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利時代,大家都在探尋“藍?!?,據說那是高利潤的所在。但許多自以為發現“藍海”的企業家卻會發現:自己精心策劃的產品在終端很難動銷。
怎么辦?看來消費者需要進一步的刺激。于是價格不菲的贈品開始出現在柜臺上。還是不行?是不是價位高了點?那就往下壓壓價。
今天促銷,明天打折,逐漸地,企業就從“藍?!敝杏瘟顺鰜恚搅艘粋€類似“紅?!钡牡胤健_@里雖然沒有眾多的競爭者,卻是一樣地沒什么利潤。
為什么發現了高利潤區,最終卻無法實現高利潤?
因為不會賣。如果你手上只有打折降價和買贈促銷這幾招,那么你還是老老實實地去賣低檔貨色。
那么會賣的就吃定了高利潤?未必。
我曾問一位銷售知名高檔洋酒的高級經理:對你們來說,有這么好的品牌支撐,銷售高利潤產品又是你們的拿手好戲,應該沒什么問題吧!
銷售經理一笑:呵呵,高檔洋酒相對整個市場而言是高檔貨,而在我們品牌內部,產品毛利也有高中低之分,高毛利產品一樣不好賣,底下的銷售經理都不愿費心思在這上面。
我撇撇嘴:那你按照產品線給銷售隊伍下任務,只要高毛利的任務沒完成,就算是超額完成低毛利產品的銷售任務,一樣拿不到獎金,還怕他們不用心賣?
銷售經理長嘆一聲:按產品線來考核銷售額,可以制約一下,但旺季時的銷量壓力太大,銷售額和回款是硬道理,產品線指標是軟道理,軟道理打不過硬道理,而公司考核銷售部門,甚至董事會考核總經理的最重要指標也是銷售額,因此產品線指標定了也沒用一一整個銷售隊伍沒一個人能完成,或只有少數完成,你就因為這個扣住獎金不發,不是給銷售團隊潑冷水嗎?畢竟法不責眾啊!
這個洋酒品牌不缺錢,有足夠的品牌力,銷售團隊絕不缺少銷售高檔貨的實戰經驗和各方面的資源。那么為什么他們在銷售產品線中的高毛利產品時,卻一樣顧此失彼呢?
關鍵就在那個該死的“銷售額”指標。實際上,一個銷售隊伍是不可能兼顧多個銷售指標的,他們往往要集中所有精氣神做一件事,奔一個指標,才能在競爭如此慘烈的市場中勝出。哈磁集團的老板郭立文曾感慨地說:“哈磁經過很多失敗才明白,哈磁只有能力同時做兩個新產品,以前同時推出十個八個新產品純粹是幼稚行為,基層員工根本忙不過來,一定會失敗?!?/p>
因此,一邊要求賣出銷量,一邊要求賣出毛利,兩個指標都重于泰山,兼顧則兩者盡失,于是銷售人員一定會選擇二者中相對輕松的那個。誰都不愿選高毛利——高毛利的大都價格昂貴,不好賣嘛!結果毛利就成了老板一廂情愿的空想。
誰導演了這一切?其實還不是老板手中的指揮棒。而又有幾個中國老板會真的把利潤放在第一位?做大才是硬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