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莫悲兮生別離”,“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唯其如此,送別成為詩人永久的話題,反復吟詠,況味彌濃。讓我們再去涵詠一番那離別的柔情萬種吧,去唐詩中品味灞橋柳色、渭城風雨,去宋詞中感受淡云孤雁、殘月曉風,去聆聽元曲中的酒宴別歌、春水潮聲。一路送別,一路詩情,一番送別,幾許滋味。這是一場美麗的古典詩歌之旅,這是一曲曼妙的民族心靈之歌。
一
燕燕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飛,頡之頏之。之子于歸,遠于將之。瞻望弗及,佇立以泣。
燕燕于飛,上下其音。之子于歸,遠送于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詩經·邶風》
這首被稱為“萬古送別之祖”(王士糀《帶經堂詩話》)的詩歌情摯意深,催人涕下。陽春三月,燕兒飛翔。上下蹁躚,啁啾鳴唱。妹妹遠嫁,我心悲傷,相送路旁,深情凝望。影兒不見,淚如雨降。就是這樣一幅場景,一唱三嘆,反復吟詠。那種不事雕琢、直言其事的暢朗無華構筑了一種獨特的“四言”意味,古樸悠遠,單純澄徹。它是我們民族童年時代的“天籟”之聲,是先民素樸情感的真摯表達。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于是《燕燕》具有了一種穿越時空的直逼人心的力量。
歲月已經無法讓我們領略伴隨那些四言風謠的音樂,但這悠揚單純的雙拍節奏卻永久地敲擊著我們的心靈,在某種意義上它構成了我們民族的抒情范式,韻致深婉,自然真摯。“瞻望弗及,佇立以泣”“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小雅·采薇》)“二子乘舟,泛泛其逝”(《邶風·二子乘舟》)的意象也成為種種經典的送別旋律,在以后的離歌中反復回蕩。
詩歌到了唐代奏出了它的華彩樂章。這是個詩歌的年代,整個詩壇姹紫嫣紅,繽紛奪目。最能代表唐詩風采的自然是五七絕律。整飭的詩句,和諧的音律,齊整的對仗把漢語言的音樂性發揮得淋漓盡致,也形成了它獨特的詩體意味。一曲深情悠揚的《陽關三疊》千百年來感動著無數的游子離人,而今天我們拋卻音樂單純去吟詠其文字,同樣是音韻和美,情致流漾。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初春時節,乍雨還晴,世界纖塵洗盡,滿目柳色青青。在這宜人的春景中友人即將遠行。朋友,再飲一杯酒吧,西出陽關,故人再難重逢!這是怎樣憂傷的,曠達的,深情的,超逸的送別啊,那種不溫不火、深情款款的古典審美情味幾乎融入了我們每個人的靈魂。這里顯示了詩歌語言千余年的成就:它如出自然卻又切中繩墨,它素面朝天卻華美豐贍,它帶著鎖鏈,卻能如此從心所欲,舒放自如。嚴格的格律沒有成為情感的束縛,反而為情感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詩性的表達方式,在最小的面積中濃縮最大量的情感,言短意長,韻致無窮。于是一場場送別在唐人筆下化作了一幕幕最具包孕性的人生場景,一幅畫面,一種姿態,一聲祝愿,一句心聲,世界定格在一個個最具生發性的生命瞬間。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不同于王維以樂景寫哀的春意融融,王昌齡把芙蓉樓送別置于一片蒼茫高遠的秋意蕭瑟中。夜雨迷蒙,籠罩天地,吳地江天,浩渺無際。莽莽楚山,孤峙江邊。正值人生逆境的詩人百感交集,萬端思緒化作那千古名句:如果親人問起,請告訴他們,我的心呵,就像玉壺冰心,晶瑩剔透,澄徹見底!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王昌齡《送柴侍御》)同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一樣,這情感濃郁的心志表白和襟懷抒寫具有強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在簡短的律絕詩體中,詩人沒有余地鋪敘情感細摹物象,而自然趨向對茫茫人生印象主義的捕捉和本質主義的觀照。所以這些“愈簡愈深”的送別詩的魅力,來自于一種高峰體驗的情感沖擊力,來自于它們往往始于送別,又超越送別,完成了某種對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對生命本質的發現與表達,從而使詩句散發出一種耀目的哲性的光芒。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無疑是最美麗的一場送別,煙花三月,空氣中都彌漫著春的芬芳,在詩意充盈的黃鶴樓,詩人送別友人。帆船漸行漸遠,消逝于水天相接的盡頭,浩渺的江水兀自滾滾東流。詩人佇立江邊,仍久久不愿離去。這里無一字言情而景中見情,情隨景生,情景交融,余韻無窮。不僅如此,畫意盡處詩意升騰,那無休無止、無邊無際、逝者如斯的浩蕩江水把詩境引入了一種闊大蒼茫,剎那在這里遭遇了永恒。這就是詩歌的方式,“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游》) 詩人總是把一己別情化入無垠的宇宙時空,化入流水、青山、明月、落日這些具有恒久意味的意象,由此成就了詩境的蒼莽雄渾,含蓄無盡。
詩體是一種觀照世界的方式,于是詩中的送別就有了一種獨特的情味。無論“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李白《送友人》)的飄逸,還是“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的凄絕,抑或“流水連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王昌齡《送柴侍御》)的曠達,都染上了一種闊大、整肅、超邁和俊逸。
二
詞是伴隨著旖旎的燕樂嫵媚登場的,帶著新鮮的氣息,別樣的風致。“詩入歌詞”是音樂為詩插上了翅膀,歌者為詩譜曲,以疊句的形式攤破詩齊整的句式來適應演唱。而“曲子詞”是為固定的樂曲配詞,“依聲填詞”使之與生俱來內化了一種強烈的音樂性,長短相間的句式,疾舒自如的節奏,更細膩講究的聲韻,豐富的詞牌選擇都使它更接近音樂而成為人的豐富心靈的直接表達。詞之于詩,別是一家,別在它為個體化的情感提供了一方更自如的舒展天地。
同樣是折柳長亭,同樣是水湄佇望,詞中的送別便別有了一番滋味。
蘭陵王 柳
周邦彥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漸別埔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這是宋代最盛行的一曲別歌,稱為《渭城三疊》。首闋詠柳抒情。隋堤之上,柳陰成行,柳煙如織,滿目新綠。柳絲輕舞飛揚,依依若牽人衣,裊裊如寄行船。空中飛絮飄飄,欲行又止,恰似離人紛亂無依的心緒。不同于潑墨寫意般的疏闊詩景,這兒的柳色如工筆細描,纖巧精細。“絲絲”寫柳柔美之形,“弄”狀柳嬌媚之態。“碧”繪柳清新之色。“拂水飄綿”凝練細膩,引人浮想翩翩,“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雍裕之《江邊柳》),“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魏夫人《菩薩蠻》)。眼前的一片柳色凄迷使人感傷,登高而望,故鄉茫茫,又有誰知道這倦游京城的客子的凄惘!這客中送客之語為詞平添了味之無盡的意緒。年年長亭相送,折斷的柳枝也該長過千尺了吧,而這千尺柔條,又牽系了怎樣綿綿不盡的人生憂傷。
慢詞的緩歌舒弦為情感的騰挪跌宕提供了余地,虛詞的領帶逗轉、單音節詞的靈活運用增強了詞的敘事性和流動感。如果說詩像流動的生命過程中截取的一幅畫面,詞則宛若回旋流蕩的音樂,像委婉樂聲中一段蒙太奇。二三闋寫送別。音樂從首闋的綿渺清新轉入纏綿舒緩,詞人的思緒回到了與友人的那場別宴。那是寒食節前,梨花正濃。離席之上哀弦陣陣,燈火瑩瑩。兩個人該是相對無言吧。這時一陣急管繁弦打斷了詞人的回憶,一陣疾風,友人的行船已在數驛之外,眨眼間唯留“望人在天北”!珠散玉碎般的語言,迅捷激蕩的音樂,動人心弦。離愁漸遠漸無窮,更何況這迅疾的分離,“凄惻,恨堆積”,凄愴激厲的樂聲把情感推向了高潮。詞人佇立岸邊,久久不忍離去,直到夕陽西下,渡口靜寂,斜輝中一片春色無際。腦海中又浮現起與友人相聚的那些夜晚,月榭之中,露橋之上,恍然如夢,不覺暗自淚滴。
一場幾同于“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許渾《謝亭送別》)的送別被詞演繹得曲盡其致,委婉深長,回旋往復,起伏跌宕。于景于情于境,詩詞都大異其趣。詩景尚簡,簡中見深永,詞景貴細,細中顯委曲;詩情莊矜而寫境界,詞情深長見性情;詩多無我之境,化我入物,物我交融以展其氣象,詞多有我之境,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于是送別詞中常見的意象是情感色彩更濃郁的“淚”,更纖巧的“飛絮”“亭”“榭”“橋”“燈”。“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蘇軾《南鄉子·送述古》),“路盡河回人轉舵。系纜漁村,月暗孤燈火”(蘇軾《蝶戀花·暮春別李公鐸》),“欲去又還不去,明日落花飛絮”(蘇軾《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即便是寫雨,也是“離亭欲去歌聲咽,瀟瀟細雨涼吹頰”(蘇軾《醉落魄》),即便是寫云寫月,也是“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云微月”(蘇軾《臨江仙· 送錢穆父》),即便是寫山寫水,也是委婉娟秀,一派柔媚:
卜算子 送鮑浩然之江東
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這山水該是最具風韻的山水了吧,“春山滴翠,秋水凝眸”,常見以山水喻眉眼,而以翠眉明眸喻山水,新奇俏皮。不知是江南的明山秀水如美女般可人,抑或那春意融融處真有玉人相候?這場送別極富詞趣。“詩莊詞媚”,“詞之為體,要眇宜修”,于是詞中的送別,無論溫馨之別,感傷之別,還是激烈的壯別,都染上一種細膩、委婉與深致。正因為這種狹深柔婉的詞體特征,情人送別成為送別詞中重要的題材。“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牛希濟《生查子》)是嬌俏靈秀的送別;“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誰知別離情?”(林逋《長相思》)是清新動人的送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是俚俗真摯的送別。這送別的萬種風情充分體現了詞為艷科的特征,清人所謂“情有文不能達,詩不能道者,而獨于長短句中可以形容之”(清·查禮《銅鼓堂詞話》),“詩余”之詞打破了詩的端莊整肅,中規中矩,為我們開拓了一種新的審美境界,當凡有井水處皆歌“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時候,藝術進入了一方優美動人的天地。一方面,從唐詩到宋詞,體現了時代精神從馬上到閨閣,從事功到心緒的轉變,一方面,由詩而詞,也是我們民族豐滿的心靈表達的必然選擇。
三
(雙調)雁兒落過得勝令 送別
劉致
和風鬧燕鶯,麗日明桃杏。長江一線平,暮雨千山靜。載酒送君行,折柳系離情。夢里思梁苑,花時別渭城。長亭,咫尺人孤零;愁聽,陽關第四聲。
這支《燕兒落過得勝令》是在剛勁質樸的索弦樂伴奏下吟唱的,旋律健捷激蕩,節奏奔放利落。與大晟雅樂《蘭陵王·柳》相較,顯示出濃郁的北曲風情。和風麗日,鶯囀燕鳴。雨過天晴,江山寧靜。設酒別友,折柳相送。從今后,只有在夢中相憶,記起我們桃李爭艷時分別的情景,長亭中,剛剛近在咫尺,轉瞬天涯孤零,只有在憂愁中,聆聽《陽關》第四聲。曲詞語言平易,境界顯豁,它頻頻對仗,句句協韻,一韻到底,讀來一氣呵成,順肆酣暢。與詞之蘊藉委婉不同,曲中別情抒寫得一瀉無余,豪爽曠落。
曲是“詞之變”,是長短句在獨特的金元土壤中綻放的奇葩。曲伴胡樂番曲而生,潑潑辣辣,自由恣肆。靈活的句式,伸縮自如的句長,寬松的韻律要求,俗事俗語百無禁忌的開放,讓它成為一種高度自由的音樂性詩體,成為元人自由生命形式任情任性的表達。俗文學的興盛,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禮樂教化的薄弱孕育了元曲與傳統詩詞判然有別的審美風貌:以俗為美,坦直率真,辛辣豪潑,自然本色。于是曲中送別也別具一格,自出境界。
(雙調)蟾宮曲 別友
周德清
宰金頭黑腳天鵝,客有鐘期,座有韓娥。吟既能吟,聽還能聽,歌也能歌。和白雪新來較可,放行云飛去如何?醉睹銀河,燦燦蟾孤,點點星多。
一掃別離的凄惻感傷,這曲《別友》諧謔幽默。“金頭黑腳天鵝”應該是一道名菜,一個“宰”字讓一場別宴橫生妙趣。桌上有好菜,座上有佳賓。韓娥善歌,子期知音,一群好友其樂融融,相與唱和。席間,主人謔語調笑:最近我的詩藝見長,和和你的白雪之章或許差不多,你的高雅之音響遏行云,今天就看我來放行云飛去如何?言語間一派文人的狂放灑脫。只有結語流露出些許寂寞,是一種“人散后,一彎新月涼如水”的境界。
元曲中的友人送別絕少兒女纏綿,而充滿了“丈夫雙淚不輕彈,都付酒杯間” (李槅《夜行船 ·送友歸吳》)的豪放。不同于唐人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和高遠眼界,曲中送別的豪潑源自元人輕名薄利、放浪形骸的浪子情懷。“君行哪與利相干?縱疏狂柳羈花絆。何曾畏?道途難?往日今番,江海上浪游慣。”(李槅《夜行船·送友歸吳》)與宋詞人“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柳永《鶴沖天》)的無奈不同,這里充滿了自覺的“花中消遣,酒內忘憂”的玩世情調,充滿了“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才不向煙花路上走”(關漢卿《一枝花·不伏老》)的強烈叛逆精神。正是這種斗士氣、浪子氣、市井氣構成了曲中送別特有的“蛤蜊蒜酪味”。
元曲的“蛤蜊蒜酪味”是語言的俚俗本色,是風格的豪潑詼諧和濃郁的民間風味,它更是自由生命力的張揚,是世俗情感的肆意釋放。這種情感自然健康,生機勃勃,無拘無束,它往往突破了雅文化的“中正平和”“溫柔敦厚”而展示出一種痛快淋漓,潑辣酣暢。這正是曲作為俗文學的最大魅力。元曲中的戀人送別“俗趣”濃郁,就讓著名的《西廂記》“長亭送別”作我們的“壓軸好戲”吧。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 第四本 第三折(節選)
(正宮)(滾繡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襵襵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叨叨令)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什么心情花兒、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只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后衫兒、袖兒,都糄作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久已后書兒、信兒,索與我凄凄惶惶的寄。
詩寫別離之難,謂“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詞寫分別之纏綿,說“東風急,惜別花時手頻執,羅幃愁獨入”(牛嶠《望江怨》),而曲則火辣辣地寫分別的“恨”與“怨”。真恨不得用柳絲拴住他的馬,用樹枝掛住夕陽,讓那心碎的時刻永不到來。讓我再離他近些吧,為什么這么早就要別離?聽到一聲去了,剎那間松金減玉瘦了身軀!這種酣暢夸張的表白真是大快人耳又大快人心。紅娘一句“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引出了一支《叨叨令》直抒胸臆。這首漂亮的曲子連用對仗、排比、疊字、疊句,語句精工又如出其口,活潑本色,讀來珠玉流轉,聲氣嗚咽,把鶯鶯的萬般愁緒抒寫得淋漓盡致,情態畢現。一想到別離的孤寂,鶯鶯心如火煎,叫苦連聲:那不是要悶死人么,那不是要悶死人么。這種情感不是“誰言千里自今昔,離夢杳如關塞長”(薛濤《送友人》)的蘊藉矜持,不是“獨抱濃愁無好夢,夜來猶剪燈花弄”(李清照《蝶戀花·離情》)的委婉含蓄,而是“痛煞煞好難割舍”(盧摯《壽陽曲·別珠簾繡》)“今宵,今宵睡不著,輾轉傷懷抱”(王廷秀《堯民歌》)的無遮無攔。這就是大眾藝術的聳觀聳聽,奔放自然。這種送別最讓我們現代人會心,會心于它的真實,會心于它的生動,會心于它的恣肆,會心于它對世俗情感的傾情關懷。
語言不僅僅是一種符號,它是人類存在的家園,形式不僅僅是一種手段,它是我們生存的獨特體驗。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種種“有意味的形式”中我們體會到的是送別的不同情味,也是一個民族的審美心靈歷程。送別如歌,不絕如縷。在光韻四散的現代社會,在高科技手段大大縮短了離別的距離的今天,誦讀這些讓人低回感傷、回味無盡的古典離歌,是否尤是一種情感的享受?
(責任編輯:古衛紅)
作者簡介:王洪志,文藝學碩士,滄州師范專科學校中文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