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是一門古老而年輕的社會學科,它的產生、發展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恩格斯在闡明《資本論》理論體系時說過“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就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蔽覈鴷媽W家郭道揚在其所著的《會計史研究》中有過這樣一段話“古往今來,凡天下大勢之流演,世界格局之化合,乃至職業之興衰,學科之演變,事業之起落,無不受環境的支配與影響。就會計而言,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則是促進會計發展變化的第一歷史環境,或曰首要歷史條件?!焙茱@然這些都說明一個道理:會計是環境的產物,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狀況影響甚至決定這個時期的會計基本走向和主要特征。
一、新中國成立前的會計發展情況
在我國,會計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西周時代出現“上計”制度。秦漢時期發展了“上計”制度,出現了專門制定的會計報告“計薄”和“上計薄”,自上而下建立起逐級上報匯總、審查考核“上計”制度。唐宋時期出現的“四柱結算法”成為我國會計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資本主義經濟明清時期在我國萌發,當時出現了我國特有的復式記賬法———龍門賬,并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為更為成熟的復式記賬法———四腳賬。這些成為具有我國特色的復式薄記。
二、新中國成立后的會計發展狀況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建國初期為了實現戰后重建、彌補戰爭創傷、迅速發展生產,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背景下,前蘇聯的會計理論和模式被全盤吸入。這一時期的會計特點就是用階級分析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全部的會計問題,把西方會計的一切東西都全部排斥,阻礙和制約了我國會計的發展。
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處于極度的混亂中,會計理論研究和核算工作都遭到嚴重的破壞,會計工作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1978年是改革開放之年,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拉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黨中央明確提出了“對外開放、對內搞活”政策方針。一方面對外,我國的經濟發展需要引進外資,組建中外合資企業,而國外和國內在會計記錄、計量、報告上的差異,使得雙方的溝通出現了問題;另一方面對內,在此之前,我國實行的是一元化的資金形態,會計制度是建立在企業是單一的所有制基礎之上的,對內搞活使得國有企業出現了如參股聯營的形式,出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新情況。這些都對我國的會計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開始學習和借鑒國際通行的會計處理方法,有關部門相續制定和發布了《國營工業企業會計制度》和《國營施工企業會計制度》等一系列行業制度,特別是1985年3月正式發布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邁出了我國會計制度和國際會計比較的步伐。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關鍵的時期。鄧小平同志發表了非常重要的南巡講話,明確提出了中國未來經濟的走向是要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不是區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標志,市場經濟不存在姓“社”、姓“資”的問題,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可以有市場,資本主義也可以有計劃。這就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對會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所有制結構下的會計制度,對所有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后的財務情況要予以客觀、真實的反映。在這種情況下,會計改革是在保留原來會計制度體系的基礎上,采納國際慣例制定的標準,形成準則與制度并存的格局,制定了兩則兩制、《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保留了《中外合營企業會計制度》。
時代向前發展,當今世界經濟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和改革力度的加大,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世界經濟的大環境也深深地影響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為了更好地和世界經濟接軌,我國加快了會計準則體系的建設步伐,同時也加大了會計準則與國際趨同的力度,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全面推出了由一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組成的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這在我國會計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中國經濟處于世界經濟之中,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經濟大環境決定了會計國際化的走向,但是各國不同的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法律環境、文化環境等等不同的因素又必然造成與之相適應且不盡相同的會計。我國特殊的經濟環境決定了我國會計在順應國際需求的同時有其自身的特點:
1.經濟方面。現階段我國的經濟正處于轉型期,即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進行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我國實行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本特征的經濟制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了多元所有制結構和不同類型的企業組織形式,但實現與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依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要求。所以,我國會計的立足點是國家經濟政策,會計工作的基本職責是保護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并實現最佳的社會效益。這種會計特征使我國的會計體系呈現宏觀統一化趨勢。
2.政治方面。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國家是我國在政治方面的基本特征。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人民當家作主、行使國家權利的機關,政府作為人民的代表,在行使管理國家事務職能的同時代表人民管理國有資產,這兩種職能的行使,政府都要利用有關稅收、企業經營發展能力、資源配置、社會經濟安全等方面的會計信息。由此可見,我國政府是會計信息的重要使用者之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依托的會計體系強調維護國家利益、滿足宏觀調控、強調社會利益的最大化。我國的會計體系必須服從于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與健康發展,必須有效地貫徹國家的政治意志。
3.會計職業團體情況。我國現代職業會計團體的發展起步較晚,受會計管理權長期被集中在政府、資本市場和經濟不發達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目前我國會計師職業界的力量十分薄弱,注冊會計師的數量大大落后于市場經濟發達國家,我國會計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道德水平、理論修養等方面也有待提高。中國會計學會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是我國會計界最具影響的兩個會計職業組織,但是他們都不是真正的民間組織,會計學會直接隸屬財政部會計司,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隸屬財政部。
4.法律方面。我國的法律體系屬于成文法系,其會計原則和會計制度受法律的影響深遠。會計法規受到法律和政府政策的管制,一般由各種法律和行政法規來實現,具有指令性、強制性和統一性的特點。
5.文化方面。我國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文明的國家,形成了許多思想流派,其中受儒家學派文化影響深刻,此外我國還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所以形成了崇尚集體主義的文化環境,屬于比較服從權威的社會,人們規避不確定性的傾向較大。在此形成的守法習慣和思維定勢下,各利益主體習慣于被動地遵守具體、詳細的行為規范,對制度的具體性要求較高,而較少通過自行組織或通過積極參與制度制定等方式為自己謀利益。在這樣的環境下,政府被理所應當地認為是各種法律、法規和準則、制度制定的主體。
綜上所述,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既要順應國際的大環境又要充分考慮到我國自身的國情,趨同不等于等同、相同,而是一個動態博弈的過程,是我國準則與國際準則的和諧,也是國際準則逐步融入中國準則體系的過程。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