過消化#65380;吸收#65380;改造#65380;更新,從而揚棄既定的前提條件,通過自己的新的實踐創造出新的適合自身發展的前提條件#65377;但是,歷史上不同階段的不同階級#65380;集團和人們總是從自身利益和需要出發來決定自己的目的,所以,對待前提條件的態度是各不相同的,即消化#65380;吸收#65380;改造#65380;更新和揚棄的內容和方式不盡相同,可以說是各取所需#65377;這便構成了歷史的選擇性#65377;同時,這種選擇性和人的自覺目的性相一致的事實,說明人們創造自己歷史的活動不是盲目的,不是完全受動的#65377;在確定的前提條件制約下,人們可以在這個制約的范圍內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做出自己的選擇#65377;不同的階級#65380;集團和人們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也可以做出相同的選擇#65377;人們在客觀歷史提供的可能性空間中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進行選擇,從而創造自己的歷史#65377;由此可以說,人們創造自己歷史的實踐過程,就是在歷史的決定性所提供的可能性空間范圍內,充分調動自己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按照自己的意圖和目標對各種可能性進行選擇而后實現的過程#65377;[13]因此,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就是歷史的決定性和選擇性辯證統一的過程#65377;歷史的決定性因素選擇了人,人又選擇并創造了自己的歷史#65377;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第一次破天荒地把歷史安置在物質資料生產實踐基礎上,進而把在物質資料生產實踐中形成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看成是引起社會變革的最終根源,解開了人類社會存在的最大困惑,揭開了人類歷史之謎#65377;同時,它在強調物質因素起決定作用時,并不是否認其它非物質因素的反作用,而是各種因素構成一種網狀的交互作用,其中任何一個因素都被其他與之相關的因素所決定,同時也對其他因素發生作用#65377;因此,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既是唯物的決定論,又是辯證的決定論#65377;
參考文獻:
[1]許俊達.唯物史觀的歷史決定論探析[J].學術界,1991,(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776.
[3][7][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695#65380;697#65380;732.
[4][11][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60#65380;585#65380;88.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33.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M].人民出版社,1972.104.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65.430.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人民出版社,1965.361.
[13]魏紅霞.堅持歷史的必然性與選擇性的辯證統一[J].阜新師專學
報(社科版),1990,(3).
責任編輯柏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