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臺灣斷交,是非洲國家在全球化趨勢下的自主選擇
據中國外交部消息,8月6日,中國和乍得兩國政府代表在北京簽署聯合公報,自此恢復大使級外交關系。
8月8日,外交部非洲司副處長朱京向《瞭望東方周刊》透露,外交部負責乍得事務的官員已陪同中國特使出訪乍得,商談復交后相關事宜。
中乍的復交為中國非洲外交增添了亮麗的一筆。乍得是位于非洲中北部的農牧業國家,礦產資源豐富,其國土面積128.4萬平方公里,之前是臺灣為數不多的“邦交國”中面積最大的一個。
“此次復交是中國政府長期努力的結果,”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孫恪勤說。
中乍復交是“很自然的結果”
乍得與中國的外交關系經歷了一個反反復復的過程。
乍得1960年獨立建國,于1962年先與臺灣“建交”,1972年轉與中國政府建交,中斷與臺灣“邦交關系”。80年代,乍得內戰加劇、政局動蕩,中國政府撤回使館,雙邊關系持續不穩。
1994年起臺灣當局多次派人赴乍活動,商談“復交”事宜,乍得政府旋于1997年與臺灣“復交”。中國政府即宣布中止同乍得的外交關系。
當乍得政府將準備與中國政府復交的消息通知給臺灣當局的時候,臺“行政院長”蘇貞昌正在為參加乍得總統代比的就職典禮作準備。這個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緣的臺灣“邦交國”,給了臺灣當局一個措手不及。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賀文萍教授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采訪時分析,乍得此舉,一方面是不愿事先走漏消息,恐遭意外阻撓,另一方面是表示對中國政府的友好。
事實上,中乍復交也是一個很自然的結果。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今年中國也加強了非洲外交的力度。

中國政府對非洲的重視和負責任態度贏得了非洲國家對中國的信任。從2000年開始,中國先后減免了31個非洲重債貧困國家105億元人民幣債務,給予29個非洲最不發達國家190個稅種商品對華出口零關稅待遇,為非洲國家培訓各類人才一萬多名。埃塞俄比亞總理麥勒斯·扎拉維(Meles Zenawi)宣稱,“中國減免非洲國家債務問題的模范性的努力是真正的團結和負責任的表現。”
今年是中國與非洲建交50周年,李肇星外長年初訪問非洲六國,胡錦濤主席4月訪問非洲三國,溫家寶總理6月訪問非洲七國,簽署了各項旨在幫助非洲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協議,把中非合作推向實質性的階段。今年11月3日,中國政府還邀請多個非洲國家來北京參加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暨第三屆部長級會議。
陳水扁上臺后“斷交”風波不斷
乍得與臺灣的“斷交”,是繼去年10月塞內加爾宣布與臺灣斷絕官方關系后、又一個與臺灣“斷交”的國家。與乍得“斷交”后,全球范圍內承認的193個主權國家中,承認臺灣的國家僅剩24個,且多數是小國。
2000年,陳水扁上臺后“斷交”風波不斷。與臺灣當局“斷交”的國家中已先后有:馬其頓(2001)、利比里亞(2003)、多米尼克(2004)、格林納達(2005)、塞內加爾(2005)。
此次乍得的“斷交”又在島內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臺灣“國安局長”薛石民早在去年塞內加爾“斷交”時即承認,“現在所有邦交國都很危險”。島內媒體評論,陳水扁上臺以來已失去多個“邦交國”,多米諾骨牌效應形成,很可能掀起新一輪“斷交潮”。
臺灣的“外交”維持在金元的基礎之上。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孫恪勤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采訪時說,臺灣在乍得的投人非常高。乍得向臺灣方面提出高達1000萬美金的援助,遭臺灣方面婉轉回絕。自此乍得與臺灣關系惡化。去年臺灣和乍得合作油田開采事宜,乍得要價較高,最后在乍得總統的干預下才達成合作。今年1月18日,臺灣中油公司赴乍得簽約,但在臺灣中油方面人員臨飛前,乍得驟起變化要求漲價,雙方產生矛盾,后通過談判才開始油田合作事宜。
另據臺灣媒體報道,乍得以“更新電力設備”為由,多次要求臺灣“分攤”高額款項,揚言如果臺灣不答應,將不惜與之“斷交”。臺“外交部”雖然表面上擱置了提案,但事后還是悄悄同意以“合作計劃”的方式付錢。臺當局給予乍得的總金額高達3.5億元新臺幣(4元新臺幣約合1元人民幣)。
臺灣“外交部”發言人呂慶龍稱,從2006年起,臺灣即注意到“臺乍”關系受到影響,半年來,臺灣已經采用各種方式盡全力鞏固“邦誼”,但乍得最后還是放棄了“臺乍”友好。
事實證明,僅有金元是不夠的。“乍得與臺灣的斷交,是非洲國家在全球化趨勢下的自主選擇。”賀文萍說,“中國政府歷來重視與非洲的關系,中非經貿聯系一直比較緊密。乍得與中國政府復交是大勢所趨,是兩岸綜合實力對比和國際大格局演變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