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商品流通、技術交流、信息溝通及經貿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全球范圍內,會展業成為市場投資的熱點,產業影響力日益提升。在中國加入WTO的協議之中,并未對會展業開放做出承諾,國家審批限制依然存在,但是德國漢諾威、法蘭克福、慕尼黑、英國勵展等國際知名展覽公司均已進入中國市場,多以辦事處形式存在,與國內公司合作辦展。2004年初,商務部發布了《設立外商投資會議展覽公司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該《規定》首次允許“外國投資者可以以外商獨資的形式在中國境內設立外商投資會議展覽公司”,“外商投資會議展覽公司可以在中國境內主辦、承辦各類經濟技術展覽會和會議”。也就是說,以前只能在中國境內尋求合作伙伴的外資展覽公司獲得了在中國境內獨立的辦展權。
因此,外資加快了進入中國會展業的步伐。2004年春開始,慕尼黑將其國際電子展移植中國,實施全面擴張戰略的CMP亞洲公司將廣州辦事處升格為分公司,VNU集團公司直接進入中國市場,德國柏林國際展覽公司、德國美沙集團、德國美習會展服務公司、新加坡環球展覽公司、日本TCS會展服務公司等國際著名會展公司都有在中國的“擴張”的計劃和項目。
值得關注的是,現階段外資進入我國會展業已不只是資本輸出,而是進入了以資本、技術、管理技能和設備等經營資源一攬子組合的新階段,這也符合了會展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產業特征。一方面,外資進入發揮著資本效應,對我國會展場館等基礎設施建設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外資進入也會對我國會展業產生諸多外部效應,尤其是技術溢出效應。隨著我國會展業的快速發展,原來資金短缺的約束不斷得到緩解,我們必須適應外資趨勢做相應的戰略調整,使得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充分發揮,以提高利用外資的實效性。
一、理論回顧
技術溢出效應來源于內生增長理論。內生增長理論的核心在于強調研發、人力資本積累及其他外部性作用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羅默-盧卡斯類型的模型)。外資進入產生的許多“外部性”會使國內公司受益,它極有可能充當一種傳播新思想、新技術以及最新經驗的工具,這些都被稱為“技術溢出效應”。這里涉及到的技術,不僅包括生產技術和方法,也包括管理技術、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等方面(Graham and Kmgman,1995)。
一國獲取技術進步主要源自兩個方面:一是自主研發,二是從國外吸收。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獨立發展所有技術,研發技術的國際分工猶如國際勞動分工一樣,對世界各國都有福利效應。20世紀60年代末,理論界就提出技術流動與資本流動同樣重要,而在國際技術流動的諸多渠道中,國際產業資本流動是最為重要的。波斯納(Posner, M.)和哈弗鮑爾(Hufbauer, G.C.)認為,發展中國家在自主研發、自主創新的同時,通過吸引外資可以促進進步,從而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對東道國而言,外資進入是一系列技術轉移及擴散的最有效途徑,即外資具有技術溢出效應。這里技術的概念已被大大豐富,不僅指生產、加工技術等硬技術,也指生產的組織技能和管理技能及企業家精神等軟技術。
1985年,索特(Soete, L.)首先提出了“蛙跳”(Leapfrogging)發展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帕雷茲(Perez, C.)和索特于1988年又進一步分析指出,在一些產業技術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蛙跳發展的機會窗口(Windows of Opportunity)。1993年,布雷茲斯(Brezis, E.)、克魯格曼(Krugman, P.)和齊丹(Tsiddon, D.)建立了國際競爭的蛙跳模型。這些理論和模型都認為,如果發展中國家把握好機會引入外資,既可以通過外資企業的生產和銷售直接獲得生產所需的硬件技術和技術信息,也可通過國內企業的觀察和模仿間接滲透,從而獲取生產創新技術產品的能力,掌握技術設計、技術發展和技術管理所需的知識。
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是因為技術要素不同于資本和勞動力要素,它在本質上表現為信息和知識,具有“公共產品”的外部經濟性特征,其追加服務并不會降低初始投資的效益,或者說并不因此增加投資成本,因此這類資產的市場相當不完全。這種不完全并非主要由壟斷性市場結構所致,而是由于市場不能有效處理具有不確定性、規模經濟和外部性特征的技術、知識和組織技能等資產的生產和交易。外資通過內部市場機制繞過了這一不完全市場,成為國際技術轉移的最理想渠道。外資企業與東道國原材料及零部件供應商可能有所聯系,如果外資企業將經營中的一部分分包給東道國企業,那么聯系就更為密切,通過這種聯系,外資企業的先進技術被更廣泛地傳授給東道國企業。有經驗和受過訓練人才的流動也是技術溢出效應的重要傳播途徑,外資企業對東道國從業人員的技術培訓,將隨著這些人員的流動在更廣的范圍內擴散。與外資企業直接或間接發生聯系的東道國企業較易獲得新技術信息,從而增強模仿和改善技術的能力。外資企業的競爭壓力也會驅使東道國企業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
二、模型構建
1978年,芬德理(Findlay, R.)建立了通過國際直接投資擴散先進技術的模型。他將技術擴散比作流行病蔓延:它可以傳播給其他行為主體,并且接觸的人越多傳播速度越快。外資進入東道國會使其技術通過各種途徑擴散,產生溢出效應。本文將結合會展業自身特質,對芬德理模型做出適當修正,以研究外資進入我國會展業所產生的技術溢出效應。
假設國外會展業和我國會展業在t期的技術水平分別為Tf(t)和Td(t),且Tf(t)>Td(t)>0,我國會展業國內資本為Kd(t),進入的外資為Kf(t),且Kf(t)>Kd(t)>0。于是,我國會展業同國外會展業技術水平的相對差距為:
一般情況下,外資會展企業在產品研發、經營管理等方面領先于國內企業,因此可以成為我國會展業新技術傳播的源頭。一方面,我國會展企業通過與外資企業的關聯活動獲得新技術帶來的收益,使企業生產率和經營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國內會展企業面臨外資進入的激烈競爭,為提高競爭力而積極學習外資企業在產品研發、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先進技術,或者在外資企業刺激下,國內會展企業積極探索更為有效的技術,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競爭能力。這些效應的價值是外資進入我國會展業后無法內部化的,因此屬于技術溢出效應,更為準確地說,可以稱之為“技術的示范和競爭效應“(Blomstroem Kokko)。外資對我國會展業技術溢出效應的另一個途徑是通過人員流動實現的,外資會展企業從自身需要出發對中國員工進行培訓,這部分員工可能以后會被其他國內會展企業聘用或者自辦企業,經由培訓獲得的技術營銷管理知識就會擴散出去,可以稱之為“人才流動效應”,這個溢出過程中的內容除了技術,也包含管理經驗和銷售網絡等廣義的技術。
上述兩種類型的技術溢出效應對外資會展企業和合資會展企業而言,都是在被動或無意識情況下發生的,因而是“非主動型”技術溢出效應。但是,在外資進入中國會展業后的經營實踐中,存在著其主動給國內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的行為,這是跨國會展企業在華投資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常見的方式有:幫助有資質和潛力的相關供應商提高生產能力;提供技術支持或信息來提高供應商產品質量;提供培訓以幫助供應商提高組織管理水平。這些活動均是跨國會展企業培育價值鏈的一個戰略選擇,也是其在華推進本土化的一個重要手段,由此帶來的“主動型”技術溢出效應也就成為跨國會展企業主動為之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國內會展企業的競爭力得到提升,而外資起到了積極的技術溢出效應。
四、以上海會展業為例
當前上海正以建成“國際性會展中心城市”為戰略目標大力發展會展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一翼,尤其是在2010年世博會申辦成功的推動下,上海會展業的發展勢頭強勁。截至2005年底,上海全年舉辦國際展覽會227個,在數量上已經接近世界會展強國德國一年的次數。而在上海眾多會展企業當中,外資(含合資)企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參見下表),其中,技術溢出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上海市外商投資涉及會展業企業統計第一,為上海打造了若干知名“品牌展”。同其他城市發展會展業的情形相類似,上海會展業的一個突出問題體現在會展企業數量眾多,多頭重復辦展,惡性競爭導致知名“品牌展”缺乏,市場難以規范。缺乏“品牌展”,會展的層次就難以提高,而外資的進入在帶進資本的同時,也帶進了其“品牌”概念。
第二,提升了上海會展基礎設施的整體效能。會展基礎設施若要充分發揮作用,避免閑置,相關軟件服務的規劃配套十分重要。外資會展企業以其經驗,將會展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特質強化深入,使得會展項目得以回歸本質,充分挖掘了已有會展設施的潛力。
第三,增強了上海會展業的國際號召力。進入上海的外資會展企業大多是業界知名的會展策劃商,本身擁有大量客戶資源,對參展商和專業觀眾具有極強的號召力。在上海辦展可以幫助上海逐步成為“國際會展目的地城市”,也間接地帶動了上海整個會展業的發展。
第四,對上海會展業的人力資源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會展業人力資源的特殊性在于分工明確又需要大量協同,這與其產業鏈特征密切相關。外資會展企業進入的重要貢獻就在于它將“專業做深,協同加強”,完成了對上海中資會展企業的主動與非主動的雙重“示范”。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在以會展業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中,吸引外資、積累發展資本這一動因已經退居次要位置,而相應的技術、管理要素的引進才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作者單位:上海財經大學旅游管理系)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