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數以萬計的商品,便宜的也不是都好賣,貴的賣得也照火。然而,無論貧富貴賤,貪便宜之心人皆有之——
1折?誘惑太大了
當你從機場出來的時候,缺乏管理的機場門外經常流動著許多不到10歲的兒童,有時是一些成年人,他們都努力向你手中或者行李箱提手的地方塞一些名片。你回到家,才發現你躲避了塞到手上的這些垃圾卻夾帶在行李箱的夾縫中,你拿下來,順便看了一眼,就一眼,你就被吸引了:北京到深圳機票1折起。
此時,你雖然有所懷疑,但是,名片上寫明是正規旅行社,再說,就算是騙子,機票總是真的吧。平常從北京到深圳的機票要1500元以上,現在有1折,150元就可以拿到。國家不是限制超低價銷售機票嗎?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再說,打一個電話也沒有什么損失,如果真的拿到機票,哪怕不是1折,2折、3折也劃算呀,許多旅行社最低折扣也要6折呢。
1折!馬上行動
根據不算精確的統計,看了這個名片的人中,有78%的人撥打了上面的號碼。試驗是這么做的:我們發放了類似的名片200張,在一天之內接到27個咨詢電話,在3天內接到61個電話,在5天之內接到了68個咨詢1折機票的電話,5天內共156個,試驗時間:2005年9月28日~10月2日。
這就是消費者采購行為中的一個典型定律,稱為1折定律。發放任何促銷傳單都不會有這么高比例的響應率。導致如此高響應率的核心要素就是“1折”二字。如果兩個字可以達到78%的響應,商家為什么不用呢?這就是客戶行為中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顛撲不破的真理。
既然是經典定律,那么市場中的表現就絕對不止在機票上,類似的現象還有許多——
你看到廣告介紹,企業最新推出一種數碼相機,售價680元,當時,市場平均價格也在1500元以上,廣告中有聯系電話,你撥通號碼,結果呢?
新餐廳為了在初期打開市場推出了特色菜,澳洲龍蝦僅售38元一斤,你預訂了座位,邀請了好友,就要點這個特價的澳洲龍蝦,結果呢?
全球流行的歌劇《獅子王》在上海歌劇院上演,票價從35元到1200元不等,你打通售票熱線,要訂購35元的票,結果呢?
這些事情每天都在商業領域中發生。
且看開篇介紹的這個打算訂購機票的人,他打通了名片上的電話:
“喂,我看你們有從北京到深圳的1折機票?”
“對,您要預訂幾號的?”
“我下個月8號走。”
“噢,還早著呢,我先給您訂個位子,您的名字是?”
“我的名字是張三。”
“好,您要訂幾點起飛的?我這里有東航的、南航的、國航的,您要訂幾點的?”
“我先問一下,是1折嗎?”
“當然了,您不是要1折的嗎?”
“哪個航班是1折的呀?”
“都可以,您幾點走,我們就給您訂幾點的,都是1折的。”
“那我下午走吧。”
“好,我現在就給您訂一個下午5:50起飛的國航到深圳的機票,張三,對嗎?”
“對,我什么時候來拿票?”
“現在還早,不能出票,我們會提前通知您的。”
時間到了下個月的5日,旅行社來電話了:
“喂,是張三先生嗎?”
“我是。”
“抱歉,您訂的機票由于違反民航總局規定,被取消了,您還要訂這個票嗎?”
“啊,怎么會有這個事情。”
“我們其實也想幫您訂呀,我們也有錢賺,可是,民航總局的規定航空公司也不敢違反,您看我幫您取消吧?”
此時,距離你出發僅有3天,你已經喪失了詢價的時間資源,于是,你不愿意他們取消,就詢問他們可以多少錢給你機票,最后,你以6折從他們那里訂購了機票。也就是說,這個旅行社采用1折機票鎖定了你,并最終以6折價格成交。
你有什么感想嗎?如果告訴你,他們在一開始就根本沒有什么1折機票,你又有什么感想呢?如果再告訴你,旅行社競爭非常激烈,如果你提早一點詢問其他的旅行社,你完全有可能拿到5折的機票,此時,你又做何感想呢?
1折,商家賺了什么
1折機票下1折定律實現的結果就是:
1.在最初就獲得盡量多的詢問電話;
2.用可以訂到這個票來將你鎖定,擠壓你到其他地方詢價的時間余地;
3.在最終的時候,給你一個比全價低的票,你也會接受。
最寶貴的效應就是在第一時間獲得了大量的客戶咨詢,在咨詢過程中用手段鎖定客戶。如果沒有1折機票,那么,他們不可能得到潛在客戶的詢問,也就難以有機會向你介紹產品,也沒有可能找到拿下你這個訂單的機會,所以,一切的一切都是“1折”惹的禍。
1折存在,高價還有人問津嗎
與1折定律對應的另外一個定律是高價定律,其表現形式是,標價88元的牛仔褲無人問津,老板非常郁悶,索性將牛仔褲標價688元,結果一周就銷掉了6件。為什么呢?因為當一個牛仔褲在一個合理價位范疇的時候,人們會用平常的眼光來鑒別這個牛仔褲,比如,會挑剔地說,質地如何、款式如何、邊角如何等,因此,內心認知產品的價值就不高,于是干脆就不聞不問。
當牛仔褲的價格遠遠超過合理范疇時,人們已經失去了辨別該產品的能力,因為無法鑒定688元的牛仔褲,甚至不知道如何鑒定,所以,就會用積極的、正面的評價去認可這個產品,于是商家得到了潛在客戶的詢問,從而有機會采用銷售策略、銷售話術,并最終完成銷售。
更加詳細的例子可以參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影響力》一書,其中有珠寶商將珠寶價格乘以2以后,全部銷售出去的例子。這里就不重復了。
1折VS高價:消費者跟誰走
1折定律主要用于大眾完全可以鑒別的產品,比如機票,完全沒有差異性。高價定律用于大眾一般不具備鑒別能力的產品,比如奢侈品中的高檔服裝、手表等。
兩個定律都是結合消費者采購行為研究出來的,正是兩種心態的行為導致定律成為真理,一個心態是貪便宜,另外一個心態是缺乏鑒別能力,容易對高價產品盲目迷信。
貪便宜的心態在中國社會中愈演愈烈,其形成有長期的歷史原因。父母帶孩子外出經常遇到孩子要這要那的情況發生,一般來說,父母拒絕孩子要買東西的理由經常是:這個東西太貴了。因為,孩子一般不會要離譜的東西,孩子不會要電視機,也不會要電腦,一般要的都是父母可以承受的東西,但是,我們一致的、一貫的、一直以來的回答都是:太貴了。因此,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的一個印象就是,東西太貴不能買。所以,長大以后就不可能有接受貴的東西的習慣,也就不可能有在支付較高價格的同時,有權要求提高質量的意識。
父母的習慣和行為在長期影響著孩子的價值觀、世界觀,從而左右著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因此,孩子長大以后,內心深處就是一種嫌貴的心態,這個心態持久發展就是貪便宜,這個心態的相反發展就是對高價迷信。它們是一個錯誤行為導致的兩種錯誤心態,都是危險的,不現實不理性的。
誰迎合了消費者,誰就成功
所有有效的銷售策略,都有一個共同的規律,那就是這些銷售策略符合消費者采購的行為,或者符合消費者采購時的主要衡量和偏好。比如,消費者在采購手機之前,無論最終采購的是什么牌子,在采購前必然會向銷售手機的營業員詢問許多問題,不同的手機購買者他們會有不同的問題,但是,他們問的更多的是雷同的問題,重復率高達80%。
企業無論銷售什么產品,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客戶,無論客戶之間是否認識,客戶在采購一個產品之前,都會有一些疑問,這些疑問總會在采購決策前詢問銷售人員。不同的客戶在采購前詢問的問題,80%都是雷同的。
反過來再看企業的銷售人員,他們在面對雷同的80%的問題的時候,回答是一致的嗎?是類似的嗎?是統一的嗎?那些柜臺后面的營業員們在回答這些雷同的問題時,回答的內容是一樣的嗎?
這就是典型的從客戶采購行為出發的銷售效能提高的線索和思路。
采購行為中有大量的規律可以協助我們提高銷售業績,總結和歸納客戶在采購決策前常問的問題,大致有四類:有關供應商企業的問題,有關產品效能、技術的問題,有關競爭對手的產品問題,有關商務問題。如果銷售策略、銷售管理、銷售輔助工具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來開發,那么對一線銷售人員的成長,對成功簽約率將起到難以估量的積極作用。
消費者采購行為的研究不是脫離實際的研究,不是在實驗室內的研究,不是簡單的對數據的調研,而是對消費者行為的觀察和記錄,并不斷在大量的行為中總結那些有規律的事情,并將這些規律應用在營銷方案中,應用在對銷售過程的支援中,應用在對銷售顧問的工具支持上,這才應該是消費者采購行為對企業銷售的直接效用。
無論是應用1折定律,還是應用高價定律,或者提煉銷售工具、銷售話術、銷售說辭、銷售策略,都可以從消費者無法隱藏的行為中找到線索,找到應用的環節和時機,從而為企業的發展發揮實質的作用。那么,消費者采購行為研究欄目也算是有一點的貢獻。
(編輯:海容hairong03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