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西部草地生態環境惡化的嚴重態勢已引起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關注,西部草地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極具敏感和至關重要的前沿陣地,草地生態恢復與重建迎來了難得的機遇。然而,由于西部草地“三化”迅速,導致草原荒漠化不斷蔓延,不僅對我國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威脅,而且也制約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沙塵暴肆虐西北波及全國,從1950年至今,已發生了80余次。2000~2001年襲擊北京20多次,2006年北京發生10余次,一次又一次敲響了沙漠化向京津進逼的警鐘。2006年大范圍的旱災、蝗災為近10年所罕見。面對如此觸目驚心的事實,草地生態環境恢復與重建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一、西部草地生態環境恢復與重建的有利機遇
(一)生態環境建設
根據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和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在2010年前新增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5000萬公頃,治理“三化”草地3300萬公頃,新增治理荒漠化土地2200萬公頃,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0萬公頃。上述規劃的實施為西部草地生態環境恢復與重建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草地建設
為落實和完成上述規劃任務,2003年召開的全國草原工作會議決定,我國草地建設今后將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重點建設的原則,爭取用5年時間,在全國新增人工草地1333萬公頃,改良草地2000萬公頃,建設圍欄6667萬公頃,使重度退化區、生態脆弱區和重要江河源頭的草地植被有所恢復,再用10年左右的時間,即到2020年,使我國草地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得到基本遏制。
(三)退牧還草工程
2003年國家決定全面啟動退牧還草工程,根據退牧還草工程的規劃目標和重點范圍,從當年起利用5年時間,在蒙甘寧西部荒漠草原、內蒙古東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東部江河源草原,先期治理6667萬公頃,約占西部地區重度退化草原的40%。
二、西部草地生態環境恢復所面臨的嚴峻態勢
(一)草地“三化”嚴重
由于草地長期入不敷出,建設速度趕不上退化速度,全國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建設速度每年僅為0.3%(占草地總面積的比例),而“三化”草地面積每年以200萬公頃的速度增加,西部草原產草量均呈下降趨勢,如內蒙古草地20世紀90年代與60年代相比,草甸草原產量下降54%~70%,典型草原下降30%~40%,荒漠草原下降50%。伴隨著草地退化,可食牧草比重下降,輕度退化草場可食牧草產量減少20%~40%,植被覆蓋度減少20%,中度退化草場可食牧草產量減少40%~60%,植被覆蓋度減少20%~50%,重度退化草場可食牧草減少60%以上,植被覆蓋度減少60%以上。草地“三化”是在不合理利用下草地植被環境惡化和草地生態系統的生產、生態功能衰退的表現,如草群變矮,蓋度、產量下降;植被組成發生變化,劣質、低質雜草及毒草大量滋生;生草土層完全破壞,植被恢復極其困難;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破壞。我國已有15%~20%的動植物種類受到威脅,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二)草地面積逐年減少,飼草料資源日趨短缺
據最新調查結果表明,內蒙古草地面積為4850萬公頃,較20世紀80年代又減少了600萬公頃,約8%左右。目前全國天然草原面積每年仍以65~70萬公頃的速度減少,在內蒙古大部分地區,開墾1公頃草地會引起周圍3倍面積的草地沙化。在草地面積不斷減少和草地退化面積增加的情況下,家畜頭數卻持續增加,導致草原畜牧業長期受飼草料不足的困擾。
(三)自然災害頻繁
隨著西部草地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自然災害頻發。首先是干旱。西北荒漠地區氣候十分干旱,年降水量低于150mm,有的不足50mm,常常是十年九旱。其次是雪災。近幾年雪災嚴重威脅著西部草地畜牧業,如2000~2001年冬季大雪,給內蒙古畜牧業帶來極大的損失;2002年~2003年冬季大雪使新疆、內蒙古的畜牧業遭受重創。三是生物災害。大量的昆蟲啃食牧草,嚴重破壞草地植被結構和植物根莖,由于家畜過牧和昆蟲活動,優良的牧草經過度啃食而不能恢復,原來以優質牧草為優勢種的草地演變為以毒草、害草和雜草為優勢的植物群落。青海省瑪多縣鼠害造成草場退化1.5萬公頃,占全縣天然草地65%。
(四)畜牧業生產低而不穩
由于草原退化,草地質量下降,自然災害頻繁,降水年際變率大等因素影響,西部草地畜牧業低而不穩已成必然。西部草地家畜數量的增加和草地生產力的下降,使草畜矛盾更加突出,這種矛盾必然轉化為草地超載過牧,草地退化。草地生產力變化顯著,豐收年牧草量高時達到正常年份的155%,而碰到大的自然災害,只有正常年份的75%。西部草地絕大部分處于自然生長狀態,受降水、溫度等氣候條件的限制,年際豐歉不同,尤其是降水量的多少和降水時間前后直接關系到本年甚至下年草地的植物生長量,也是不利于可持續利用的一個因素。隨著草原生態環境的破壞,草地畜牧業變得更加脆弱和不穩定,如青海省每年死亡牲畜150萬頭,家畜生產性能不斷下降。
(五)貧困人口增多
由于自然條件和歷史原因,西部草原區社會經濟和科學文化長期處于貧困落后狀態,特別是近幾十年草原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更加劇了該地區貧困人口的增加。1995年全國各省市、區單位面積固定資產原值(萬元/km2),上海為2465,北京為635,江蘇為160,而西部青海為3.11,內蒙古為5.18,甘肅為15。到1999年我國西北仍有153個旗縣未擺脫貧困,牧民的溫飽未能得到徹底解決。
三、西部草地生態環境恢復的技術途徑
(一)轉變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
積極轉變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變單純依靠天然草原,數量增長型畜牧業為舍飼、半舍飼、放牧結合的生態效益型畜牧業。根據草原退化狀況,大力推行禁牧、季節性休牧、輪牧措施,舍飼、半舍飼、全日制放牧畜牧業并舉。通過采用圍欄、封育、灌溉、施肥、松土、補播等多項改良措施,恢復草地生產力。應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輪牧。過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而輪牧既能緩解草場放牧的壓力,又能充分利用天然草場,根據草場的類型,嚴格控制放牧頻率、放牧時間及始牧期和終牧期,給草地一個休養生息的時間。封育。在降水量只有200mm左右的地方,保護原有植被,控制過墾放牧,搞好封育,禁止放牧、刈割,使草地得到一定恢復時間,達到逐漸復原的目的。育肥。夏秋季節可充分利用豐茂天然牧草,盡可能增加牲畜的物質積累,秋末再對沒有抓好膘的綿羊補加精料,使其在30~40天內達到屠宰標準。這樣可以減少冬春季節對草料的需求。
(二)以水為中心,發展飼草料基地和人工草地
西部草原區在經濟發展時,應以水為單位進行全流域的統一規化,實行以水為中心,草牧水相結合的環境綜合整治的方針。要保護草原植被,建植人工草地,防止水土流失和沙化,修筑防沙與防蒸發的渠道,提高水的利用率。飼草料地用水應推廣先進的灌溉技術,實行計劃用水,以水定地。在開發地下水的同時,要保護和防止邊緣隱性植被退化,還要重視沙漠邊緣的其他水源的開發利用。
(三)加快草地植被恢復與重建工作
首先要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保護的目的是為了綜合利用,在保護的前提下搞好合理利用,可以更好地促進保護。西部草原區資源豐富,既有林草還有野生動物與人文景觀,發展集約化經營,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大力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牧草種植業、養殖業、牧草及畜產品加工業、旅游業等第三產業。其次抓住機遇,完善配套政策,千方百計加大投入。目前國家為恢復草地生態環境啟動了不少大型項目,如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和江河源頭生態環境治理與建設等工程,各地應加大地方財政投資力度,強化國家、地方、集體、個人投入配套體制,制定優惠政策,同時鼓勵國內外企業,財團投資和國際環保開發部門的支持,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發展人工種草,保證冬春飼草供應,減輕天然草地的放牧壓力。
四、西部草地生態環境恢復的戰略思考
(一)轉變觀念強化草地資源管理
草地資源雖然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如果利用管理不當定會造成資源浪費或枯竭。草地在我國一直被視為發展畜牧業的基礎,被當作一種生產資料,多采用掠奪式經營的方式加以利用,從而引發出一系列的草地生態環境問題。將草地視為一種資源加以保護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西部草地不僅是發展畜牧業的基礎,更重要的是首都乃至全國的生態屏障,應開展草地資源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的評估,確定草地資源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強化草地資源管理,以引起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重視,把它放在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吸取西方發達國家發展經濟先期對草地破壞而后再治理的教訓;要總結建國50多年來草地生態環境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借鑒歷史上及國外的好經驗,深入調查研究,針對草原牧區存在的問題,科學地制定規劃和長期發展目標,以立法形式固定下來,以達到徹底治理之目標。
(二)開展對草地資源保護性政策的評價
隨著新《草原法》的頒布施行和國務院《關于加強草原保護與建設》的貫徹,草地保護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草地工作的戰略重點已經由經濟目標為主轉到“生態、經濟目標并重、生態優先”上來。據此要求,首先要對過去制定的以經濟指標為主的草地畜牧業有關的政策及地方法規進行評估,不符合新《草原法》的政策及法規應盡快糾正或重新制定。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是復雜的生態經濟社會系統工程,它涉及糧食、技術、資金、勞動力、農牧民收入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因此,對草地資源政策的有效性,要從其外部經濟性、生態效益的階段性、退耕還林還草和退牧還草后的農牧業發展等方面做出評價。
(三)加大執法力度,實現草地資源管理的領導責任制
有法不依是造成目前草地資源管理不到位的關鍵。要確定草地的地位與作用,逐步完善相關法律。認真執行《草原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土地法》等,不斷增強全民的草地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加快制定和完善各省(市、區)相關的地方配套法規,建立健全執法體系,協調草牧水之間的關系,杜絕草原上的濫墾、濫伐、濫樵的違法行為。要進一步健全和落實各級領導干部任期責任制,做到認識到位、政策到位、領導到位、工作到位,通過宣傳、立法和教育等形式,處理好地方領導任期短和草原生態環境治理周期長的矛盾,實行主要領導負責制,并常抓不懈。
(四)控制草原牧區人口,提高人們保護草原資源的意識
隨著草原牧區人口的不斷增加,家畜數量隨之增加,家畜擁有的草地面積卻越來越少,造成了西部草原生態環境惡化與社會經濟貧困化兩個相互聯系又互為影響的惡性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就必須在控制家畜數量的同時,控制人口增長,減輕人畜對草原的壓力。另外還應不斷加大文教事業發展力度,提高牧民文化素質,使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相協調。草原資源管理問題不僅是自然科學問題,同時也是社會科學問題,要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生態環境治理部門應與教育部門通力合作,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牧民保護草地資源的意識,以適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 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閆志堅系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