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國內關于國家經濟安全的研究很多,大家從不同角度對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可能出現的安全威脅進行了各自的分析,并就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提出了很多具體的建議和意見。但迄今為止,由于人們對國家經濟安全的理解還存在著很大的分歧,很多人試圖對國家經濟安全下定義或做解釋,但都不太成功,所以對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建議也就眾說紛紜。筆者在此也想談一點自己的看法,并對中國經濟中存在的外來不安全因素或安全威脅進行分析。
對國家經濟安全的基本認識
毫無疑問,國家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影響國家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眾多研究國家經濟安全的文章中,有人把國家經濟安全解釋為一種“無威脅的國際生存環境”,還有人說國家經濟安全就是“國家的根本經濟利益不受損害”。前一種解釋顯然過于寬泛,后一種解釋強調國家利益,顯然同國家經濟安全不能完全劃等號。中共中央2004年9月27日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提出要“堅決防范和打擊各種敵對勢力的滲透、顛覆和分裂活動,有效防范和應對來自國際經濟領域的各種風險,確保國家的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其中特別強調了政治、經濟、文化和信息4個方面的威脅,以及威脅的兩大來源,即境外敵對勢力和國際經濟合作。經濟安全方面的威脅則主要在于后者。
一般我們探討經濟安全,更多地是針對國際經濟合作領域中來自外部的經濟因素。這一問題已經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繼上述《決定》之后,中共中央2005年10月18日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再次強調了這一點。2006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特別強調要“在擴大開放中重視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所以,本文所要探討的對外開放中的國家經濟安全,也就是上述《決定》中提出的“有效防范和應對來自國際經濟領域的各種風險”,也就是具體分析我國在國際經濟領域中存在的主要不安全因素或安全威脅,并就如何防范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建議。中國面臨的國際經濟領域的不安全因素或安全威脅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也就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后不久,國內就有人提出了“外資進入后的產業安全”和“入世后的金融安全”等問題。以后又有不少人對中國面臨的國際經濟領域的不安全因素進行了分類。雖然各種分類不盡相同,但基本上都集中于外資和外貿領域。金融安全有時候也被列入產業安全范疇,許多專門針對產業安全的研究也大都包括金融安全問題。但隨著服務業對外開放,金融安全經常被單獨列為一類,而且所指也超出了產業范圍。
那么我國的經濟安全狀況究竟如何呢?概括起來看,目前中國經濟領域所面臨的安全問題主要就是國際經濟領域中外資和外貿兩方面存在的外來部不安全因素或安全威脅,也就是外資;中擊國內市場的風險和外貿面臨的國際市場風險。具體表現為以下幾種情形:
第一,外資企業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從而動搖了內資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支配地位。2005年外商投資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4397億元,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29%;外資企業引進技術占全部引進技術的50%以上;外資企業出口占全部出口約60%。
第二,很多領域外資企業對內資企業形成很大的壓力和;中擊,不少內資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在同外資企業競爭中遇到困難,甚至倒閉、破產,尤其是“虛假外資”享受“超國民待遇”進一步加劇了內資企業的困難,威脅到內資企業的生存。
第三,目前外貿占GDP的比重達70%以上,出口依存度逐年增加,2002年為50.1%,2003年上升到60%,2004年超過70%,連續三年每年增加10%,服裝和鞋類、DVD機的依從度更高。
第四,目前原油、鐵礦石和氧化鋁進口接近全部需求的50%,石油進口占總需求的比例從1995的6.6%上升到2000年的25%。預計在未來中國除煤炭外絕大部分礦產品對外依賴程度更高。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外資對中國經濟安全的影響。我們知道,資本的滲透力和影響力都非常強大,其所影響范圍不僅局限于經濟領域,還影響到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個領域;其影響深度也不僅停留在利益上面,甚至還會影響到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等等。但這些影響基本上都是間接的,直接的影響主要是對產業的影響。資本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標,天生具有建設性和破壞性,常被比喻為天使和魔鬼的兩張臉,因而對產業的影響也表現為兩方面,即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
首先,從外資本身來看,不同類型資本的安全性和破壞性是不一樣的。外國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主要是證券投資)相比,前者強調長期性,所以安全性較大。直接投資又被分為新項目投資和跨國并購兩種,新項目投資也叫綠地投資,強調實實在在的建設,安全性又大于以產權轉讓為特點的跨國并購。中國吸收的外資主要是生產領域的新項目投資,這部分外資是所有外資種類中最安全的。新項目投資都實實在在投入到了中國經濟的建設,外資企業是按照中國法律成立的,也已經逐漸在中國落地生根。
其次,外資對中國經濟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外資來到中國后,不但緩解了我國經濟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管理、技術、市場開拓等方面,都大大推動了中國和國際市場的接軌,使中國經濟的國際化程度不斷得到提高。即使給我國帶來的利潤相當有限的加工貿易,也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外資企業不僅解決了我國大量的就業,而且從組織生產到市場開拓到產品銷售等環節的具體做法,給內資企業提供了參考和借鑒的經驗,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總體來看,外資對中國經濟安全的影響是積極的。大量非投機性外資的進入本身就說明,中國經濟發展是健康的,安全也有保障。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投資者的信任就是國家經濟安全的保證。
當然,外資的進入加劇了企業間的競爭,不可避免地對內資企業形成沖擊。站在國內企業的角度來看問題,外資的破壞性影響是客觀存在的。特別是從短時間來看,某些企業承受的壓力非常巨大,很多內資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遇到困難,甚至倒閉、破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張士銓認為,“外資控制了我國相當一部分戰略產業和戰略資源,客觀上擠壓了本土企業的發展,憑借技術、管理和規模優勢使本土企業在競爭上更加不平等,甚至喪失發展機遇。”有人甚至將外資對某個行業的沖擊簡單地理解為中國的產業不安全,甚至把國有企業受到沖擊理解為民族工業不安全,就把外資企業的沖擊當成對民族工業的威脅。
公平地說,有些企業即使沒有外資;中擊也會因為經營不善而倒閉。但如果外資沖擊引發國內企業大量倒閉、破產,并由此引起社會動蕩,這種動蕩就會反過來影響經濟以及社會其他方面的發展。所以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而采取適當的調控是必要的,總體來說,中國在吸引外資方面并沒有失控,所以并不存在外資造成的經濟不安全。
下面我們再來分析一下外貿依存度問題,更具體地說,一是能源、原材料大量依靠進口問題,二是制成品大量依靠出口問題。前者的風險在于國際市場供應和價格波動,后者的影響主要是消費市場的不穩定、進口國政府的限制和來自其他國家產品的競爭。事實上,目前全球能源和大宗原材料供應已基本上形成了統一的國際市場,總體上并不存在供應中斷問題,但受眾多因素的影響,價格波動是經常發生的。而且中國外貿依存度的不斷提高是跨國公司生產國際化分工的結果,很大一部分進出口份額并非是中國企業實現的。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生產是根據其對國際市場較好的判斷和把握來確定產量的,因而不大可能出現嚴重的原材料短缺和生產過剩。
比較而言,由于中國內資企業對市場的把握和控制都能力較差,對國際市場的駕馭能力有限,所以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內資企業都應當非常謹慎,盡量避免閃失。雖然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是當今社會的發展潮流,但貿易保護主義依然存在,有時候還相當嚴重。目前中國產品出口經常會遇到各式各樣新老貿易保護主義的限制。在世貿組織成立以來的11年里,中國連續成為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且占了全部反傾銷調查案件的約1/7。在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中,摩擦依然會持續不斷。由于中國和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類似,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僅存在于各自國家的市場,也會出現在發達國家市場。這樣就出現了中國與發展中國家貿易摩擦增多的趨勢。妥善解決貿易摩擦是擺在中國政府和企業面前的重要而艱巨的任務。目前中國對外投資還很少,受東道國投資環境的影響還不明顯。隨著更多中國企業“走出去”謀發展,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內容會更加豐富。
從全球化背景下看國家經濟安全
在封閉的狀態下,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在一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微不足道,所以也就不存在經濟領域的外來不安全因素或安全威脅。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看中國的國家經濟安全,我們會對國際經濟合作中的外來部安全因素和安全威脅看得更清楚一些。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標志就在于生產國際化程度提高,各國的市場開放度加大,各國貿易和投資的關聯性增強。作為跨國公司生產全球化配置的一個環節,中國經濟國際化程度確實提高了,因而經濟的對外依存度也增加了,但這并不一定會對國家經濟安全造成威脅。
一些發達國家盡管高唱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高調,但絲毫不愿看到發展中國家在其中獲得更多優勢,甚至還不惜經常遏制和打壓發展中國家表現出來的某些競爭優勢。伴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資本家的斂財手段也日趨多樣化。一些跨國公司經常巧妙地進行價格轉移,還通過其強大的母國政府和受其左右的國際組織竭力推動資本的自由流動,并經常拿出某些規則對發展中國家必要的防范措施進行譴責。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對于發達國家的打壓和國際大財團的投機不能掉以輕心,在進一步開放市場的同時,一定要提高警惕,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國家的經濟安全不受侵犯,但不必過于緊張。
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國際競爭的白熱化,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各參與者獲得的好處畢竟是不一樣的,有的參與者甚至還可能受到傷害。在開放程度較高的情況下,一旦某個國家出現經濟危機,就很有可能在相互開放的經濟體之間迅速傳播,造成連鎖反應,使破壞面擴大。對此,各國尤其是應對經濟危機能力較弱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更要提高警惕,加強防范。
努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國內的努力和國際合作
外來不安全因素或安全威脅在多大程度上能對一國的經濟造成傷害,不但要看這些因素或威脅的破壞力,還要看該國經濟自身抵御和應對外來威脅的能力。這兩方面加起來,在排除軍事入侵可能性的前提下,就構成了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綜合實力。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安全狀況有了一個基本的判斷,也就是說,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是積極健康的,發展狀態也是基本安全的,但也面臨著某些外來的不利因素,比如一些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國際投機資本作亂的可能,以及國際能源和原材料供應和價格的波動等。至于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提高,主要是跨國公司生產國際化配置的結果,同時也是中國經濟邁向國際化的標志。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這種狀態是正常的,具有積極意義,雖然存在一定的風險,但風險并不大。中國的對外開放進行了二十多年,開放步伐基本上是循序漸進的,政府并沒有失控,失誤也比較少,而且取得了巨大成績。那么如何根據目前中國經濟安全的狀況和未來可能面臨的風險和問題,來采取具體的行動呢?筆者在此提出幾點具體的建議。
第一,加大解決同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的力度,特別是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摩擦。由于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互補性相對較差,近年來貿易摩擦越來越多。為此,中國首先應加大同幾個反傾銷大戶的磋商力度,尤其要給印度、阿根廷、秘魯、巴西等反傾銷大戶較大的壓力,要求他們盡快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為中國企業創造一個相對公平的應訴環境,否則應加大對這些國家發起同樣的反傾銷措施,因為這些國家同中國的貿易為絕對順差。
第二,在參與多邊、雙邊或區域性貿易談判方面,中國應發揮更多的主動性。在推動WTO談判方面,中國應就談判議題提出主導性意見,堅持提出對WTO反傾銷協議的修改和完善。另外,中國應開展更多的雙邊和區域性優惠貿易或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特別是一些重要國家的談判,比如加快與澳大利亞、新西蘭的談判,啟動與印度、俄羅斯和日本的自由貿易談判,甚至也不排除與美國和歐盟的談判。中國在同發達國家的談判中,不但應努力爭取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待遇,還要時刻不忘在任何談判中都不能忽略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爭取特殊差別待遇。這是我們的利益所決定的,特別是政治利益所決定的。
第三,繼續加緊國內法規制度的建設,健全執行機制。為了適應加入WTO的要求,中國的法規、制度建設取得了空前的進步,但在加入WTO之后也應繼續加強法制建設,特別是司法執行體制的建設,不能因為沒有外部壓力就過于松懈,更不能讓法律判決成為一紙空文。為此可率先考慮開放法律服務市場。目前國內經營秩序中存在的很多問題,以及體制方面存在的問題,只有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有些甚至還需要結合擴大開放才能解決。只有不斷加強法規制度方面的建設,才能為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經營環境,也才有利于推動企業不斷提高經營能力,適應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
第四,加大對國內重點服務部門特別是一些壟斷性較高的行業的改革力度,同時要特別重視敏感行業監控體系的建設。面對服務業擴大開放的壓力,一方面要加大金融、保險、電訊等領域的改革力度,建立更加充分的行業內競爭機制。另一方面,也要盡快制訂國有事業單位的改革方案,盡快啟動改革,甚至對鐵路部門的改革也應早日列入政府工作的議事日程。這些領域不改革,不僅很難出效益,還會拖慢經濟發展的步伐。金融體制改革應特別慎重,尤其要把重點放在建立有效的監控體系上面。從長遠考慮,應盡早設計將來能夠替代現行外匯管制系統的外匯監控系統。
第五,定期舉行國家經濟安全狀況和外來不安全因素評估,并就清除或回避某些安全隱患提出解決放案。
以上前面四點事實上一直以來都是政府工作的重點,第五條專門針對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提出。由于目前這樣的機制還不存在,所以只是原則性地提出,至于機制如何設立,由哪些單位、那些人組成,以什么形式展開工作等具體細節,本文將不做深入探討。
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和防范國際經濟領域的安全風險,不僅需要國內的努力,有些工作通過加強國際合作會實現得更快、更好。比如說提高國際競爭力這一核心問題,看起來主要是國內的事,其實不然,因為競爭力的提高本身也需要國際競爭與合作來推動。再比如提高內資企業的技術水平問題,同樣需要國際合作,而且加強國際合作往往可以使這些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
總之,在對外開放中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既要靠積極的防御,更要靠國際合作。國際間的影響是相互的,但影響力的大小不同。過去我們落后,不少人在談論開放和現代化時特別擔心會“全盤西化”。現在也有一種聽起來很自豪的說法,認為經濟全球化就是全球中國化。這種說法雖然有失偏頗,但中國吸引力和影響力的擴大是不爭的事實。目前,中國已被公認為推動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在國際經濟舞臺上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提高和國際風險增加的另一面所反映出來的,恰恰就是中國經濟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和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越來越強。在這樣一種有利的形勢下,只要我們虛心學習先進國家的經驗,通過自己創造或國際合作不斷提高技術水平,能夠繼續保持并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并且在開展國際經濟合作方面不斷取得成績、擴大影響,就一定能夠有效控制來自國際經濟領域的任何不安全因素,并有效防范和應對任何安全威脅。
(作者單位: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