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管理科學的發展來看,真正把信息作為管理理論研究對象的是現代管理理論,它認為管理活動就是一種獲取信息、篩選信息和利用信息來實現組織目標的信息活動。西蒙學派認為:決策貫穿于管理的各個方面和全部過程,管理就是決策。在決策過程中,信息聯系是一種雙向過程,包括從組織的各個部分向決策中心的傳遞,也包括從決策中心向各個部分的傳遞。因此,信息管理是近幾十年形成的管理科學領域的一個新的重要分支。從戰略管理層次來講,輔助決策是狹義信息管理的重要功能之一。本文借鑒系統分析的理論,就通過信息管理來輔助科學決策的過程分析來進一步進行探討。
具體來講,所謂決策是指個人或組織為達到既定目標,從若干個可供選擇的行動方案中挑選出最優方案并付諸實施的過程。信息影響著決策,決策的正確與否與能否及時準確地收集信息、加工處理信息、傳遞信息等密切相關。信息方法貫穿于決策的始終,為科學決策奠定了基礎。及時獲取決策活動所必需的、完整、可靠的信息,是保證決策成功的前提。信息方法是以信息為基礎,以信息變換過程作為分析和處理問題的主要線索,以被研究對象作為系統,從系統對信息的接收和使用過程來研究對象的特性,研究系統和外界環境之間的信息輸入和輸出關系。
輔助決策信息處理過程的理論基礎主要有信息論、系統論與控制論。從總體上看,信息論是一門利用數學方法研究信息的傳輸、變換和處理的科學。系統論是以系統為研究對象的理論,我們可把信息處理最終輔助決策的整個過程看成是一個信息系統。控制論是著眼于從控制系統與特定環境的關系來考慮系統的控制功能的理論,控制論重點是信息反饋理論。
因此,信息管理輔助科學決策的具體過程可以用圖1來表示:

信息管理首先應明確信息采集的方向,把握好信息源。信息源是由目標所限定,與目標有關的信息的集
合。信息管理人員要結合信息源和用戶(決策者)的信息需求進行綜合分析,以便發現對應于特定用戶信息需求的信息源分布格局,這正是信息源分析的主要目的。從專業信息人員和決策者認識論的角度來考慮,信息源可分為可知和不可知兩大部分。可知部分又可分為已經理解和將可以理解兩個部分,不可知部分可區分為本質上不可知、不可預知及遺漏三個部分。信息源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可知與不可知部分不是完全隔絕或無關的,而是相互依存的。不可知部分是要通過可知部分來加以描述的,可知部分可以限定不可知部分的內涵。通過對信息源性質與系統結構的相互對照,可以得出系統的環境對應于信息源的不可知部分。而系統本身則對應于信息源的可知部分。
系統根據信息源分析進一步采集信息,并把采集的信息合理地組織和存儲起來。信息加工是指根據決策的需求,通過對信息源的選擇、分析、揭示、整理、綜合,在原始信息的基礎上再生新信息的活動。信息加工更重要的是在原始信息的基礎上,生產出價值含量更高,便于決策者利用的新信息,是使信息由隱含到顯現、由復雜到簡單、由無序向有序的轉換過程,這一過程將使信息增值,直接滿足決策者的信息需求。在對信息進行加工時,需要使用有關專業知識及信息分析的方法和模型。這些方法和模型也存儲起來,以便隨時調用。最后將加工的信息結果顯示出來,以供決策者使用。當決策者利用這些信息做出決策后,通過執行,再把執行后的信息反饋回去。

決策者希望通過信息處理,使被研究的決策問題最后剩下的信息量盡可能等于該決策問題的不可知信息量。而這一部分不可知信息量,對于專業信息分析工作者來說,是屬于本質上不可知部分的信息;而對于決策者來說,這部分信息是可以通過他們的地位和能力來彌合和判斷的,從而有可能轉化為可知部分的信息,如圖3所示。隨著對有用信息的處理,所研究問題的結構就越來越清楚,兩條曲線所構成的一個信息量缺口,即是留下的不可知部分的信息。信息處理人員面對這部分信息已經無能為力。這個信息缺口留待決策者自己去判斷解決。如果專業信息管理者也有能力去彌合該缺口,那么,信息管理人員也就替代了決策者的智力和能力,可以有能力幫助決策者采取決策行動。
在這種情況下,決策者對決策模糊處或稱信息量缺口的處置將面臨三種可能結果:(1)通過決策者的智力和適應能力,對剩下的這部分信息了解得較為充分,從而使決策問題得到妥善解決;(2)決策者對剩下的信息量缺口了解不很充分而冒一定風險采取某些行動;(3)由于信息處理后所提供的結果很不理想,難于解決問題,決策者建議留待以后再研究。
因此,信息管理輔助科學決策的過程可以理解為:通過一系列信息處理步驟最大限度地將一般性的信息轉換成決策所需要的有用信息,不斷擴大可知部分的信息和縮小不可知部分的信息,以提高所研究問題的清晰度,便于決策者進行決策。
(作者單位:河北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