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部署死任務:主推高利產品
在下半年旺季到來之際,某中小型嬰幼兒奶粉企業嘗試推出高端產品(冬季嬰兒出生率最高,嬰幼兒奶粉在春夏兩季都是淡季)。這不僅涉及到公司利潤的實現,還直接關系到公司品牌的提升——嬰幼兒奶粉的購買者更相信“一分價錢一分貨”,越是昂貴的產品越能突出“優質高價”形象。

公司要求:
1.高毛利產品的銷售占比要逐月上升,而且,當前主打產品“優系列”和“福系列”的銷量不能降,以確保公司銷量和利潤的雙重增長。
2.9月份之前逐步停產銷量占比小(15%)、毛利最低的“冠愛系列”,將營銷資源向高檔產品集中。
要達成以上要求,談何容易!中小企業的資源有限,品牌力弱,對高利產品的提升,不可能像大企業那樣依靠廣告和地面搞立體化進攻,只能重點在渠道上多做文章。
旺季前壓貸
以往,低檔產品的銷售難度較小,資金占用也少。現在要讓經銷商銷售高檔產品,資金占用大,銷售難度增大。他們希望廠家有良好的理念,有足夠的費用投入,有大量的人員支持。所以公司一方面與經銷商充分溝通,一方面循序漸進地做好市場準備,準備層層突出市場支持。
9月中旬,在旺季來臨前的一個月,針對經銷商開展為期一周的強力促銷政策:單次進貨高檔產品(生物活性、美系列),一次性進貨超過10萬元,搭贈本品12%;一次性進貨超過20萬元,搭贈本品20%。
由于促銷活動時間集中、力度大(以往渠道促銷力度普遍不超過5%),而且旺季即將來臨,高毛利產品已經上市半年,經銷商心里有底了,壓貨比較容易。
這次促銷力度看似很高,但是成本分攤在整個旺季,投入并不大。
買斷陳列和導購
如何順利幫助經銷商在旺季銷貨,十分關鍵。因為旺季都銷售不出去的產品,淡季更沒指望。
依托強勢經銷商,買斷陳列。
該公司的主戰場在二、三線城市,這些城市的經銷商資源高度集中,通常兩三家大型經銷商就會壟斷渠道。這些經銷商常常依托手中控制的以某個強勢品牌為首的多個品牌(通常是4個~6個品牌),角逐中小超市的壟斷權——買斷超市的陳列和導購。一旦買斷了某個超市,消費者的選擇余地變小,銷售成功率明顯提高,該經銷商代理的所有品牌的銷量將快速提升。
屬于同一經銷商的數個品牌則聯合起來,支持經銷商與另外一個經銷商陣營對抗。一線品牌之間競爭尤其激烈,因此一線品牌更樂意主動牽頭買斷事宜。
作為弱勢品牌,更要抓住這種方法,提供一定費用,積極幫助經銷商操作買斷,為本品爭取較好的陳列位和較大的排面,主推高毛利產品。
1.作為支持,積極協助經銷商與中小超市談判。超市總是喜歡直接面對廠家人員,我們出面后,超市感覺更受到重視,同時也感受到廠家做好本品的決心。
2.幫助超市做財務分析,對比買斷陳列前后超市的整體收益,超市在權衡銷售利潤與買斷費用后,發現整體收益增加了,就會簽署買斷合同(通常為期一年)。
以A超市為例,買斷陳列之前,每個品牌的進場費、陳列費、導購管理費以及其他年度費用,每年合計為5600元,該超市共銷售10個品牌,超市每年的總收費為5.6萬元。
被某經銷商買斷之后,該經銷商共經營5個品牌,每年會打包交納超市費用為8萬元,比之前多賺了2.4萬元。
而且買斷前后,超市經營商品的利潤也沒有減少:買斷之前,超市每年的奶粉總銷售額為120萬元,利潤為18萬元,共占用12節貨架;買斷之后,超市每年的奶粉總銷售額降低為110萬元,利潤降低為16.5萬元,但是奶粉現在共占用8節貨架,比買斷之前少用了4個貨架(經銷商所代理的每個品牌的陳列面積相對增加了),超市可利用這4個貨架銷售其它商品,每年新增利潤為1.5萬元。
買斷超市陳列之后,經銷商形成了壟斷銷售,僅剩下五六家品牌在競爭。大品牌更多地將費用投入到了廣告和一線城市,普遍對二、三線城市的投入很少,對中小超市的投入更少。而我們的廣告投放較少,費用向中小超市高度集中,比較容易從經銷商手里拿下最好的陳列位置。
再進一步,買斷導購。
在已經買斷陳列的超市,如果我品銷售進入前三名,與經銷商、超市的客情關系較好,就可以更進一步:爭取獨家導購,強力推介我產品(先推高檔產品,后推低檔產品),其它品牌不得再上導購人員。
買斷導購權之后,超市不會損失費用,還節約了原本擁擠不堪的店內空間。
部分大品牌往往不向二、三線市場的中小超市派駐導購,主動運作買斷導購的情況就更少了,這為我們爭取獨家導購權提供了機會。
當然,如果幾家同時要求上導購,經銷商下的“競爭隊友”往往會展開角逐,大品牌靠施加壓力,小品牌靠客情關系,這時經銷商通常會玩平衡術,只要小品牌呼聲強烈,也會受到格外照顧。
我們在重點市場20%的終端中,采取了買斷陳列策略;在買斷超市里,有10%成功爭取到了獨家導購。盡管廣告和終端促銷的力度不足,但這已經足以發揮巨大威力:我們為買斷陳列所投入的費用增加了一倍,但單店銷售額也增加了一倍,其中高毛利產品增長迅速,低毛利產品的銷售也在穩步上升,投入產出比買斷之前更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