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度轉軌和對外開放的宏觀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生存與發展一直面臨著經濟、金融和社會的諸多挑戰和考驗。在資本約束條件下,如何加快經營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盡快由傳統的外延粗放型增長方式向內涵集約型增長方式的轉變,走一條低資本消耗、高經營效益的發展新路,是擺在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面前的最大現實難題。
一、商業銀行資本約束瓶頸透視
資本約束瓶頸,是從滿足監管要求角度來講,指銀行因其資本金低于監管要求,在機構擴張和業務發展等方面所受到的制約。當前主要表現形式為:一是經營理念與思想約束瓶頸。多數商業銀行在經營管理中雖然認同效益、質量與規模協調發展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資本約束觀念,長期以來,形成了“存款立行”的經營指導思想,忽視了銀行是高風險的經營企業,以追求賬面利潤的提升和不良資產率的降低為目標,不計風險和成本放貸等在西方商業銀行看來不可思議的經營行為,在中國銀行業內卻屢見不鮮,從而使自身積累了大量的金融風險。二是速度情結與規模偏好瓶頸。由于歷史和實踐的局限性,業內外評價一家銀行的經營管理基本上是以規模增長為標準,在這樣的輿論氛圍和慣性思維下,商業銀行普遍走的是一條規模擴張型的發展之路。一些銀行經營者甚至認為中國的銀行沒有資本照樣可以發展,為了搶占市場份額,追求虛假高速或短期賬面利潤,往往展開無序競爭,實施“規模至上”的經營措施,片面追求規模擴張,這些非理性行為,在宏觀上催長了經濟泡沫,在微觀上則使經營者背上了沉重的風險包袱。三是融資軟化與渠道不暢瓶頸。在西方國家,商業銀行外部補充資本主要依靠資本市場。目前,股市中不斷擴容和頻繁的再融資,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銀行股的市場表現,影響了投資者的熱情,難以承擔起包括商業銀行資本在內的“輸血”“造血”功能。同時,由于我國業內整體盈利能力相對較弱,使得商業銀行依靠自身利潤增加留存收益,提高資本也受到極大的限制。
資本約束瓶頸嚴重影響著商業銀行的改革與發展,突破資本約束瓶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商業銀行不同于一般企業,資本約束不僅是其監管的外在要求,更是自身發展的內部要求。短期來看,強化資本約束雖然將給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帶來一陣短痛,但卻可以擺脫單純注重規模擴張的慣性思維和經營取向,將效益作為規模擴張的前提,注意發展的質量、效益、穩健性和持續性,在速度、質量、效益三者間尋求平衡,迫使商業銀行實現經營轉型;長期來看,資本約束將引導商業銀行從傳統模式向現代角度挺進,以較小的資本杠桿、較低的風險補償和經營成本創造穩定和長久的收益。同時,資本充足率已成為商業銀行當前乃至未來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直接決定著盈利能力的高低。資本約束瓶頸的突破,將使商業銀行轉向建立新型的業務增長模式和資源配置方式,提高資金營運效益,實現高質量、低風險的業務發展和份額擴張,形成業務發展和風險控制、經營目標與業績考核的統一。
二、商業銀行資本約束瓶頸原因剖析
首先,經營指導思想上存在誤區
商業銀行的長期經營目標,不論在認識上、宣傳上還是經營者的業績考核上體現得都很不充分,往往只注重眼前的短期效應和沒有扣除風險的盈利。在公眾輿論中,往往認為哪家銀行規模擴張得快、貸款條件低,哪家銀行就有能力、有前途,這種評價反過來又加大了銀行自身的認識偏差,導致一些商業銀行在業務經營中不自覺地輕視風險管理,形成指導思想上的誤區,造成商業銀行的非理性擴張和競爭,付出慘重代價。
其次,內部風險管理水平偏低
與國外先進銀行相比,特別是與已實施全面風險管理模式的銀行相比,國內商業銀行在風險管理技術、辦法、體系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國外銀行在風險管理方面充分運用了高技術的信息手段,并大量采用數理統計模型和金融工程等先進的定量方法,對風險進行實時、量化的管理。而我國商業銀行長期以來在風險管理方面仍主要以定性為主,且時效性差,在風險識別、量化和控制等方面還不夠精確、及時。由于風險管理水平偏低,國內商業銀行在規模過度擴張的同時帶來了大量風險隱患,風險逐步積累,從而導致業務發展受阻。
第三,信貸規模快速增長和資產結構不合理消耗商業銀行資本
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一直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而銀行的資本增長速度卻十分緩慢,遠不及信貸規模的擴張速度,出現了較大的資本缺口。2005年末,國有商業銀行資產余額19.7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1%;負債余額18.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8%。資產結構與資本凈額存在著一定的配比關系。各類資產業務的風險權重不同,所需要的資本也不同。我國商業銀行信貸資產中對公貸款占主要比重,其風險的權重也最高,基本上為100%,成為推動風險資產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高風險權重資產占比過大,資本補充又非常有限,這些都導致資本充足率不斷下降。同時,巨額不良資產嚴重侵蝕商業銀行資本也是原因之一。
第四,自身“造血”功能不強,缺乏必要的資本積累能力
我國經濟體系對商業銀行貸款的依賴程度非常高,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銀行貸款。而國內資本市場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不能為資本需求單位提供足夠的低成本融資支持,銀行體系依然要成為國內融資的主渠道。另外,我國還處于消費結構升級、重工業化、城市化的起步階段,未來將繼續保持較快的經濟發展速度。根據歷史經驗數據判斷,經濟增長要保持7%-8%的速度,至少需要金融機構貸款6%-18%的增長,這意味著銀行業資本也需要保持16%-18%的增長,才能維持一定的資本充足水平。同時,我國商業銀行還處在規模相對不足的階段,規模經濟內在要求銀行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這就需要大量的資本補充。
三、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資本約束的措施建議
(一)充分重視資本約束理念
圍繞金融風險的化解和控制以及商業銀行的審慎穩健經營,在強化資本約束的基礎上,以商業銀行資本監管為核心,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資本監管框架,縮小與國際標準的差距,提高商業銀行體系的安全性,促進商業銀行的審慎穩健經營。準確、真實反映商業銀行經營的風險狀況,引導商業銀行加強資本管理和強化有序發展的自律意識,強化外部監督的力量,全面、公開地進行信息披露,將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置于社會、輿論和公眾的監督下,促進銀行不斷加強管理,提高經營水平。
(二)全面和科學提升風險管理能力
找出宏觀調控中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所暴露出來的薄弱環節,從建立風險管理的長效機制出發,圍繞全面風險管理這個中心目標,在經營決策、考核體系、信息建設、人才配置等方面進行革新。一是銀行的最高決策和管理層要把風險管理和風險控制作為銀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晰風險管理戰略,構建集中化、扁平化、專業化的風險管理體系,形成相對獨立的風險監督制約機制;二是改變傳統以經營利潤為中心的績效考核方式,建立以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經濟資本回報率和經濟增加值為核心的績效考核體系,將有限資源配置到低風險、高回報的業務上,解決追求利潤與控制風險之間的矛盾,在降低風險的同時提高收益,實現內涵式增長;三是加快數據信息系統、風險預警系統及內部評級系統建設,完善風險緩釋機制。全面推行資本風險分類,定期對資產質量和產品、行業、區域風險進行分析報告,對風險變化及時進行預警并采取相應的調整措施,做好不良資產化解機制,建立健全抵押、擔保、保險、信用工具等風險緩釋工具體系,降低資產風險整體水平;四是積極引入優秀風險管理人才,推行客戶經理制、產品經理制和風險經理制,確保人才專業化培養和配置,特別是要將先進的風險管理文化和理念引進,不斷進行創新,合理地評價、管理、控制和規避各種風險。
(三)加快銀行業務結構調整
一是發展零售銀行業務。零售業務具有風險權重較低、盈利空間較大、資產質量相對高等優勢,加快發展零售業務,符合現代商業銀行的發展規律,也是銀行節約使用資本的內在要求;二是發展中間業務,加快中間業務產品創新。繼續把發展中間業務和其他新興業務作為工作的主線,針對市場的需求,加強中間業務產品的開發和創新,由單純的代理收代業務向包括結算、擔保、投資管理、個人理財及咨詢等全方位的服務拓展;三是以資本市場為依托,實現差別化競爭。充分依托資本市場的發展,商業銀行采取不同的經營模式,加強對自身定位的研究,實現差別經營;四是發展網絡銀行業務。以網絡銀行為代表的電子銀行服務系統的迅速推廣,使得商業銀行過去難以實現的服務功能變得更容易實現。
(四)建立合理的資本規劃
根據風險戰略要求,把資本充足率維持在一個穩健的水平之上。監管部門在實施監督、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應從政策上為商業銀行進行資本金補充及進一步發展提供支持。建立開放的股權結構,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吸引外來資本的加入,鼓勵商業銀行突破政策上的障礙,探索和嘗試吸收民間資本,推動股權結構多元化和資本補充渠道的多元化;允許并支持上市銀行開展募集,增加資金來源,并且簡化資本市場融資審批手續,適當縮短審批時間,加快融資進程。
(五)提高技術工具應用水平
商業銀行是通過有效管理風險而獲取收益的行業,技術進步已經成為國際銀行業革命的一種主導力量,特別是通信技術的突破使全球商務網絡得以建立,促進了資本流動的融合。作為現實的選擇,將國際上通用的對風險偏好、資本收益率及內部評級法等經濟資本計量的研究與實踐逐步應用,為將來建立經濟資本管理體系和突破經濟資本瓶頸做好準備。
(作者單位: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