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格爾縣在堅持面向世界的大開放戰略、面向WTO的大接軌戰略、面向市場的大調整戰略、面向西部的大開發戰略的基礎上,以富民強縣為目標,突出六大抓手,努力在培育增長優勢、擴大經濟規模、增強發展后勁、提升競爭能力上實現縣域經濟發展的新突破。
一、主攻大項目,立足大投入,在積蓄工業發展后勁上實現新突破
一是多輪驅動,形成鋪天蓋地之勢
堅持長短項目并舉,在突出抓好長線項目的同時,不放松短線項目和短平快項目的開發建設;堅持內外并舉,在突出抓好境外資本項目的同時,不放松縣外資本、民間資本項目的開發建設;堅持三業并舉,在突出抓好二產項目的同時,不放松一三產項目的開發建設。
二是壯大規模,打造頂天立地之勢
建立鼓勵企業擴大投入、擴張規模的激勵機制,對定報企業實行排名升位獎,對當年排名列全市前20位的企業授予“和林格爾縣工業經濟20強”稱號;對重點規模企業實行綜合實力獎,評選金、銀、銅牌企業和企業家;對技改投入、技術創新、資本運營上成績突出的企業實行單項獎。
三是整體聯動,聚合千軍萬馬之力
進一步建立健全項目開發建設責任制,重大項目由縣委常委及縣四大班子領導分工掛帥,并擔任項目組長,所有項目的引薦任命項目直接責任人,實行全程跟蹤、全程服務,及時協調、解決項目開發建設中的各項矛盾和困難。
二、突出大開發,構筑大載體,在打造經濟起飛平臺上實現新突破
一是加快“一園”開發
盛樂經濟園區是和林縣推進工業化的重要載體,一定要以建設全區一流經濟園區為目標,堅持“三化互動”,努力在新型工業化、特色城鎮化發展上取得新突破,要創新開發力度,積極引導生產力要素向園區聚集。今后要重點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第一要繼續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第二要盡快重新規劃園區功能定位;第三要努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第四要大力實施園區“二次創業”戰略。力爭到2010年再引進幾家世界500強企業,培育2—3個上市公司,爭創2—3個馳名商標,工業總產值達到30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9億元,人口聚集到10萬人左右。
二是加快“二區”開發
加緊做好以和林縣“城關鎮與盛樂鎮為二區,以209國道為軸線”的啞鈴狀整體布局規劃與實施,包括城關鎮新區和舊區的規劃與實施,盛樂鎮(包括盛樂經濟園區)的規劃與實施,供水、供電、供氣、供暖、道路、通信、有線電視以及排污設施等地下管網應提前全面到位,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
三是加快“三帶”開發
和林縣委、縣政府確定了“三個經濟增長帶”,第一以盛樂經濟園區為中心,以西北部灘川區西溝門、公喇嘛、巧什營兩個10萬畝農業示范園區為兩翼,走為養而種、為加而產、以養增收的路子,建設高標準、高科技、高效益的乳都核心區,在西北部灘川區形成一條集乳品加工、良種繁育、奶牛養殖、飼草種植及加工為一體的農牧業產業化示范帶,成為內蒙古自治區乃至全國一流的農牧業產業化示范區,起到對外展示、對內示范的作用;第二重點培育以城關鎮為中心,集石材、現代物流、文化教育旅游等三產服務業于一體的中部經濟增長帶;第三著力建設以新店子、黑老夭、羊群溝、大紅城為中心,集電力工業建設、礦產資源開發、肉羊養殖、馬鈴薯沙棘檸條種植為一體的東南部經濟增長帶。
四是加快鄉鎮功能區建設
伴隨撒鄉并鎮的新機遇,依托各自優勢,創造獨自特色,形成“一鄉一品”“一鎮一業”各具特色的經濟板塊。靠機制創新,加快開發進程,以市場化運作方式,實現自求平衡滾動發展。靠功能區載體,強化招商引資,多上項目,快上項目,使功能區身強體壯、快步發展。
五是著力抓好六大主導產業開發
第一大力推動乳業升級發展。要以國際化為方向、以建設中國乳都核心區為目標、以產業升級、產品創新為手段,大力實施冰淇淋、液態奶、乳粉、固態奶四個覆蓋戰略和自主創新戰略,加快乳品研發體系建設,發展新優特產品,培育中國乳都核心區競爭力。支持蒙牛盡快進入世界乳業20強,并加快優質高產奶牛的培育和生產,到2010年,奶牛飼養量達到20多萬頭,飼養基礎高產母牛12萬頭,奶牛平均單產達到7.5噸,鮮奶年產量達到90萬噸,農民從奶業中獲得純收入4000元左右。乳制品年銷售收入達到500億元,其中,在和林縣實現銷售收入300億元,工業增加值達155億元,其中,在和林縣實現93億元。大力發展配套型企業,延長產業鏈條,培育核心競爭力,擴大產業集群。第二實現肉羊產業突破性發展。要以蒙羊公司為依托,堅定不移地支持其做大做強。繼續深入實施“雙包雙掛”工程,堅持小群體、大規模的發展原則,大力加強肉羊生產基地建設,要在全區率先建成現代化、高檔化、專用化羊肉產品生產基地,率先建成均衡化、標準化肉羊原料基地,打造蒙羊品牌。要抓好品種引進改良和擴繁工作,提高基礎母羊繁育能力和羊肉品質,提升龍頭企業精深加工水平。到2010年,出欄肉羊300多萬只,飼養基礎良種母羊70萬只,農民人均從羊產業中獲得純收入1500元左右,肉類實現年銷售收入10億元左右,增加值3億元左右。第三爭取電力產業有重大突破。“十一五”時期,內蒙古自治區規劃電力裝機容量從今年的2500萬千瓦發展到2010年的4500萬千瓦。這對和林縣發展電力工業是最現實的機遇,要狠抓煤電煤化、煤電金屬冶煉、煤電制造加工業三大產業項目的落實,爭取早開工、早建成、早見效。第四提升薯業、絨紡和沙棘檸條產業層次。薯業要以華歐淀粉公司、瑞典康萊納公司為龍頭,支持企業向亞洲最大的精淀粉和變性淀粉生產企業發展,并引進和發展相關食品、造紙、特種飼料等配套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到201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30萬畝左右,年產鮮薯60萬噸以上,農民從薯業中獲得純收入1500元左右,實現年銷售收入16億元,工業增加值5.3 億元。絨紡工業要大力扶持鐵騎、兆君、昭君、萬世寶和利福克斯等企業,提高產品開發營銷能力,努力在創立品牌、穩定擴大市場占有率上取得重要進展。到2010年,實現年銷售收入10億元,增加值3億元。沙棘工業要繼續支持宇航人、北奇、天鴻和盛樂制藥等企業,重點開發沙棘黃酮、沙棘藥用原抖、化妝品原料和保健食品。到2010年,沙棘保存面積達到30.5萬畝,年產沙棘果2000萬噸,實現年銷售收入10億元,增加值3億元。檸條工業要堅持以資源換項目,大力引進和培育檸條轉化利用加工企業步伐,壯大和林縣飼料工業,發展中密度纖維板加工業。到2010年,檸條保存面積達120萬畝,年產檸條枝梢2.2萬噸,加工中密度纖維板5萬立方米,農民從檸條這個林產業中可獲得純收入400元,實現年銷售收入1億元,增加值3000萬元。第五加速石材產業開發并形成規模。堅持“5531”發展思路,圍繞打造中國北部最大的石材開采加工銷售一條龍這一目標,加快石材開發,發展精細加工,力爭到2010年,引進開礦企業50家、加工營銷企業500家,形成年開采加工30萬方能力,實現利稅1億元。第六力促以旅游物流為主的三產服務業有更大發展。旅游業要加緊引進有實力的開發營運企業,重點圍繞百亭園、盛樂古城、盛樂博物館、漢唐古墓群、濱河大道狀公園、鄉村農業游、盛樂工業游、生態游、文化游、景觀游和首府休閑度假游等項目,結合城鎮建設、交通建設、文化建設,搞好總體規劃,完善基礎設施,增加產品服務,提升景點檔次,打造精品線路,逐步從一日游向兩日游、三日游發展。要大力發展交通運輸、倉儲配送服務業,以周邊農畜產品、煤炭儲運為重點,組建現代物流企業,建設現代倉儲設施,發展現代物流園區。到2010年,三產業年收入超過45億元,其中旅游收入達到12億元,年接待游客50萬人次。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30%以上。
三、推進大開放,加速大接軌,在增強外向帶動效應上實現新突破
一是舉全力招商促開放
繼續實行除職能單位招商外,和林縣其他單位和各級領導都有招商任務,與實績掛鉤、重獎重罰的辦法。瞄準重點區城、重點對象、重點行業、連續出擊、持續攻關、重點突破。進一步拓寬招商領域,從分散的單個項目招商轉向產業招商、延伸招商,到2010年,引進各類項目資金累計達到200億元以上進行建設。
二是“三外”聯動促開放
積極鼓勵企業實現出口商品的規模化、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和經營主體、貿易方式的多樣化,增強外貿出口對和林縣經濟增長的拉動力。
四、推動大創業,促進大提升,在做大做強民營經濟規模上實現新突破
一是營造大聲勢
廣泛宣傳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社會貢獻和巨大的發展潛力,激發群眾強烈的致富愿望,努力形成千家萬戶大創業、鋪天蓋地大發展的良好勢頭。
二是鼓勵大發展
積極營造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寬松環境,在投資準入、金融支持、稅費征收、土地使用以及權益保護等方面,做到和外資企業一視同仁。
三是促進大提高
引導企業突破血緣型、家族型的傳統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董事會制度,按《公司法》有關規定設董事長等職位,引進職業經紀人。引導企業探索資本運營,通過上市融資、收購兼并等途徑,實現由產品經營向資本經營轉變。
五、強化大調整,組織大轉移,在夯實農民增收基礎上實現新突破
一是推進農牧業產業化
產業化是帶動農民進市場、調結構、增收入的根本途徑,是農業生產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唯一正確選擇。和林縣在這方面的發展思路是:川區以乳業為主,山丘區以肉業、馬鈴薯、沙棘檸條產業為主,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因地制宜、多業并舉,從根源上解決農民增收的問題。還要建立農業專業協會;發展制度健全、運作規范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擴大農民經紀人隊伍,形成“公司+基地+協會+農戶+服務”的模式,推動農業產業化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轉變。到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000元,農業增加值達到15億元,占GDP比重的10%,全縣有90%以上的農民加入到產業化經營的鏈條中,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90%以上。
二是推進生產標準化
樹立質量意識、品牌意識,加強對標準化知識的宣傳培訓。通過典型示范、效益對比等方式,引導農民嚴格按照農業標準化要求組織生產,大力發展綠色和無公害食品。
三是推進農業科技化
積極實施品種、技術、知識三大更新工程,推廣優良品種,引進先進適用的農業新技術,加強農業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每年新增農村各類致富能人1000戶,到2010年,家庭人均收入全年1萬元以上的農村致富能人發展到1萬戶,繼續開展“百萬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每年培訓農民工10000人。
四是推進農民非農化
通過加快農村工業化轉移一批,加快農村城鎮化吸納一批,加快城市現代化融入一批,擴展勞務渠道輸出一批,把更多的農民從傳統農業中解放出來。
六、拉開大框架,實施大建設,在塑造城市嶄新形象上實現新突破
一是高起點規劃
和林縣按照創造最佳人居環境、最佳創業環境,建設新型現代化城鎮的要求,高起點做好城鎮開發建設的整體規劃。以“一軸(城鎮中心線向北向西南延伸)兩鎮(城關鎮老城區的行政文化衛生中心、新城區的金融商貿中心、盛樂鎮工業農業科技示范服務業經濟文化教育中心)”為主線,拉開城鎮建設啞鈴狀的大框架。到2010年,兩鎮建成區面積達到44.88平方公里,其中城關鎮建成區面積達到20平方公里、盛樂鎮(包括盛樂經濟園區)建成區面積達到24.88平方公里;兩鎮人口(包括盛樂經濟園區)達到16萬人以上,其中城關鎮人口達到6萬人、盛樂鎮(包括盛樂經濟園區)達到1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
二是市場化運作
確立經營城市的理念,運用市場化手段拓寬城市建設籌資渠道,通過土地招標、拍賣、收購儲備、出讓冠名權、廣告權等多種方式,爭國資、引外資、融民資,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到2010年再累計投入固定資產50億元以上,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三是高標準建設
按照規劃,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好城關鎮新城區、整改完善配套好城關鎮老城區、盛樂鎮(盛樂經濟園區)經濟文化教育區、休閑娛樂區、文博區、工業集中區、石材加工區、石嘴子水庫旅游區、盛樂星城區、畜牧繁育高科技區、盛樂古城旅游區,實施城區綠化、亮化、凈化、美化工程,籌建體育中心、廣電藝術中心、老干部活動中心、愛國主義教育中心。
四是高效能管理
在鞏固創建自治區文明縣城和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縣的基礎上,瞄準更高的目標,以市場化手段來管理城鎮,塑造具有時代特征與和林格爾特色的現代化城鎮嶄新形象。
(作者單位:和林格爾縣發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