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和本地化是現代經濟活動中既相互關聯又相互對立的兩種趨勢,這兩種趨勢的存在使區域競爭在全球競爭中的地位日漸重要。產業集群作為一種新型的產業組織形式對提升區域競爭力有重要作用。本文從影響區域競爭力的各種因素入手研究產業集群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機制。
一、影響區域競爭力的主要因素
(一)產業結構狀況
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經濟競爭實力和國民收入水平等差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產業結構的不同。如果地區各產業各生產部門在生產上相互銜接,緊密配合,并形成合理的比例,則地區資源在各部門之間將得到合理的配置,相應的為地區創造的財富就會越多,地區的經濟實力就會越強,競爭力也會越強。
(二)企業
企業是區域競爭的承擔主體,區域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不同區域內的企業之間的競爭。提高區域競爭力關鍵是如何提高區域內企業競爭力和區域產業結構競爭力。
(三)對外開放
對外開放加強了地區之間的聯系,通過吸收和引進知識、技術、技能、制度、文化和管理,企業可以進行創新,增強自身的競爭力。開放可以創造資源,培養新優勢,不僅可以擴大原有產業規模,提升產業層次,而且可發展高新技術的創新產業,實現產業的高級化,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
(四)經濟綜合實力
經濟綜合實力越強,說明地區產業結構越合理,產業結構的應變能力也越強,企業創新能力越強,對外開放的層次也越高,地區的競爭實力就越強。
(五)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是地區經濟、社會經濟的基本承載,為地區開放提供了載體和條件。先進的基礎設施,使地區與區域外的交流、交往快速便捷,從而為全方位開放和交流創造了條件。先進的基礎設施,能夠吸引高質量的人才向該地區集中,能夠創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
(六)科學技術
一個地區的科學、技術和知識資源影響地區的產業結構,地區科技水平和科技綜合實力是產業整體素質的技術基礎;科學技術發達的地區,能夠吸引域外的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的流入,形成地區內產業、企業發展的強大動力;科技要素的流動必將帶動其他要素的流動,科學技術的交流與合作有利于地區的全面開放。
(七)勞動力
勞動力的構成影響地區的產業結構,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集聚的地方更有可能成為高新技術創新產業的集聚區。勞動力素質高和資源豐富的地區,有利于吸引外部的投資,資金、技術、管理及知識大量流入該區域,不僅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而且帶動了地區全方位的對外開放。
(八)政府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作為宏觀經濟調控者,通過財政收支、經濟政策等對區域經濟產生重要作用。
以上是影響區域競爭力的八大因素。根據它們對區域競爭力作用的形式和性質,可分為直接影響因素和間接影響因素。其中企業、產業結構、對外開放是直接影響因素,地區綜合經濟實力、科技水平、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狀況和政府作用則是間接影響因素,它們通過作用于三個直接因素對區域競爭力產生影響。通常區域競爭力可分解為綜合經濟實力競爭力、產業競爭力、企業競爭力、開放競爭力、科技競爭力、基礎設施競爭力、人力資源競爭力和政府競爭力。
二、產業集群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機制
(一)產業集群可促進區域科技進步
產業集群內部存在著有利于創新的機制和濃厚的創新氛圍,從而有利于新的技術、知識的創新。第一,企業之間的微觀的競爭壓力和動力能夠促進創新。集群中同類企業同居一地,同行業相互比較,有了價格、質量和產品差異化程度評價標尺,為了滿足集群內有經驗的“挑剔”顧客們的要求,企業要承受競爭壓力,激勵和壓力并存,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脫穎而出。第二,集群環境促進創新系統的形成。集群內垂直聯系的企業、水平競爭的企業、中介機構、教育與研究部門、有經驗的顧客在地理上的集中,為企業提供了實現創新的重要來源以及所需的物質基礎。第三,集群內本地供應商和合作伙伴可以緊密地參與創新過程,與客戶的需求一致,適應創新的模式由線性模式向網絡化創新模式轉變,降低了創新風險。第四,產業集群有利于知識的傳播與擴散。集群內由于空間接近性和共同的產業文化背景,不僅可以加強顯性知識的傳播與擴散,更重要地可以加強隱性知識的傳播與擴散,并通過隱性知識的快速流動進一步促進顯性知識的流動與擴散。
產業集群通過其內部天然的創新機制和濃厚的創新氛圍成為區域技術創新主體,促進區域科技進步。從我國的實踐情況來看,在產業集聚現象明顯的區域,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人員投入以及科研成果、申請專利的數量都明顯高于其他地區。以我國八大區域科研經費投入為例來看,在產業集群集聚明顯的地區無論是企業、政府還是研究機構,其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人員投入都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北部沿海地區是我國各區域中科技投入最多的地區,其中北京一市占到50%以上,其次是山東省占到30%左右。北京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最為集中的地區,其研發經費的投入一直占全國總投入的六分之一以上,山東半島尤其是沿海城市則在努力打造我國北方制造業基地;東部沿海地區科技投入居第二位,以上海為龍頭,江蘇、浙江兩省科技投入居全國前列,這里恰恰是我國產業集群最密集的地區,特別是長江三角洲、環太湖區、浙江杭嘉湖地區、寧波溫州等,在浙江,許多傳統產業集群在發展過程中催生出眾多的高科技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力軍;南部沿海地區雖然居第三位,但是其投入總值與北部沿海和東部沿海相差很大,原因在于其內部結構的不平衡,其中廣東省科技投入最大,居全國前列,而其他三省遠遠落后。廣東昆山的、東莞的IT業、潮州的婚紗及晚禮服、中山沙溪的休閑服、鹽步的內衣、西樵的面料及裝飾布等在全國乃至世界有重要影響。
(二)產業集群可提升區域開放競爭力
一國或地區經濟的對外開放度可由該國或地區一定時期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兩個指標來衡量。據統計,中國在世界出口額中的比例,1999年不足2%,2002年提高至6.5%,這一變化與外資的發展分不開。很多外資企業利用我國低廉的勞動力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以我國為生產基地,向歐美地區出口,其出口額占我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逐年上升,由1997年的41%上升到2002年的52.2%。同時,由于外資企業的帶動和紐帶作用,我國許多企業發展了外向型業務,進一步深化了對外開放。所以各區域吸引和利用外資的數量成為衡量其對外開放程度的重要指標。
產業集群的發展能夠促進區域吸引對外直接投資,擴大出口貿易,帶動區域經濟對外開放。集群區內分工協作、信息交流、不斷創新的區域生產效率成為當代跨國公司從外部獲取并加以吸收為己所用的重要競爭優勢源泉。而跨國公司從集群區內所獲得的這種競爭優勢更不易被其他公司模仿或移植,因為這種競爭優勢根植于集群區域,存在于當地的社會文化網絡中,其他跨國公司要想獲得這種優勢必須將這種集群區域的生產鏈納入自身的全球經營網絡中。由于這種效應,產業集群具有吸引區域外資本的功能。通過和跨國公司的合作,集群往往成為進出口貿易集中的地區,可以有效地帶動整個區域的對外交流。
另外,產業集群本身具有很大的集聚作用和自我發展的功能。社會分工不斷細化,催生出大量新的企業,集群企業的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加,這使得集群的整體規模不斷增長,隨著其產品供應能力的增大,其市場必然會沖破集群所在區域,在更大范圍實現資源的配置和產品的交流。這表現在產品的進出口和企業的跨國經營。從產業集群發展的國際經驗來看,集群要想獲得持久的生命力,其內部企業必然會走跨國經營的道路,搶占國際市場,帶動區域對外開放。
(三)產業集群可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一般認為,影響產業結構的四個經濟變量是需求結構、技術水平、市場范圍、國際貿易。根據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創新是結構成長的核心動力。第一,創新引起新產品或新工藝的出現,從而引導新的市場需求,使一部分潛在的市場需求轉換為現實需求,改變原有的需求結構。第二,按照熊彼特的定義,創新包括引進新產品、引進新技術、開辟新市場、控制原材料的新供應來源和實現企業的新組織五種情況。因此,創新能夠引起技術進步。第三,產品的市場范圍受交通、通訊條件的制約,交通、通訊領域的創新很顯然會擴大經濟系統的市場范圍,從而推動產業結構的成長。第四,隨著經濟的發展,產業技術水平對一國在國際貿易競爭的作用愈益重要。創新可以培育一國的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增強該國的產業競爭力,進而影響國際貿易。因此可以說,創新是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動力。
如前所述產業集群內部形成一個創新體系,通過系統內創新主體的互動,持續地產生創新動力,形成連鎖反應機制,加快創新擴散,促進集群的動態升級。集群創新通過作用于產業結構的四個變量來影響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四)產業集群提升企業競爭力
1.集群內企業具有成本優勢。集群成員通過共同使用公共設施,減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額外投資,并利用地理接近性而節省相互間的物質和信息流的運移費用,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區域內專業化勞動力市場的存在,一方面提高了勞動力的專業技能和素質,另一方面也實現了企業對勞動力的柔性需求,降低了企業勞動力成本支出。此外,集群內共同的產業文化和價值觀有利于企業間建立以合作與信任為基礎的社會網絡,使雙方容易達成交易并履行合約,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
2.產業集群有利于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產業集群作為一種新的產業組織形式,介于壟斷和自由競爭之間,相對于集群外部的企業有規模優勢,具有壟斷的功能;另一方面,內部企業之間合作與協作關系更加緊密。所以集群內部企業可以充分發揮專業化優勢,將資金、人力、物力集中于某一方面,比如科研,而將企業其他功能交給其他企業來完成,這樣各企業就可以各司其職,在某一方面做專、做精,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
3.集群內企業持續創新的能力增強。技術創新是保持產業集群經濟優勢的一個持續性動力。集群通過在一定區域內營造企業網絡關系,一方面加強單個企業的專業化水平,提高技術創新的動力,更重要的是在區域范圍內產生整體的創新環境與激勵機制。所以集群內部企業持續創新的能力要強于其他企業。
(作者單位:山東財政學院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