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和朝魯(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
中央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是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建設重大戰略思想在“三農”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是中央在新時期加強“三農”工作、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我們貫徹落實中央的重大戰略舉措,建設社會主義新牧區,必須從牧區的實際出發,走出一條具有內蒙古特色的建設社會主義新牧區的路子。
從牧區的實際出發,就要充分認識牧區的特殊性,具體把握牧區的特點。那么,牧區的特點是什么呢?
第一,生產方式不同于農村。牧區依托草原經營畜牧業,以草場放養為主,這本來是草原畜牧業的優勢,但由于連年大旱、超載過牧、草場退化沙化,導致生產成本不斷提高,草原畜牧業的優勢正在喪失。農區依托耕地經營種植業,與畜牧業相比,生產周期短,豐歉當年見分曉。農區畜牧業則利用農作物秸稈,以舍飼圈養為主,這是農區的優勢。第二,生活方式不同于農村。牧區以分散居住為主,或者是大分散小聚居,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生活支出遠遠高于農區。農區則是全部聚居。第三,文化習俗不同于農村。這是千百年來由其生產生活方式造就的。第四,社會事業發展更滯后。上學難、看病貴的程度比農區更甚,文化生活比農區更缺乏。第五,基礎設施建設欠賬更多。由于牧區地域遼闊,立地條件差,建設難度大,歷來投入很少,直到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情況才有了改觀。
總之,在城鄉二元體制下,公共財政對牧區的投入不僅比城市少,與農區比也少得多。建設社會主義新牧區,不能脫離這些特點,而要真正從這些特點出發,有針對性地加強建設。
著力發展牧業生產
生產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牧區的物質基礎。新牧區發展生產,需要實行以下幾個方面的制度和政策。
第一,實行最嚴格的草畜平衡制度。牧區發展生產,必須發揮草原畜牧業的優勢,這是不言而喻的。但首先必須處理好一個矛盾,就是既要發展牲畜,又要保護好草原生態。處理這個矛盾的正確途徑是實行最嚴格的草畜平衡制度。如同農區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一樣,牧區必須實行最嚴格的草畜平衡制度,這是圍封轉移戰略的一項重要制度,也是牧區在發展生產中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必然選擇。
第二,為牧民無償監測草場。實行草畜平衡制度的前提是對每戶牧民的草場進行產草量監測,以確定合理載畜量。為了順利推進草畜平衡制度,需要實行政府部門每年為牧民無償監測草場的政策。
第三,調整畜牧業結構。推進產業化經營,是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方向。調整畜牧業結構必須按產業化經營的要求,重點抓好三個方面:一是調整畜種結構,以適應龍頭企業加工的需求;二是調整品種結構,大抓改良,以改善產品質量;三是調整畜群結構,合理搭配基礎母畜、后備母畜、種公畜比例,以加快周轉,減輕草場壓力,提高經濟效益。現階段需要實行公共財政通過補貼來加速推動牲畜品種改良的政策。
第四,實行草場“三牧”制度。因地制宜地實行禁牧、休牧、輪牧,是圍封轉移戰略的又一項重要制度。草場“三牧”制度是保護草原生態、增加草場產草量、提高草場利用率、提高經濟效益的最有效措施。現階段需要實行公共財政對“三牧”制度進行飼草飼料補貼的政策。
第五,依靠大自然的修復功能。由于草場退化沙化,已經失去人和牲畜生存、發展基本條件的地區或禁止開發地區,要圍封禁牧,依靠大自然的修復。對這類地區需要實行公共財政補助生態移民的政策。
第六,建設飼草料基地。有條件的地方應抓好飼草料基地建設,努力提高飼草料產量,作為天然草場產草量的補充,為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和草場“三牧”制度創造條件。政府要實行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搞飼草料基地建設的政策。
第七,推進畜牧業機械化。因地制宜地推進畜牧業機械化,在畜牧業重要生產環節,諸如剪毛、抓絨、藥浴、割摟捆草聯動、青儲玉米收割粉碎聯動、草料粉碎等環節的機械化,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經濟效益。需要公共財政對大型牧機具實行直接補貼的政策。
經過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實現了這幾點,就能有力地促進傳統草原畜牧業向現代草原畜牧業的轉變。
著力增加牧民收入
實現生活寬裕是建設新牧區的中心任務。生活寬裕,其含義主要有兩點:一是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二是改善生活環境和條件,提高生活質量。
第一,轉變生產經營方式。轉變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是挖掘畜牧業內部潛力,實現牧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如上所述,立足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推進畜牧業產業化經營,調整結構,推廣適用技術,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實現畜牧業生產的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增加牧民收入。
第二,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以縣城(旗所在地鎮)經濟帶動縣域經濟發展,是轉移牧民、致富牧民的主要渠道。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著眼興縣富民,著力培育產業支撐,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引導企業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務,增強縣級管理能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牧業旗發展縣域經濟,要依托旗所在地的基礎設施和發展環境,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就是要發揮資源優勢,適應市場需求,突出自己的特色,打好特色產業牌;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是要立足于轉移牧區富余勞動力,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大力發展服務業,就是發揮服務業需求收入彈性高、發展潛力大、就業空間廣、資源環境親和的優勢,發展生活性服務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并舉,城鎮服務業與牧區服務業并舉,圍繞城鄉生產和城鄉居民的生活,把各類服務納入產業發展,實現相互服務,有利于生產,方便于生活。
第三,引導牧民實現組織化。合作經濟組織作為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產生的新型生產經營組織,是牧民優勢互補、自我服務的好形式。實踐證明,它的發展對推進畜牧業產業化經營和增加牧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合作經濟組織有多種形式,我這里要說的是以草場等生產資料為紐帶的一種形式。目前,富裕戶或叫經營能手租賃貧困戶草場的現象比較普遍,一租幾年,當下點錢。這種租賃方式,若不加以正確引導,弊端很多。怎樣引導?要根據租賃和出租雙方的需求,引導一戶經營能手與若干貧困戶在自愿的基礎上,以草場、牲畜、設施等入股合作,由經營能手一體化經營,實行按股分紅,形成一種“優勢互補、利益聯結、股份合作、能手經營”的合作機制。用這樣的機制組建的合作組織形式,可以避免對租賃草場的掠奪式利用,有利于牧民沒有后顧之憂地進城就業,有利于貧困戶穩定增收、脫貧致富。
第四,建立牧區社會保障體系。將城市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向牧區延伸,首先要建立健全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治區黨委、政府已經實施的特困農牧民最低生活補助是一項功德之舉。在此基礎上,適當提高補助標準,擴大保障范圍,應保盡保,使之制度化。同時,逐步建立牧民養老保險制度,使牧民解除后顧之憂。
著力培養新型牧民
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牧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牧區的主要任務,也是新牧區建設持續推進的力量源泉。社會主義新牧區有多方面的體現,但歸根到底是要體現在牧民自身的“新”上,新牧區是由新型牧民構成的。中央提出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要求與牧區發展的要求息息相關:轉變牧民的思想觀念,推進牧區的精神文明建設,需要提高牧民的文化素質;調整和優化畜牧業結構,促進畜牧業科技發展,需要提高牧民的科技素質;實現畜牧業產業化經營,把畜產品推向國際國內市場,需要提高牧民的經營管理素質。要在新牧區建設的實踐中培養新型牧民,通過培養新型牧民來不斷推進新牧區建設。提高牧民的綜合素質,培養新型牧民,必須加快發展牧區的社會事業。
第一,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一是大力發展基礎教育,確保每個牧民的孩子都受到與市民的孩子同等的公平教育,需要實行公共財政對貧困牧民孩子寄宿生活免費政策,合理確定小學生的就學路程,并給予適當補助。二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根據“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要求確定教育內容,持之以恒地對牧民進行培訓,提高牧民的文化科技素質,使家庭勞動力掌握兩門以上實用技術,既要掌握先進的畜牧業技術,又要掌握進城就業的技能。
第二,大力發展衛生事業。從牧區人口較少、居住分散的特點出發,重點加強蘇木鎮衛生院建設,提高醫務人員業務水平,配備必要的設備和交通工具,增強衛生院的巡回出診能力。建立疾病防疫監控體系,防治牧區地方病、傳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發生。需要提高公共財政配套比例,擴大牧區新型合作醫療覆蓋面,切實解決牧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第三,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從滿足牧民文化需求、提高牧民文化生活質量出發,加強蘇木鎮文化站、嘎查文化室建設,派烏蘭牧騎、送電影到牧戶,適當獎勵業余文化隊和文化中心戶,深入持久地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廣泛參與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富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努力推進牧區和諧文化建設。
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較完善的基礎設施是改善牧民生產生活條件的迫切需要,是社會主義新牧區的重要體現。
第一,加強交通建設。便捷的交通是牧區連接市場、靠近城鎮的載體。盡快實現每個蘇木鎮通油路,鑒于目前許多嘎查所在地沒有或少有住戶的情況,可以實行10戶以上牧民聚居區通油路,牧戶通簡易沙石路。
第二,加強電力建設。用電是牧區融入現代文明的必要條件。蘇木鎮都通網電,沒有條件用網電的牧戶因地制宜地發展風電、光電或風光互補式電源,需要實行公共財政適當補貼的政策。
第三,加強信息化建設。信息化是新牧區的重要特征。加強通信設施建設,用固定電話或移動通信覆蓋廣大的牧區,讓每個牧戶都能聽到廣播、看到電視,需要公共財政加大投入,逐步實現牧區信息化。
第四,加強水利建設。水利同樣是牧區和畜牧業的命脈。加強牧區水利建設,一是盡快解決一些地區的人畜飲水困難。二是選擇合適地形,利用現代防滲、防蒸發材料,建設水窖、塘壩、水庫等,截住和儲存雨水,以增強抗旱能力,減少地下水開采。對此,政府部門應做可行性研究。三是實現牧區安全衛生飲用水基本普及,需要實行公共財政補貼政策。
第五,加強圍欄建設。指導牧民合理布設網圍欄,既要切實發揮網圍欄的作用,又要節材、整齊,不影響交通。加強草場圍欄建設屬于“六小工程”,對貧困戶的草場圍欄建設,需要實行公共財政補助政策。
第六,加強住房建設。吸收牧區現有住房的優點,以新的設計理念,為牧民免費提供新牧區住宅設計圖以及暖棚、畜圈、草庫、廁所設計圖,供牧民選擇。需要實行公共財政對至今仍住蒙古包或危房的貧困牧民建新房補助、對牧區普及燒燃氣給予補貼的政策。
著力加強基層民主建設
要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強基層民主建設,保障牧民的各項權益,使牧民真正當家作主。
第一,維護牧民的主體地位。牧民是新牧區建設的主體,是新牧區建設成果享受的主體,也是新牧區建設決策的主體,新牧區建設涉及牧民切身利益的所有問題都要經過牧民充分討論,形成共識,調動牧民的積極性,引導牧民主動參與新牧區建設。
第二,完善嘎查牧民自治制度。加強黨組織領導下的嘎查牧民自治機制建設,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規范“一事一議”和嘎查事務財務公開,確保牧民的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落實到位。
第三,加強牧區黨的建設。牧區基層黨組織是建設新牧區的組織者、實施者。要緊緊圍繞新牧區建設,加強牧區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組織的先進性、黨員隊伍的先進性,發揮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帶頭建設新牧區,帶領牧民致富。
新牧區建設著力加強的五個方面,涉及許多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提供,需要公共財政加大投入和支持。這些投入和支持大都體現中央關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以工補農、“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但需要與可能如何銜接,又需要各級政府視財力,分輕重緩急,科學決策。
社會主義新牧區是什么樣?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牧業生產持續發展、牧民收入穩步增加、牧民生活文明富裕、牧民素質不斷提高、牧民真正當家作主、公共財政堅持“多予”、牧民群眾得到實惠的新牧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