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鄧小平認為人才的選用問題是一個戰略問題#65377;鄧小平從戰略高度考慮選人標準#65380;把握選人方式#65380;安排用人策略的思想和方法,為我們黨建設和健全人才選用機制的工作指明了時代方向#65377;
關鍵詞:鄧小平; 人才選用; 戰略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10-0022-03
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組織路線來保證,組織路線問題實際上關鍵是一個如何培養#65380;發現#65380;選拔和使用黨內人才的問題,如何選好接班人的問題#65377;正如鄧小平指出的:“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65377;”[1]這個“人”就是共產黨人,就是要能選拔出黨內的優秀人才#65377;他語重心長地說:“我們一定要認識到,認真選好接班人,這是一個戰略問題,是關系到我們黨和國家長遠利益的大問題#65377;”[2]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環境下,我們黨要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重任,就必須進一步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65380;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不斷保持并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品格和作用,這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我們能否選好并用好黨內人才#65377;只有以鄧小平的人才選用戰略為指導,建設和完善人才選用機制,才能把黨內優秀人才選拔出來,使用起來,才能把黨組織建設成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戰斗堡壘#65377;
一#65380; 對選人標準的戰略考慮:德才兼備標準中德為先,才為重
(一) 選人標準中的“德” ,既包括“大德” ,又包括“小德”
鄧小平特別強調在選拔人才#65380;培養接班人的過程中一定要嚴格執行德才兼備的質量標準,并在戰略上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備中德為先,才為重#65377;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選賢任能#65377;“選賢任能這個話就有德才賢的問題#65377;賢就是德,能無非是專業化#65380;知識化#65380;有實際經驗#65377;”[2]鄧小平要求各級黨政領導“要按照‘革命化#65380;年輕化#65380;知識化#65380;專業化’的標準,選拔德才兼備的人進班子#65377;” [1]他說“選拔人,第一個是政治條件”#65377;“革命化”是干部“四化”的首要條件,其實質就是德#65377;“所謂德,最主要的,就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65377;在這個前提下,干部隊伍要年輕化#65380;知識化#65380;專業化,并且要把對于這種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65377;” [2]這是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需要#65377;可見,鄧小平對選人標準中“德”的要求,既包括“大德”:政治思想道德#65380;世界觀#65380;人生觀#65380;價值觀#65380;理想#65380;信念#65380;紀律等政治品質,即“革命化”的要求,又包括“小德”:社會公德#65380;職業道德#65380;家庭美德等基本道德品質的要求,在實際選人工作中,此二者均為黨的組織人事部門對所選人才的政治考察之基本要求,并視之為選人的先決條件#65377;
(二) 對人才“德”的政治性要求要適當
由經濟和政治#65380;道德的辯證關系所決定,人的政治覺悟和道德水平受制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及其物質生產的發展水平和發展程度,在商品經濟市場化條件下,雖然對選人標準仍應注重政治性要求的“德”,但又不能將其凝固化#65380;機械化#65380;教條化和絕對化,因為對選人的“德”提出過高的要求是不切實際的,也是達不到的,這一方面會促使一些人搞假大空的政治浮夸和投機鉆營,另一方面又有可能把有真才實學而又不善于投機鉆營的人排除在領導干部隊伍的門外#65377;鄧小平在選拔人才的質量標準中對德的強調和對才的注重是出于考慮國家政治安全及其戰略利益的需要,他所提出的“德”#65380;“紅”#65380;“革命化”等等,無非是社會主義人才在政治上所應具備的一般的前提條件和基本道德素質,其中最主要的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的“政德”,只有這樣,才能減少用人失誤的政治風險#65377;在這個“德”基本合格的前提下,鄧小平更注重真才實學的“專”#65380;有文化的“能”#65380;知識化和專業化的“才”,這才是鄧小平人才質量標準要求的實體和重心所在,因為“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65377;[2]
由此可見,鄧小平對“才”的標準及其要求是務實的,務求真才實學,而且是才學越高越好,對“德”的標準及其要求是戰略性的,適當就行,就是品德基本上要靠得住就可以了#65377;因為他在對人才的政治性要求照例強調的同時,又指出對人才的“政治要求要適當”,“要打破‘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形而上學思想”,“不要求全責備”#65377;不要特別苛求于人,否則,就會大傷元氣,影響到優秀人才的選拔#65377;1992年2月8日,鄧小平在上海考察時指出:“二十一世紀是年輕人的#65377;干部要年輕化,用人也要解放思想,膽子要大一點#65377;人無完人,年輕人有這樣那樣的缺點,老同志就沒缺點?老同志也是這樣走過來的#65377;” [3]他認為,應該以動態的眼光來關注選用人才的“德”,并通過建立#65380;健全和完善科學合理的組織人事制度來解決保持“德”的先進性問題#65377;他曾說“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65380;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65380;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65377;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65377;” [2]也就是說,要是制度不好,監督不力,就是選用了德才兼備的人,他遲早也會做壞事,甚至最終走向墮落,反之,制度健全了,就能使德高望重的人多做好事,使德才兼備的人多做實事,使德才平平的人不做壞事,那我們選用人才的目標也就基本達到了#65377;鄧小平的這一人才選用的戰略思維,對于我黨在社會和人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條件下,如何與時俱進地把握德才兼備的標準,以發展的眼光去搞好人才的選拔工作,尤其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65377;
二#65380; 對選人方式的戰略把握:遵循常規又打破陳規
人才的質量標準確定之后,人才的選拔使用就成為關鍵性的問題#65377;正如鄧小平指出的,“事情成敗的關鍵是能不能發現人才,能不能用人才”,[1]“選拔干部,選拔人才,只要選得好,選得準,我們的事業就大有希望”#65377;[2]鄧小平認為,人才選拔方式的確定應遵循以下戰略指導思想:一是真正體現“兩個尊重”的基本精神;二是遵循人才成長的自然規律;三是確保早出#65380;多出#65380;快出人才#65377;其中,人才選拔制度或機制的確立帶有根本性#65377;
(一) 建立公開考試#65380;擇優錄用的常規選拔制度,早出人才
“文革”后,鄧小平力倡并主持恢復了高考制度,認為這是“早出人才#65380;早出成果的一個好辦法#65377;”從恢復高考到推行國家公務員錄用制度實行公開考試#65380;擇優錄用#65380;競爭上崗以來,考試已成為選拔人才的一種常規手段#65377;但鄧小平又冷靜地指出,“不能迷信考試”,把它當成選拔人才的唯一手段和方法,尤其是在考試制度還不盡完善的情況下更是如此#65377;但相對而言,考試手段為保證人才選拔工作的公平性和早出人才提供了一條捷徑,在當時乃至今后仍不失為一種有用的人才選拔的戰略方式#65377;
(二) 打破陳規,建立一套選拔優秀人才的新機制,出好人才
鄧小平認為,選拔優秀人才當然要按常規辦事,但絕對不能固守陳規,要“解放思想,打破框框”#65377;這是因為“我們的一些制度有缺陷,不能發現人才,要認真改進”,“現行的組織制度和為數不少的干部的思想方法,不利于選拔和使用四個現代化所急需的人才”,[2]所以,“必須打破常規去發現#65380;選拔和培養杰出人才”#65377;[2]所謂打破常規,就是要打破人才選拔問題上的等級觀念和習慣勢力以及落后的工作方法,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建立一套有助于選拔優秀人才的新機制#65380;新觀念和新方法#65377;就是“要創造一種環境,使出類拔萃的人才能夠脫穎而出”,“我們就是要建立這樣一套制度,使那些有專業知識的#65380;年富力強的人,被選拔到能夠發揮他們才干的工作崗位上來”#65377;[2]
為此,就必須形式多樣地選拔優秀人才,把那些確有才能而因為制度上的缺陷而被埋沒的人才挖掘出來#65380;選拔上來#65377;一是公開招聘#65377;鄧小平認為,“招聘也是個辦法”#65377;它可以引進競爭機制,打破封鎖,在更大范圍內招賢納才#65377;二是破格提拔#65377;“選拔人才可以破格”,“我們要破格選拔人才,不要按老規矩辦事,要想到這是百年大計”#65377;[2]為此,必須打破過時的臺階論,“打破那些關于臺階的過時的觀念,創造一些適合新形勢新任務的臺階,這才能大膽破格提拔”#65377;[2]三是走群眾路線#65377;“視野要開闊一點”,廣開進賢之路,搞五湖四海#65377;鄧小平告誡我們:不要“只是看到周圍熟悉的一點人,總在原來的一些人中打圈子,不會深入到群眾中去選拔人才”#65377;[2]否則,就會犯官僚主義的錯誤#65377;
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已為現代化建設培養出大量的各級各類人才,鄧小平認為,我們有的是人才,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才能更好地把優秀人才選拔出來,使用起來,把他們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65377;在市場風險變幻莫測#65380;社會矛盾急劇加大和拒腐防變任務艱巨的環境下,鄧小平關于人才選拔方式的戰略思考,有助于不斷推動我國人才選拔機制的建設和完善,有利于我黨廣泛而準確地招納賢才,迅速地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穩步地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65377;
三#65380; 對用人策略的戰略安排:大膽提拔和放心使用年輕人
鄧小平認為:“人才,只有大膽使用,才能培養出來”#65377;[1]所謂大膽使用,就是要打破用人問題上的陳規陋習和不正之風,建立一套科學的用人機制,不拘一格地大膽選用既有專業知識又有實際經驗的年輕型人才,使他們早壓擔子,早成才#65377;“我們要改革現行的干部工作制度,建立有利于提拔年輕干部的制度”#65377; 鄧小平希望各級黨委及其組織人事部門要“堅決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礙,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時宜的組織制度#65380;人事制度,大力培養#65380;發現和破格使用優秀人才,堅決同一切壓制和摧殘人才的現象作斗爭”#65377;[2]
(一) 廢除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給有才能的人讓出一條路來
鄧小平認為,干部新老交替是不可抗拒的人才自然規律,它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盛衰,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讓老人#65380;病人擋住比較年輕#65380;有干勁#65380;有能力的人的路,不只是四個現代化沒有希望,甚至于要涉及到亡黨亡國的問題,可能要亡黨亡國”,[2]“老同志蓋住了,年輕人上不來”,革命事業必然后繼乏人,同時還會產生新老干部之間的積怨和矛盾,所以,“老同志要讓路”,“這是一個戰略問題”#65377;否則,向黨向人民向馬克思都交不了帳#65377;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的廢除,為有才能的年輕人快速成長開辟了一條廣闊之路#65377;
(二) 打破論資排輩#65380;求全責備的習慣勢力,不拘一格提拔使用人才
鄧小平認為,在選拔人才問題上,論資排輩“是一種落后的習慣勢力”,同時也是官僚主義的一種表現#65377;論資排輩的危害性在于:用非智能因素來抗衡#65380;抑制智能因素,只圖個人升遷,不求社會進步,其結果是“好多人才沒有被發現”,“他們的作用不能充分地發揮出來”#65377;對此,鄧小平指出:“現在真正干實際工作還是那些年輕人#65377;既然這樣,為什么不可以把他們提拔到領導崗位上來?”[2]他針對一些老同志總是擔心年輕人經驗和能力不夠,壓不住臺,或者因為他們有這樣那樣的弱點缺點而不敢放手大膽使用的保守傾向指出:年輕人“經過的斗爭考驗少一點,領導經驗少一點,這是客觀條件造成的#65377;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嘛#65377;放在那個位置上,他們就會逐步得到提高”#65377; [2]“是人才的,即使有某些弱點缺點也要放手用”,不要求全責備#65377;資歷論的打破,有利于年輕人早壓擔子,早成才#65377;
(三) 打破那些關于臺階的舊觀念,大膽破格提拔使用人才
鄧小平認為,為了保證人才的質量,“干部要順著臺階上”,“但是我們不能老守著關于臺階的舊觀念”,否則就會束縛人才的涌現#65377;由于當時領導干部兼職過多,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非常突出,“臺階擠得滿滿的”,“臺階有了空位又不給他們”#65377;年輕人怎么上得來?鄧小平解決這一問題的策略從下面三個層次展開:一是“給中青年同志騰出臺階”;二是臺階有了空位要給優秀人才;三是對于那些特別優秀的中青年干部,“要給他們搭個比較輕便的梯子,使他們越級上來”#65377;[2]躍居重要崗位#65377;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們黨的各項事業后繼有人#65377;
(四) 堅持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和任人唯派的不正之風
用人問題上的腐敗是最大的腐敗,它必然導致用人失察和用人適當的腐敗風險,既腐蝕了黨的肌體,又窒息了黨的創新生機,使優秀人才長期受壓而不能脫穎而出,貽害無窮#65377;鄧小平認為,選用干部的主要標準“一條是講黨性,不搞派性”#65377;但遺憾的是由于舊的干部人事制度實行委任制而非選任制,“干部缺少正常的錄用#65380;獎懲#65380;退休#65380;退職#65380;淘汰辦法,反正工作好壞都是鐵飯碗,能進不能出,能上不能下”#65377; [2]加之封建宗法觀念的余毒尚未肅清,其結果造成機構臃腫#65380;人浮于事#65380;裙帶關系#65380;任人唯親#65380;任人唯派#65380;高位低能#65380;玩忽職守#65380;官僚主義泛濫成災,令鄧小平痛心疾首#65377;他深知“要徹底解決上述這些問題,還需要我們付出很大的努力”#65377;任人唯親#65380;任人唯派必然要付出打壓和摧殘人才的代價,必然造成不學無術#65380;嫉賢妒能#65380;卡壓人才的腐敗風氣盛行#65377;所以,鄧小平同志號召全黨同志要堅決地同一切壓制和摧殘人才的邪惡現象作斗爭,在全社會范圍內真正把人才組織和使用起來,發揮他們的專長,促進人才的快速成長#65377;
綜上所述,鄧小平關于選人標準#65380;選人方式和用人策略的戰略思想,為我黨創新人才選用機制指明了時代方向#65377;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善于發現人才,團結人才,使用人才,是領導者成熟的主要標志之一#65377;”[1]這就告訴我們:在人才的選用問題上,選拔是基礎,使用是關鍵,使用的前提條件是尊重知識#65380;尊重人才,而尊重與否的標志又具體表現在能否充分信任和大膽使用人才上#65377;在人才資源工作的思想方法上,既要打破“左”傾關門主義,搞近親繁殖#65380;門戶之見,又要打破右傾保守主義,搞老人政治#65380;因循守舊,要大膽啟用新人,廣開才路,延攬人才,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65377;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冷溶,汪作玲.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65380;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肖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