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量守恒定律在高考中是很重要的考點,所以為了系統的學習這部分知識,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安排一節動量守恒定律的應用--碰撞專題課,作為動量守恒定律課的延續,具體內容如下,僅供讀者參考。
1碰撞的定義:
所謂碰撞指相對運動的物體相遇,在極短的時間內,通過相互作用,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顯著的變化過程。
2碰撞的分類:
從動量方向來分類:
(1)正碰:碰前和碰后物體在同一條直線上的碰撞。
(2)斜碰:碰前和碰后物體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碰撞,如臺球桌上碰撞。
從碰撞中機械能損失來分類:
①完全彈性碰撞:相互作用力是彈性力,由彈性力做功,只發生系統內部的機械能轉移,沒有向系統外發生機械能的轉移和轉化的碰撞。
②非彈性碰撞:相互作用力是非彈性力,由該力做功,使部分機械能轉化為內能的碰撞。
③完全非彈性碰撞:相互作用力是非彈性力,由該力做功,使機械能向內能轉化最多的碰撞。
3碰撞過程的分析:
為了更好理解碰撞過程的物理情景,以下面兩體碰撞為例分兩個階段來分析,如下:
第一階段從開始接觸到二者共速為擠壓階段:當甲物體追擊乙物體運動時,相互作用力使甲物體開始減速,乙物體開始加速,只要甲比乙快,擠壓形變越來越大,當二者共速時,擠壓形變最大。
第二階段從二者共速到二者分離為恢復階段:當二者共速時由于相互作用力作用,使乙物體繼續加速,甲物體繼續減速,乙比甲快,形變開始恢復,形變變小,在分離時乙物體速度達到最大,以后不可能再出現碰撞的物理情景。
分離后對于甲物體出現的可能性討論一下:
(1)甲物體繼續向前運動,但速度一定小于乙物體速度,乙一定繼續向前運動。
(2)甲物體靜止不動,乙物體繼續向前運動。
(3)甲物體反向彈回,乙物體運動方向不確定。
4碰撞過程的特點:
(1)作用時間上:時間極短。
(2)相互作用力上:由于相互作用力在極短
時間內先急劇增大,后急劇減小,所以平均作用力很大。
(3)作用位移上:時間極短,作用前后的位置變化不大,近似處理作用位移是零。
(4)系統動量上:由于內力遠遠大于外力,所以近似處理系統動量守恒。
(5)系統機械能上:碰前的機械能不小于碰后的機械能。
5判斷碰撞可能性的原則:
從碰撞過程的分析和特點可以總結如下三條原則:
(1)碰撞系統動量守恒的原則。
(2)碰撞系統機械能不增加原則。
(3)碰撞物理情景要符合可行性原則,即追擊必須滿足后面物體速度大于前面物體速度,碰后前面物體速度不小于后面物體速度;兩物體相向碰撞,不可能出現衍射現象。
6三種典型正碰的實例分析:
(1)完全彈性正碰:(以兩體水平碰撞為例,其中B物體靜止)
a、特點:系統動量守恒,機械能守恒。
b、公式:mAv0=mAvA+mBvB。
12mAv20=12mAv2A+12mBv2B。
解得結果是:
vA=mA-mBmA+mBv0,vB=2mAmA+mBv0。
下面根據兩個結果來討論A、B兩物體碰后速度的可能性:
a、當mA=mB時,二者交換速度;
b、當mA>mB時,vA一定向前運動,vB一定向前運動,并且vB>vA;
c、當mA>>mB時,vA= v0,vB=2v0;
d、當mA e、當mA< (2)非彈性碰撞:(以兩體水平碰撞為例) a、特點:系統動量守恒,機械能部分轉化為內能。 b、公式:mAv0+mBv′0=mAvA+mBvB。 ΔE=(12mAv20+12mBv′20)-(12mAv2A+12mBv2B)。 (3)完全非彈性碰撞:(兩體水平碰撞為例) a、特點:系統動量守恒,機械能損失最多 b、公式:mAv0+mBv′0=(mA+mB)v共。 ΔE=(12mAv20+12mBv′20)-12(mA+mB)v2共。 (欄目編輯羅琬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