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水平的好壞,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化是現代企業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也是提高我國企業經濟效益,促進企業成長與發展的新支點。
一、以高新技術為先導,打造一大批數字化企業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國民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全國GDP總量比1980年翻了兩番多,年平均增長率達9%以上,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全國的企業數量和提供的商品勞務數量相當可觀,許多物質產品數量居世界前列。但國際、國內知名企業和名牌產品并不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值商品更少,而且相對落后,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和工業化水平的提高。據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2004年全球競爭力報告》,由于我國商業環境、融資渠道不理想,企業信息化水平比較低,近年來我國的全球競爭力沒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聯合國各經濟體“數字化機遇”評估報告》稱,由于廣泛使用寬帶網絡服務,韓國在“數字化機遇”方面領先于世界,而中國排名僅為74,不僅落后于發達國家,也落后于許多發展中國家。如何走出這種窘境?我們認為,在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的今天,以高新技術和創業投資為牽引,打造一大批“數字化企業”,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何謂“數字化企業”?是指企業在產品的設計、開發、生產、經營和管理等環節上廣泛運用電子計算機的硬件、軟件等信息技術、信息裝備和通信網絡系統等數字化電子手段處理和傳遞交易信息的一種企業經濟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企業的各種交易信息處于數字形式之中,大量的數字信息經壓縮和加密后以光速傳送,且質量穩定可靠。此時,企業的信息傳送已經達到了數字化和網絡化。它又可稱為企業的信息化,是跨躍了手工工業經濟(以有形貨物和紙介質記錄、處理、傳遞交易信息)和傳統工業經濟(以電報、電話等模擬信號處理、傳遞交易信息)的知識經濟(或者說新經濟)時代的產物。
縱觀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和數字化發展的情況,雖然比起發達國家起步較晚(全國企業信息化建設起步于“七五”時期),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據原國家經貿委經濟信息中心2001年對520戶國家重點企業和地方骨干企業的信息化狀況的問卷調查,76.5%的被調查企業成立了專門的信息機構,也有信息化人才隊伍;67.4%的企業建立了基礎性管理信息系統、尤其是財務管理信息系統;89%的企業接入了互聯網(Internet)。也有像上海寶鋼(集團)公司、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兗州礦業集團公司、長安汽車(集團)公司等全國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先進典型和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高新技術區、“光谷”等一些數字化企業。但全國真正實現經營活動數字化和經營數字化產品的“數字化企業”并不多。問卷顯示,雖然國家重點企業和地方骨干企業已經上網,大部分企業還建立了自己的內聯網(Intranet),但只有36%的被調查企業全部或部分建立了企業綜合性管理信息系統,24%的能夠運用電子商務系統(EC),企業信息化標準規范應用的水平還很低。這些都成為制約我國企業應對經濟全球挑戰、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一大瓶頸。除此之外,國內大部分企業的信息處理和傳遞還處于模擬信號階段、甚至于紙介質手工階段。數字化和網絡化是反映當今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標志,由于我國企業數字化程度還不夠高,更沒有普及,它必然影響到企業的競爭力,使優勢企業的優勢難以發揮,陷入“企業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的陷阱,一般企業難以做大做強,劣勢企業更是慘遭淘汰。
二、實行信息化管理,迎接我國企業跨躍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打造數字化企業,實現我國企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首先應該從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入手。實行信息化管理,是建設信息化企業的基礎。目前,我國企業大部分還處于機械化、半機械化階段,信息處理與傳遞的手段還比較落后,工業化還沒有完全實現。現在又面臨著國家經濟由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轉型和實現新型工業化的戰略任務,如果讓企業按部就班地由半機械化向機械化過渡,完成傳統工業化,再由機械化向信息化過渡,實現新型工業化,這必然落后于時代的發展。不僅要被信息時代拋棄,還會使本來相對落后的企業經濟在全球企業發展中淪為“第三世界”,更不用說如何與世界接軌,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了。
跳出以上困境的惟一出路,就是要抓住當今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信息技術革命的浪潮以及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和快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加快我國企業的體制改革和信息化建設步伐,制定跨躍式的企業發展戰略。
由機械化、半機械化向信息化過渡的企業跨躍式發展戰略,是我國企業發展戰略的首選。企業發展戰略是對企業長遠運作方向與目標的籌劃與安排。環境是企業發展戰略的外生變量,企業戰略總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浙江義烏就做了很好表率。義烏雖然只是個縣級市,但其小企業和全國小商品市場基本實現了信息化管理,能夠利用國內外遠程物流與快遞電子信息系統實現本市商品的全球采購和遠程配送以及利用國際信用卡聯盟和銀行自動結算系統進行資金結算與融資。因此,要使我國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具有競爭力,成為成長型企業,抓緊制定企業跨躍式發展戰略是關鍵。國外有位管理學家指出,企業在某一階段有效的管理慣例,也許會導致下一階段危機的出現。我國一些企業習慣于機械化、半機械化時期的管理觀念和做法,在信息化時代,市場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還用過去的老套路去管理企業和處理現在的問題,肯定會遇到許多挑戰和危機。所以,作為一個成長型企業,與其守住過去機械化、半機械化的習慣做法不放,還不如抓住機遇,趕快引入信息化手段和方式,對機械化、半機械化的管理模式進行再造,實現機械化、半機械化向信息化“跳躍”。
三、以信息化帶動新型工業化,促進我國企業效益增長的對策建議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戰略目標,但現在離這個目標還有較大的距離,必須繼續努力和穩步推進。為此,應繼續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與促進企業信息化建設并重,“一個都不能少”
目前,我國企業面臨兩大主要任務,一是繼續進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苦練內功,發展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二是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打造數字化企業,以信息化管理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目標。這兩個任務是相輔相成的,其中改革發展既是基礎,又是目標,信息化是推動力。尤其是國有大中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應首先完成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產權制度構架,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形成責、權、利相協調的企業運行機制;然后,要制定企業信息化發展戰略,引進信息化手段和裝備,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以技術創新和信息化管理創造企業資本與利潤雙可持續增長的業績,跳出企業“邊際報酬遞減”的陷阱。
二是企業信息化建設應該搞好總體規劃,切忌盲目無序發展
企業信息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統籌兼顧,精心安排。這里又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全國、地方企業信息化建設應做好總體規劃,二是企業本身的信息化建設要做好總體規劃。從全國來說,應制定全國及地方企業信息化發展戰略和總體規劃,有計劃、有重點,先指導國家重點企業、地方骨干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搞好試點,再以點帶面,整體推進。從企業本身來說,應結合自身特點進行信息化建設的總體規劃,制定分三步走的戰略:首先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建立基本資源體系的信息化,解決一些局部但非常關鍵的企業管理問題;其次是整合企業信息系統,進入ERP階段,通過信息集成與系統藕合將企業大部分活動納入信息化處理,以降低成本和提高企業管理效益;再次是將企業內聯網與英特網對接,利用電子商務平臺,積極參與國內外市場采購和供應鏈的競爭,最大限度地利用國內外市場信息資源,實現企業交易信息處理的數字化和網絡化,以實現資本和利潤的可持續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在進行信息化建設時切忌缺乏總體規劃,各部門各自為政,根據各自的需求,引進不同的應用系統和供應商。這樣看起來企業信息化建設大家都在動手,而且搞得轟轟烈烈,實際上卻容易造成重復投資,系統與系統之間不兼容、信息不能共享,只是一個個“信息孤島”,最終導致企業信息不能集成,不能形成整體效應。
三是高起點,跨躍式推動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與發展
企業信息化建設既是一項系統工程,又是一件耗時費錢的工作。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至今已經進行了十多年,但大部分仍然沒有實現數字化企業和信息化管理,可見其難度之大。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應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加大對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指導力度,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多引進和培育IT產業及經營數字化產品的信息化高端企業,發揮各地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技術優勢,促進高校、科研和企業聯手,實行橫向聯合。有的可以直接引進國外最新應用系統和供應商,爭取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高起點,并實現隔代升級,以提升企業信息化的整體水平。在信息化建設投資方面,除了企業自籌和爭取金融機構支持外,一些成長型企業可以引進創業投資和風險基金解決企業信息化建設資金問題。應充分宣傳和展示高科技企業的業績和經營效益,以這些數字化企業為樣板和輻射源,通過它們的示范效應,向一般企業和周邊地區擴散,成扇面推進全國企業信息化建設進程。
四是企業自主、市場牽引、政府引導,奔向信息化與新型工業化的康莊大道
企業信息化建設既是企業自身的問題,屬于市場商業行為;又事關我國經濟的轉型和社會的進步,政府也有引導的責任。市場是企業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風向標”,也是政府“干預”企業信息化建設行為的平臺。市場已經給企業發出了邁進信息化和網絡化時代的信號,也給予了數字化企業優厚的投資回報(它們的資本收益率通常是以兩位數、甚至成倍增長)。但市場機制是有缺陷的,企業行為也帶有很大的盲目性。這就需要政府通過制定全國、地方企業信息化建設指導綱要,發布全國中長期國民經濟和信息化發展規劃信息,完善產權制度及企業信息化建設與發展的軟件環境,刪除和修改不利于信息化建設的相關法規、政策等,為企業信息化建設營造一個平等、競爭、寬松的社會氛圍。
(作者單位:武漢軍事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