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糖果能賣出多大的市場
2006年,中國糖果產業的銷售額就已近140億人民幣,并繼續保持著8%左右的年增長率,大大高于全球糖果市場年均2個點的增長率。
那么你能說出幾個糖果品牌?
這個行業目前品牌已經相對集中了:第一集團,徐福記,第二集團,臺尚、金絲猴5第三集團,大白兔(糖果)、馬大姐、喜之郎、蠟筆小新。 或許你能說上幾個,但很難說得這么系統。這不奇怪,在糖果這個市場上,年節是主要的消費時段,73%以上購買者為女性,屬于關鍵日銷售的產品。每年三節(春節/五一/國慶),銷售額相當于全年的83%。
這時的顧客基本屬于無意識消費,只知道買糖果,但不知道買什么牌子,看到什么就買什么。由于超市業態崛起,糖果的批發體系逐漸萎縮。對那些節日里涌入賣場的顧客來說,“容易看到并方便拿取”、“陳列方式非常特別”,就成為他們選擇糖果的兩大購買誘因。
第一品牌徐福記在這兩點上就做得相當好。它進入內地6年,整體銷售業績已經超過20億元人民幣,目前擁有10大類散裝產品,單品近千。商超散裝陳列,是它最有特色的渠道形式,業績占其整體銷售的85%以上。
到2006年3月,徐福記在全國散裝銷售專柜超過5000個。2006年春節,徐福記僅在上海市場的散裝糖果銷售額就將近5個億。
徐福記每個專架平均貢獻的銷售額將近40萬,2006年春節,上海地區最高的銷售記錄達到每天3.67萬元。
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以散裝專柜抗衡廣告拉動
賣場的小包裝糖果主要分為兩大陣營:喜慶用糖和平裝小包裝糖果。在平裝小包裝糖果中,巧克力和膠基糖(口香糖)增長最為快速,其銷售額大多在收銀臺產生,而其他平裝小包裝糖果則陳列在貨架上,處于費用高而購買少的尷尬境地。因此只有部分國際品牌肯在大型賣場中設置小包裝專柜,如雀巢、德芙等品牌。它們的產品類別不是特別多,主要走口味多樣道路,依靠強大的品牌力拉動銷售。蘆部分散裝產品,主要占據收銀臺位置,吸引非忠誠消費者。
徐福記認為 從品牌能力上來看, 自己并不處于明顯的強勢地位。按照傳統的套路,先打造品牌,再上貨架,無疑是一場曠日持久之戰,不知何時才能有所斬獲。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產品在終端直接面對消費者,把有限的廣告費用終端化,形成一個集現場銷售、廣告、促銷、競品攔截、終端管理等五大功能于一體的管理平臺。
在這個平臺上,要產生足夠的銷量,才能支付起高昂的場地和陳列費用。沒有品牌支撐的中小企業,不能指望有限幾個單品的奇跡,只能依靠龐大的產品群,取得“面”上的勝利。
散裝銷售,既避免了單品進場的龐大費用,又能把足夠多的產品整合進場,實現統一結算,形成年度合同。這便是典型的依托產品對抗品牌的“佛山無影腳”。大品牌對區域性品牌或新品牌的威脅,主要是在消費者的消費意識層面,對此,散裝銷售模式恰好形成了終端攔截,將渠道環節壓縮在一個可以直接形成消費的點上,突破品牌傳播的障礙。
散裝品的銷售規則
散裝銷售不只是一種新終端模式,更是一個管理平臺。在這個平臺上銷售一個小品類中如此之多的細分產品,難度是相當大的,混亂是不可避免的,需要從戰略到戰術進行系統解決。事實上,散裝商品從前端開發到后端上架,都是非常講究規則的。
OEM避開規模效益難題
散裝作為一種銷售模式,是企業一個重要的盈利途徑,是由企業戰略方向決定的,不能只是為了促銷去簽臨時合同,否則會產生巨大的麻煩。但很多企業對此的戰略方向不明確,對這個模式的價值定位不清晰。
散裝糖果這種小品類、多品種的銷售特點,正是規?;a的克星。很多企業選擇散裝銷售是為了消化剩余產能,根本沒有清晰的戰略規劃,導致散裝銷售多敗于“成本失控”。
為什么不能只做銷售,把生產留給制造業呢?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徐福記從盈利模式原點出發,先設計市場,按照自己的銷售需求,制定產品標準,再整合制造環節,找有能力的企業OEM代工。
設計區域策略迅速做大規模
散裝陳列能不能采取加盟模式呢?讓經銷商加入銷售聯盟,盟主設計好運作方案,之后只要負責聯合采購、聯合服務甚至跨區域的聯合促銷即可,做出規模后,不只是糖果,其他產品也可以通過這個方式進入賣場,品類豐富起來,其實就是一個專賣渠道,獨立起來可能形成龐大的零售網點。
營銷規劃避免渠道沖突
很多企業做散裝產品銷售時,在商超投入專架,又在批發市場擺攤,這樣,在出貨政策、促銷支持等方面都面臨渠道沖突。
比如,企業在設計促銷物料時,就需要考慮這種物料最好既能體現通用精神,維護品牌統一、降低成本,又能體現渠道的差異化。
協調產銷
很多廠家做散裝,投入產出不成正比,賣得越多,庫存越大,損耗也越大,盈利微薄,有的則越賣越虧。
廠家不研究各個門店的消費特點,于是投入的不是門店暢銷品,真正暢銷品又處于缺貨狀態。散裝產品有明顯的銷售淡旺季,旺季持續時間又不長,有一定的突發性。這就要求企業先在旺季之前做好充分的消費研究,在銷售過程中強化日報制度,及時反應、及時調整。
協同計劃與過程,防止作業指揮系統混亂
一些企業把散裝銷售作為臨時促銷手段,在有限門店實施,協調面很小。其實,散裝產品要盈利,大多要求一定的銷售規模,因此商品必須進入不同類型的門店,協調的內容自然很多。門店確定、談判、進店、人員、物料準備等等,哪塊出現紕漏,都需要分散精力去“救火”,進而影響整體工作進度。
比如計劃在國慶之前投入40家店,你的物料、組織、資源、貨需目標都是按照40家準備的,結果只達成20家,整個計劃就面臨相當大的修正考驗。
銷售平臺:開發專門品牌,鞏固終端
很多企業的散裝產品沒有統一的主題,特別是沒有針對年節的銷售特點進行品牌和賣點開發,也沒有針對性的促銷,或配置促銷品,甚至沒有基本的終端活化。因為他們認為,散裝銷售是廉價處理即期品的形式,沒有必要去專門開發與經營。
徐福記將自身的產品訴求與年節的銷售時段結合起來,用“?!钡母拍罱y領所有產品,在年節期間重點推廣“年節糖”的組合產品概念,并包裝好形象產品,來提升散裝產品的消費價值。這是依靠不同的產品宣傳產品品類,是把產品本身作為廣告宣傳的媒介。
其實,把散裝區打造得類似“店中店”,是很有可能的。發達國家的商場,甚至餐飲終端和藥店,都有多媒體的終端銷售平臺。這種模式對食品有用,對諸如玩具、工具、非處方藥乃至煙、酒、茶、小禮品等銷售同樣有效。
價格:小量多樣,形成綜合價格
散裝產品不可能對每一種包裝逐一定價,那樣不但增加消費者的記憶難度,難以在價格上造成價廉物美的印象,更可能增加了進場和結算的困擾。
與規格產品甚至是單品類的經濟包相比,散裝產品的價格策略是綜合的。徐福記的產品中,既有單價很低的,也有單價比較高的,最終形成一個綜合價格。這個價格要與標準貨架上的產品進行比較,價格差距適宜,才有吸引力。
終端展示:強化產品的視覺效果
一些散裝產品的包裝形式和風格五花八門,不能體現散裝產品的整體形象和實力,甚至會影響其他規格產品的銷售。
散裝產品的外觀一定要有足夠的吸引力,除了適應年節喜慶消費特點外,還要有亮化、新奇化的特點。因為即便品牌忠誠度很高的顧客,也可能因為某些產品的突出特征而改變購買決策,小品類更應該盯緊顧客購買的最后一刻。
廣告資源配置:平時做展示,旺季出銷量
一些廠家做終端虧損的原因還在于對廣告資源利用不當,沒有根據消費特點進行配置。
既然整個作業都集中在終端,那么,廣告和人員促銷就要跟得上,終端的銷售高峰都在節假日,廣告和促銷也按照這樣的銷售關鍵日進行配置。年節,往往是徐福記廣告最集中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