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處于現代化進程加快、企業競爭能力逐步提高的有利時機,國民經濟發展前景總體上是比較良好的。但是,過去幾十年來國內經濟發展經常性、階段性大起大落的經驗教訓已經證明:如果經濟發展速度過快,也會帶來某些不利影響。2006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0.9%,這是近10多年來在同一時期里我國經濟發展比較快的階段。對于我國這樣新增適齡勞動力、就業再就業任務比較繁重的國家,工農業發展速度不能太慢,否則就難以促進就業的增加和城鄉居民收入的持續提高。但是,經濟發展速度也不能過快,否則就會帶來某些消極影響和不利因素。
一國的經濟增長主要由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三方面來推動,擴大投資會拉動生產資料生產企業的發展和盈利增加,消費增加會擴大農副產品以及工業消費品產銷企業的發展和繁榮,消費品和生產資料的出口也一樣推動制造業部門的生產發展。因此,這三個方面要保持適當的增長速度和需求規模,各個部分增長過快或者過慢、過多或過少,最終都會影響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和居民收入的持續提高,甚至會導致生產資料價格服務行業價格和公用事業價格的過快上漲,將不同程度地影響和制約居民生活的改善。
當前我國比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主要是由固定資產投資拉動起來的,而且,不少地方政府直接公共投資以及國有企業投資的效益仍不高,資金和資源浪費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雖然出口和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力量也在平穩地提升,但目前的國有投資規模仍然偏大,導致了煤炭、電力、高檔鋼材、成品油、鐵路公路運輸等領域供應不足、價格和收費持續上漲或上調。基本建設投資和企業設備改造投資的增加會增加對鋼材、水泥、玻璃、建筑機械以及機電設備、電子產品等的需求,有利于這些基礎產業和制造企業的生產擴大、產量增多,從而增加這些企業的利潤,提高員工收入。但是基建和技改投資規模過大,就會導致一些重要生產資料價格的持續上漲,反過來也會加重加工企業和制造業的生產成本,使需要大量原材料、燃料、電力的制造類企業陷入經營困難、職工收入下降的局面。
現階段在我國社會總投資中,國有單位固定資產投資尤其是政府直接投資仍占較大的比例,一些地方政府熱衷于上馬較多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而這些大工程、大建設項目往往并不是當地普通城鄉居民希望政府有關部門急需辦的事情,而且一般來說,對當地改善企業經營的外部條件及促進當地工商業產銷活動也起不了明顯、有效的促進作用。比如有些市縣政府不顧當地財力追求建設大廣場、豪華賓館、高級寫字樓,占地面積很大、投資資金巨大的度假村、高爾夫球場、大型娛樂場館等。也有的鄉鎮政府機關把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用于建設基層政府行政辦公樓,這些非眼前必需、也不是當地普通居民十分渴望的較大工程,一般都需要耗費較多的各類投資。我國在有些時候往往出現各地區、各部門相互攀比進行盲目投資、大興土木,這樣就導致各地投資規模過大,投資結構往往不是很合理,國有單位和政府公共部門的投資效益低下,造成財政資金浪費以及難以及時地償還銀行的大額貸款。
當前我國財政用于基本建設的資金在全社會總投資中的比重已經不太高。因此,有些地方政府就要求當地國有銀行和商業銀行提供中長期固定資產貸款,用于不必要的、目的在于為政府機關人員以及只有少數富裕者能消費和享受的高檔樓堂館所建設。有的地方為了加快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千方百計地通過籌集交通部門自有資金、銀行貸款、財政資金、社會集資等多種途徑,來進行區域內的高等級公路建設,甚至用于過于豪華奢侈、后續維護和保養資金數額巨大的“綠化工程”“亮化工程”項目投資,如有的地方曾風行“大樹進城”“全部路燈高檔化”以及有些地方一哄而起的“超級商城”“娛樂城”建設,等等。這些較大工程項目建設資金中有較大比例是銀行貸款,其建成后的還本付息能力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愿望,使銀行面臨大額項目貸款收不回來的后果。這些數額較大的項目貸款中有些投向了非眼前急需的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領域,其貸款及時償還的能力也值得關注。2006年前6個月全部金融機構對大中型企業以及其他國有單位和政府有關部門的人民幣中長期貸款增加額達到8510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加了3458億元;某一大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上半年對大中型項目貸款新增加了900多億元,占同期全部新增貸款1680多億元的近60%。當然,它們對小型企業以及居民個人的生產、經營、消費等類貸款也增加了一定數額,但增幅明顯小于大中型項目貸款的增長。
我國大中型企業和基礎設施、公用事業中,有些效益比較好、盈利水平比較高,但這些大型企業和基礎設施主要是國有單位和國有絕對控股的,而且都帶有某些壟斷特征和獨占傾向。它們往往掌握主動的定價權和調價權,普通消費者和用戶顧客并沒有討價還價的權利和便利條件,而且我國現行的價格和收費調整也沒有規范、公開、公正的聽證會制度。即使一些地方、部門以及價格主管部門召開了價格聽證會,由于選取的聽證代表以及議事程序不規范、不透明等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只流于形式,做做表面文章,并沒有真正代表各階層、各行業、不同群體、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切身利益。
當前我國的電力行業、鐵路客運和貨運行業、石油開采、成品油生產和銷售、電信和電話經營、鋼鐵生產、大型輪船制造、郵政服務、航空航天制造業、自來水、民用液化氣煤氣產銷、核產品民用和核電工業及大中型汽車制造企業、兵器行業等,基本上都是國有獨資或者國有絕對控股的企業。這種所有權和產權比較單一的情況,也決定了現階段我國基建技改和房地產開發領域的“投資饑餓癥”“大干快上”“你追我趕”的傾向仍難以消除,容易發生國有單位投資規模膨脹,導致各地煤電交通運輸供應過分緊張的局面。國有大型企業和政府部門的生產投資項目上馬后,即使產品沒市場、企業經營陷入困境,其負責人和主管部門也不負重大責任,至多撤職,不會像國外的私營大企業一樣,企業破產關閉,老板也可能要被債主告上法庭甚至追究法律責任。
但是,在我國大中型國有企業里,一方面由于行業壟斷性以及自由定價權,一些重大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項目在一定時期仍是高盈利的行業。比如石油生產和銷售企業、發電企業、煙草生產和專賣部門、電信產銷企業、鐵路運輸部門、汽車制造企業等,基本上都是盈利大戶。而這些部門能夠取得這么多的利潤,上交這么多的稅收,并不完全是經營管理水平高、增收節支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大型、特大型企業處于全行業國有獨家壟斷或幾家寡頭壟斷的人為優勢所致。況且,在我國政府定價制度及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價格形成機制還不完善的條件下,這些行業往往以種種理由持續地提高價格水平和收費標準,從而獲得可觀的盈利額。這些行業負責人和職工的個人收入和獎金也遠比一般性制造業同行的收入高得多。
因此,這些壟斷性企業出于可預期利潤的投資沖動,往往在市場前景看好的時候大規模地增加固定資產投資,征用土地擴大廠房,添加新設備新機器,并引進技術進行擴大生產。有的部門如國有煤炭生產企業、電力部門、國有鋼鐵企業、電解鋁企業、有色金屬加工企業等在本身產品市場需求很旺、價格也不斷上漲的情況下,也紛紛擴大生產投資,而這些新投資的資金有的來自本企業或本部門的自有資金,但有的則主要依賴國有銀行的固定資產貸款。如果各地普遍上馬同類項目,那么不久肯定會有國有企業新項目停工停產、職工待業。
因此,在現階段國有單位以及地方政府的直接投資沖動難以抑制的國情下,過高的投資增幅以及過快的經濟增長速度的負面影響和消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只有有效調控國有基建和技改投資規模,促進投資結構的合理化,才能減少資源浪費和投資損失,最終防范銀行信貸風險,保持我國經濟金融的平穩運行和長期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國家發改委山東鄒平廣播電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