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具有蛋白質含量高、低脂肪、低膽固醇等諸多優點,是一種理想的肉食產品。大部分國家把肉牛業作為一項重點發展產業來抓,市場前景廣闊。內蒙古有著悠久的草原畜牧業發展歷史,具有發展肉牛業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發展畜牧業對振興內蒙古地方經濟,實現西部大開發戰略目標、出口創匯和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重要作用。
一、內蒙古肉牛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專用肉牛品種缺乏,牛肉生產水平低
國外養牛業生產的重點在于提高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培育增重快、成熟早、肉質好的專門化肉牛品種,并已形成專業化、規?;图s化生產基地。2004年世界出欄牛31602.1萬頭,生產牛肉6187.3萬噸,肉牛平均胴體重196千克/頭,發達國家為255千克/頭,發展中國家為162千克/頭,亞洲國家為139千克/頭,而中國的肉牛平均胴體重為133千克/頭。我國牛個體產肉量不僅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內蒙古的肉牛平均胴體重2002年為150.4千克/頭,略高于我國平均水平,但同樣低于世界水平和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中國的牛肉生產水平低,除飼草料供應不足、飼養方式落后、疫病防治體系不完善外,品種是決定個體生產性能和牛肉質量的主要因素。我國肉牛業起步較晚,尚無自己培育的專門化肉牛品種,優質肉用牛主要為引進肉牛品種及雜種后代,國內現存欄牛中大多數成熟晚、個體產肉量低、肉質差,季節性畜牧業特征表現明顯。
(二)肉牛飼養規模小,標準化程度低
內蒙古的肉牛飼養以小規模、分散型的農牧戶飼養為主,一般每戶飼養都是三五頭,多的也只有十幾頭或幾十頭。盡管有些地區也發展了一些專業化的大型肉牛育肥場和飼養規模較大的肉牛育肥專業戶,但他們出欄的屠宰牛的數量畢竟十分有限,占總出欄量的比例也很小。2002年內蒙古年出欄3000—4999頭和5000頭以上的場戶數各有一個,而美國1/4以上的肉牛育肥場年出欄肉牛10萬余頭,最大的肉牛育肥企業年出欄30萬頭以上。肉牛散養的優勢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家庭的各種資源如勞動力、閑散資金、農作物秸稈等,有效地降低飼養成本,有助于提高家庭的經濟收入;其劣勢在于飼料混雜,品種混雜,年齡混雜,因而育肥期長、育肥效率低、育肥質量差,產品缺乏競爭力,導致牛肉的品質和規格難以統一。
(三)肉牛加工企業規模小,產業化程度低
目前內蒙古規模較大的肉牛加工企業如草原興發股份有限公司、科爾沁牛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內蒙古東方萬旗肉牛有限公司等,主要集中在通遼和赤峰地區。無論從企業數量、規模,還是加工能力,內蒙古肉牛加工企業的水平都比較低,特別是缺乏一批規模大、前景好、帶動力強、產品市場占有率高的重點龍頭企業,難以形成對內蒙古肉牛產業整體發展的有效拉動,這也是肉牛產業化鏈條難以形成的關鍵。國外大型肉牛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大都在幾十萬頭,而我區肉牛加工企業卻為幾萬頭、十幾萬頭左右,且不能滿負荷運轉,市場競爭能力較低。2003年,全區肉牛加工能力僅相當于牛肉總產量的42%,而牛肉實際加工率約為13%?,F在,我國的肉?;睾腿馀<庸て髽I之間,還沒有真正建立起共擔風險、利益共享的有機、完整的產業化鏈條。企業的組織化程度和產業化程度低是我區肉牛業發展一個很致命的問題。
(四)市場體系建設不完善,國際市場有待于進一步開拓
我們在引導消費、開拓市場方面開展的工作少,市場開發明顯不足。在活牛交易上建有一些交易市場,但在牛肉產品銷售上,主要以集貿市場、小商販和小肉鋪為主,特點是品種不分、性別不分、年齡不分、價格便宜,不能體現不同檔次牛肉的不同價格,而發達國家基本上實現了冷鏈化。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也缺乏及時、有效的信息傳遞機構。市場體系不健全直接導致我區乃至我國牛肉市場化程度低,參與國際貿易的程度更低。2004年我國生產牛肉726.4萬噸,出口僅為1.56萬噸,出口量占生產總量的0.21%,而在澳大利亞,85%肉牛是用于出口,占國際貿易23%。
二、內蒙古肉牛業發展策略
隨著全球肉牛產品需求和國內需求的穩步增長,巨大的市場空間將為內蒙古肉牛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機遇,誰能控制好牛源基地,擁有先進的技術,懂得品牌經營,誰就是最后的贏家。
(一)培育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進程
龍頭加工企業,外連國內外市場,內聯千家萬戶,形成松散型或緊密型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實行生產、加工和銷售的一體化經營。龍頭企業經濟實力的強弱和市場競爭力的大小,直接決定著肉牛產業化的水平。肉牛加工業通過加工轉化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一方面可以拉動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發展,增加農牧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農畜產品交易成本,降低生產者市場風險,帶動第三產業發展,是肉牛產業化經營的核心環節和樞紐工程。
第一要著力構筑加工龍頭企業群體,努力提高牛肉產品轉化增值水平。重點區域放在肉牛優勢生產區域的東部地區,如赤峰市、通遼市及周邊地區,重點支持現有國家級和自治區級大型龍頭企業,如科爾沁牛業、草原興發集團和內蒙古東方萬旗肉牛有限責任公司等,以項目為中心、以品牌為紐帶、以科技開發為動力,大范圍整合生產要素,進一步做大做強骨干企業,促進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單一產品向系列產品、由內向型向外向型轉變,進一步提高我區肉牛產業在全國的優勢地位和市場份額。第二要積極發展各種形式的流通企業,帶動農村牧區市場體系建設。第三要抓改革、抓管理、抓品牌,努力提高龍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第四要協調好龍頭企業與農戶或養殖場的利益聯結機制。
(二)建立肉牛繁育體系,優化品種結構
良種先行、良法配套、規模推進是壯大肉牛產業的必由之路。優質肉牛種源是肉牛產業鏈條實現優質供給、高效產出的源頭,也是實現內蒙古肉牛業以提高個體生產水平為重點,走內涵式發展之路的基礎。在通遼市、赤峰市和錫林郭勒盟等肉牛優勢區,建立種源生產基地,以純種繁育為基礎、雜交改良為主要手段,充分利用國內外遺傳資源,采用常規技術與生物高新技術相結合的辦法,形成和發展適合內蒙古自然資源和環境條件的良種肉牛,不斷提高肉牛質量和生產能力。集中資源和資金,加強以通遼市、赤峰市為中心的科爾沁肉牛生產區,由錫林浩特市帶動的安格斯和草原紅牛生產區、呼倫貝爾市帶動的三河牛生產區種源基地建設。廣泛應用胚胎移植技術,還要發揮內蒙古的克隆牛羊技術、試管牛羊技術優勢,開展轉基因技術研究,加快肉用牛品種的培育、蒙古牛改良和肉牛產業化進程。
(三)加強飼草料的有效供給
目前我區肉牛養殖多以放牧加補飼為主,尤其在廣大農區,大部分以直接飼喂農作物秸稈為主。粗飼喂養本來就是限制肉牛單產水平的重要因素,且在肉牛養殖較好的地區,也仍然存在著飼料短缺問題。因此要把廣開飼料來源放到和肉牛養殖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推廣青貯,青貯是秸稈類飼料貯存和利用的最好方式,是降低養牛生產成本的重要途徑,可作為牛的當家飼料;另一方面要把飼料加工企業做大做強,自治區政府可給予適當扶持。
(四)加強疫病防治和檢疫工作,提高牛肉產品質量和科技含量
提高畜產品質量是增強畜牧業競爭力的關鍵。目前影響畜產品質量的主要原因是疫病防治和畜產品藥物殘留超標等有關安全性的問題。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堅持貫徹《動物防疫法》,加快動物疫病防疫體系、動物保護監督體系和技術支撐保障體系的建設;二是依法加強對獸藥及飼料添加劑生產、使用的管理與監督,按國際質量標準組織生產,降低畜產品中有害物質的殘留,提高畜產品衛生水平,保障動物食品的安全性;三是要突出加強牲畜、飼料和畜產品衛生監測,保證畜產品質量安全;四是要在畜牧業生產、畜產品加工和市場流通等環節與國際慣例接軌,按國際通用的生產規則、質量標準和流通準則,來規范畜牧業生產;五是要加強疫病防治工作,進一步強化預防免疫和疫病監測制度,重點通過基層獸醫化驗、診斷設備的更新和改造,把基層防疫工作抓到實處;六是實行無規定病區的建設,這是我區動物衛生防疫工作和國際接軌的重大舉措,也是內蒙古牛肉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
(五)樹立綠色食品和特色產品理念,打造知名品牌
我國的環境標準種類少、限制小,缺乏跨越綠色壁壘的實力。在19278項已有的國家標準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不足50%,高科技標準嚴重缺乏,“種類少”造成國外的污染容易轉入,“限制少”又造成別人進來容易、而我們出去難。許多在國內合格的農產品,出口時卻因抗生素超標、農藥殘留等被退回或銷毀,這正是我國食品標準相對國際標準落后的緣故。
內蒙古肉牛方面的標準化程度比較低,只有一些龍頭企業開始認識到發展綠色食品生產的重要性,也力求使自己的產品特色能夠轉變成品牌特色。為加強國際競爭力,內蒙古一些肉類企業紛紛到國外注冊商標。赤峰遠大肉牛產品開發公司等6家企業已在俄羅斯注冊;“通遼肥牛”在全國“大畜”中首家獲得了國家地理標識產品注冊,填補了內蒙古的一項空白,成為國家級名優品牌。
走綠色產品生產之路,進行特色經營和實施名牌化戰略,是培養我區肉牛業國際競爭力的一大法寶,是走向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內蒙古的肉牛企業一方面可以做大做強現有品牌,從生產、加工到銷售要實現標準化管理,可通過第三方認證的方式顯示其品牌定位。在今后幾年要努力通過ISO14000系列環境標準的認證,以應對國外的綠色壁壘。另一方面也可以開發出一些能夠突出民族特色的新的品牌。
(六)大力開發國內外潛在市場,實現產品和市場的多元化
所謂產品的多元化,就是要將產品按質量分等級,實行按等級、按部位定價的原則,區分出不同等級不同部位的價格差別。
所謂市場的多元化,是指牛肉和活牛交易既要注重國內市場的開發,又要注重國際市場的開發。國內市場既要注重城鎮市場的開發又要注重農村潛在市場的挖掘。同時,在銷售渠道上也要實現多元化,既要保留傳統的交易市場,又要把牛肉打入超市。
1.國內市場的開發
星級飯店、日韓式燒烤、西餐牛肉和中式涮肥牛對優質高檔肉的需求量很大??梢园殉泻椭变N店作為高檔肉、西餐牛肉、肥牛肉和嫩牛肉的銷售終端,開發高檔肉的目標就是能夠替代進口。另外,收入水平仍然是決定牛肉消費市場的主要因素,中低檔牛肉是我國的大眾消費食品,我們要在開發城鎮市場的同時加大農村市場的開發力度。
2.國際市場的開發
我國的牛肉產品貿易一直呈逆差。2004年,我國牛肉出口量為1.56萬噸,出口額為3033.00萬美元;進口量為3437.25噸,進口額為1001.26萬美元,第一次打破了牛肉國際貿易逆差的局面。順差說明:一、我國肉牛產業得到了發展;二、我國對進口冷凍及冷鮮牛肉在征收45%進口關稅基礎上又征收17%增值稅,控制了牛肉進口;
三、主要牛肉出口國受瘋牛病的影響。
對依靠進口解決本國牛肉消費的國家,如馬來西亞、科威特、韓國、日本等國,應爭取其成為我們的目標市場;對需要進口調劑本國需求的國家,如美國、俄羅斯、英國、意大利等國,要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使牛肉在品種、部位、加工方法上有特色,才能達到互補產生貿易;對于牛肉需要進口,但支付能力不足的國家,可通過經濟合作,開發資源或產業,以進出口貿易相互調劑,提高他們的支付能力,出口我們的牛肉。
在活牛交易方面,內蒙古要用草原黃牛和其他兄弟省市的優良牛品種實現相互調劑,并進一步拓展香港、澳門和中東地區的活牛市場。
此外,我們還要充分利用WTO綠箱政策,在國際慣例許可的范圍內加大對我區肉牛業發展的支持力度。
(作者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