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工業化主要始于新中國“一五”計劃時期,經過50多年的發展,目前已經進入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
一、“十五”時期內蒙古工業化持續高速發展
“十五”期間,內蒙古黨委、政府堅決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抓住西部大開發等有利時機,充分發揮內蒙古資源、區位、政策、環境、后發等多種優勢,把工業化作為全區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作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攻方向,各級黨政領導和全社會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和力度大力推進,全區工業化進入了持續高速發展時期,工業經濟已經成為拉動全區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主導力量,特別是近三年來全區工業經濟高速增長,主要增速指標持續躍居全國首位。“十五”期末,全區工業增加值已占全區生產總值的36.4%,比“九五”期末上升3.9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平均增長速度達到25%,比“九五”時期上升12.4個百分點。
內蒙古工業化發展最具標志性的顯著亮點主要是圍繞著加快工業化發展進程、推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招商引資增加固定資產投資三個重點呈現出來。
(一)自治區第七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加快工業化發展進程,把工業化發展作為全區經濟建設的首要任務”
自治區黨委、政府于2002年出臺了《關于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推進工業化進程的意見》。2003年,為了進一步落實該意見,自治區黨委、政府又出臺了《關于發揮優勢突出重點推動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意見》,在全區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全面推進工業化進程的高潮,有效促進了全區工業經濟的超常規快速發展。
(二)實施以優勢特色產業為主的工業化推動戰略,工業經濟規模空前壯大
全區重點抓了以煤、電、天然氣為主的能源工業,以煤、天然氣、氯堿化工為主的化學工業,以鋼、鋁、硅鐵和有色金屬為主的冶金工業,以工程機械、運輸機械為主的裝備制造業,以乳、肉、絨、糧等加工為主的農畜產品加工業,以稀土、生物制藥、信息產業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等六大優勢特色產業,有效帶動了全區工業經濟規模的壯大。據統計,2005年全區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1391億元,比“九五”期末增長2.1倍,其中六大優勢特色產業完成978億元,增長3倍,約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6%。
(三)大力招商引資和增加固定資產投資,企業真正成為投資主體
內蒙古大力實施招商引資和增加固定資產投資,工業投資規模和質量都創下了歷史最好水平。據統計,“十五”期間,全區全部工業固定資產累計投資完成3219億元,年均增長78%以上,其中企業投資已經達到全區全部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90%以上。2005年,全區全部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49億元,比“九五”期末增長12.3倍;當年實施工業重點項目417項并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96億元,分別比2001年增長2倍和12倍。
二、“十五”期間內蒙古工業化發展的基本經驗
(一)黨政推動,全力突破
內蒙古在以實施大戰略、吸引大投資、開發大項目、發展大產業為顯著特征的工業化進程中,各級黨委和政府把加快工業化發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中心工作和發展重點來抓,實施了一系列有效促進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特別是自治區主要領導身先士卒,身體力行,積極參與科學決策和招商引資等重大事宜,全力推動工業化加快發展。
(二)抓住機遇,乘勢而上
內蒙古黨委、政府審時度勢,科學把握全區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特別是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難得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資源、區位、政策、環境、后發等優勢,科學決策,積極加強和改善對工業化發展的領導,同時,注重不斷深化認識,善于承接大好來勢,努力加大推進力度,加速全區工業化發展。
(三)因地制宜,突出重點
內蒙古集中力量,對自治區確定的6個優勢特色產業、20個重點工業園區和銷售收入超億元、發展后勁強的60家重點大企業(集團)、20個重點煤炭生產企業,實施重點突破,有效推動了全區工業規模迅速壯大,質量與效益快速提高,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目前,全區工業經濟已經發展到涉及38個工業行業大類中的36大類、170多個中類和數百行業小類,產品品種多達千余種,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質量、效益指標成倍增長。
(四)依托優勢,吸引投資
一是盤活國有資產存量,以存量吸引增量,以增量盤活存量,以存量和增量做大總量,有效推動中央大型企業對內蒙古工業的資金和技術投入,促成了一批大型企業的戰略重組。二是利用本地資源,以資源帶投資,實現資源與投資的有效配置,促成了一大批資源類項目和企業紛紛入駐內蒙古。三是降低企業運營成本,以電價、土地、勞動力等低成本“工業洼地”,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人才大量流入。四是從稅收減免、土地出讓、資源配置、人才開發、協調服務等方面不斷完善招商引資政策,創造更好的投資環境。
內蒙古近年來工業化快速發展的實踐充分表明,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戰略舉措是科學合理的,領導推進是成功有效的,已經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依托資源區位優勢,政府大戰略引導,吸引大投資,開發大項目,發展大產業,面向全國主要提供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產品的工業化發展道路。
三、內蒙古工業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工業產業結構不合理
內蒙古能源、煤炭、鋼鐵三大產業占全區工業經濟總量的60%。從目前供需形勢看,這三大產業的供需市場正在發生變化,已經從供需緊缺進入基本平衡,有的已經呈現供大于求。鑒于這三大產業對市場的高度依賴性和相對競爭力,如果不能及時提高其整體競爭力,不能確保其市場占有率,不能促進其它產業的加快發展,勢必將影響內蒙古工業經濟的整體抗風險能力,一旦出現不利的市場變化或者競爭威脅,這三大產業必然會產生較大的負面波動,進而對全區經濟造成嚴重影響。
(二)企業所有制結構不合理
內蒙古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占全區工業經濟總量的65%,其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區總額的75%。從國家經濟發展趨勢和宏觀調控政策來看,國有企業的改革攻堅將更深入,其它所有制企業的發展將更寬松。如果不能適時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攻堅,不能有效改善和增加非國有企業的投資,不能促進非國有企業的加快發展,勢必將影響全區有效增加投資和加快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
(三)工業產品結構不合理
長期以來,內蒙古工業主要是依托資源和成本優勢,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產品主要以原材料、初級產品為主,形成了高加工度、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競爭力的產品比重很低,低加工度、低技術含量、低利潤、低競爭力的產品比重很高的窘境。面對當前以注重技術創新和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趨勢,如果不能盡快有效轉變增長方式,不能注重和依賴技術創新,不能全面提高產品的核心競爭能力,勢必將降低產品的綜合競爭能力,減少產品的市場占有份額,進而影響全區工業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四、促進內蒙古工業化更快更好發展的理性認識
促進內蒙古工業化更快更好發展是內蒙古今后繼續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帶動全區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再現模范少數民族自治區的風采,實現“走進前列”和成為全國發展“重要支點”的時代要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歷史任務。
(一)規模、質量、效益的關系
從國內外工業化發展的經驗來看,工業化發展初期和進入中期發展階段時的首要任務,都是依靠增加總量來大力擴張工業經濟規模。隨著經濟發展和時代進步,這種發展趨勢逐步發生著重大變化,特別是短缺經濟時代轉變為相對過剩經濟時代后,人們對質量和效益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已經成為正確認識和處理規模、質量、效益關系的共識。但是,在工業發展現實中這三者還是有輕重緩急之分的,一般都要遵循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規律,特別是對于處于特定發展時期的特定地區。近年來世界性的能源、原材料緊張給內蒙古以此為主要優勢的工業經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國加速工業化發展需要內蒙古立足資源、區位優勢承擔起“重要支點”的歷史責任;改變內蒙古長期經濟不發達和工業經濟規模過小的狀態以及實現“走進前列”要求必須跨越式地加速工業化發展。因此,內蒙古工業化發展的首要任務還是要做大工業經濟規模,同時努力提高工業經濟的質量和效益。
(二)投資、創新、人才的關系
從我國工業化發展的歷程來看,投資始終是保持工業發展高增長的首要要素,特別是內蒙古要改變工業化發展滯后和經濟欠發達的落后局面,需要高投資來推動高速度;要發展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為主的工業,需要高投資來支撐;要提高工業經濟質量與效益,需要大幅度增加投入來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和建設人才隊伍。因此,千方百計大幅度增加投資仍然是內蒙古工業化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今后,在市場、技術、環境、社會約束日益嚴峻的形勢下,要確保內蒙古工業化發展在規模總量達到一定基礎上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技術創新和人才建設將越來越緊迫和重要。在未來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中,如果不能緊緊跟上國內外科技創新和人才建設的發展步伐,不能高度重視和切實抓好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隊伍建設工作,企業將難以真正成為科技創新和人才建設的主
體,工業化發展將難以沿著新型工業化道路做大做強,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三)政府、市場、企業的關系
企業是工業化發展的永恒主體。在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期,政府對企業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推動作用。目前在內蒙古,政府直接或間接地在對資源、區位、政策等優勢的配置,對大投資、大項目、大企業的控制,對總體發展和相關社會力量的宏觀調控等方面還具有很強的決定性。在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的狀態下,市場難以解決的問題還很多,政府的推動作用往往顯得更為重要。市場始終是產生和實現工業化發展的主導因素,也是最終檢驗工業化發展成敗的衡量標準。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政府的推動作用將更多地表現在以營造更好發展環境為主的政策引導上,更多地體現在確保市場的主導作用上,更多地反映在促進企業及其產品參與和贏得國內外市場競爭上。
五、促進內蒙古工業化更快更好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強化服務,繼續營造有利于工業化更快更好發展的宏觀政策環境
各級黨政領導和有關部門、企業領導,要不斷提高對加快工業化發展的認識,進一步強化工業強區的意識,真正把認識統一到黨的十六大確定的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的要求上來,統一到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加快工業化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和政策上來,自覺地站在加快工業化發展的前列,切實把工業化作為經濟建設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不斷加強和改善對工業化發展的領導,繼續發揮好政府對加快工業化發展的重大推動作用。要認真調查研究全區工業化發展將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如可能發生的階段性產能過剩、原字號產業就地消化能力不足等,及時調整產業、企業、產品發展方向,以求與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國內外市場需求相適應。要認真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和強化服務,不斷消除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和不健康因素,全力營造更有利于內蒙古工業化加快發展的宏觀政策環境。
(二)發揮優勢,突出重點,強化特色,力求工業經濟做大做強
要繼續充分發揮內蒙古的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突出既定的工業化發展重點不動搖,集中優勢力量推進六大優勢特色產業。要堅持工業集約化、產業集群化和企業集團化發展方向,按照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發展重化工業、努力培育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戰略,推動主要產業從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提升。要抓緊工業開發區和重點基地的建設,形成具有綜合開發、成龍配套、相互支撐功能和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集群。要不斷增強工業經濟的綜合實力,努力培育出一批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企業和產品,增強全區工業產業、企業、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
(三)狠抓投資,突出創新,重視人才,增強工業經濟的發展后勁
內蒙古工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繼續狠抓投資不動搖,堅持改善投融資環境,增強投融資吸引力,千方百計擴大投融資渠道和增加投融資規模。要注意發揮政府對引進投資的積極作用,促進投資更加科學合理,不斷提高投資成效,保持工業投入的高態勢。要順應國內外競爭焦點轉變的趨勢,結合全區工業化加速發展需要,更加注重創新和人才,大力搞好工業發展中的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特別要把企業技術創新和具有領軍作用的企業家及高層次工業技術研發人才隊伍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切實抓緊抓好,使全區工業產業和產品的技術水平以及整體技術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高。要研究和制定全區重點工業發展技術路線圖,大力促進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尤其是集中力量抓好一批能突破發展瓶頸的重大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項目,盡快使優勢特色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科學規劃,調整結構,改善增長,確保工業化更快更好地發展
按照自治區“十一五”規劃部署,認真研究和制定全區工業化發展中長期規劃,并使其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和約束力。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實施工業化與信息化兩步并作一步走的戰略。要充分利用國家加強宏觀調控的機遇,嚴格按照國家《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的要求,大力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將存量調整與增量發展、淘汰落后與改造提高、關小與上大結合起來進行。要調整工業經濟結構,在產業結構上重點突出優勢特色,延長產業鏈條,促進產業配套,不斷提高產業的集約度;在企業結構上重點是大力發展中小企業、非公有制企業、非資源性企業,不斷提高企業的活力;在產品結構上重點是面向市場,樹名創優,提高質量和效益,不斷增強產品的綜合競爭力。要盡快改變內蒙古工業化發展較為粗放的增長方式,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全面提高工業發展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五)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完善市場,增強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要進一步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勞動人事制度改革、科技體制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投融資領域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不斷完善工業化發展的體制和機制。要繼續擴大開放,把全區工業化發展置于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和我國工業化大發展的格局中,全方位地主動利用國內外的工業投資、技術、資源、人才、市場等要素,多層次地積極參與合作和競爭。要積極擴大與俄蒙及歐洲的經濟技術合作,加快口岸經濟發展,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環渤海經濟區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主動與北京、天津全面對接,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的合作與交流。要繼續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勇于參與市場競爭,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特別是要全力開辟和擴大國內外市場,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工業化發展的各類專業市場,確保內蒙古工業化發展始終在贏得市場成功中做大做強。
(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增加就業,形成工業化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新格局
要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大力發展資源深加工產業和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節約優先的方針,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不斷降低工業經濟增長的成本和代價,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經濟,實現工業經濟增長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要積極開發推廣資源節約、替代和循環利用技術和產品,重點推進鋼鐵、電力、煤炭、化工、建材等行業節能降耗技術改造,對消耗高、污染重、危及安全、技術落后的工藝、設備和產品實施強制淘汰制度,依法關閉嚴重污染環境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規模,降低高耗能、高污染產業比重。要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強工業技術職業教育和農牧民轉移就業職業培訓,不斷增強工業經濟吸納就業的能力,努力從總量上和結構上為解決好全區就業問題做出應有貢獻。要統籌城鄉發展,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城鎮化支撐工業化,工業反哺農牧業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牧區)建設,農牧業支持工業發展。要大力發展金融、中介、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推動生產要素合理流動與優化配置,更好地支撐和促進工業化發展。工業企業要積極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從多方面積極參與和諧社會建設,爭取為全社會的協調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課題主持:陶 建;撰寫:蘇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