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因此,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如何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進行科學探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樂于思考、勤于探究,培養其創新能力,是物理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問題。教學中的探究活動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課題符合探究的條件,我們就可以隨時進行。比如:“測定玻璃的折射率”實驗教學就是一個科學探究的好課題,我設計的探究活動步驟如下:
首先,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比如:如何測量一塊平行玻璃磚的折射率?學生已經學過折射定律,知道當一束光線從真空(空氣)射入某一介質時,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值之比則為該介質的折射率n,即n=sini/sinr。教師此時可讓學生分小組討論,提出各自的想法,根據其回答歸納出其思考程序,擬出可行方案。
如:方案一:將玻璃磚平放在白紙上,用兩條直線段確定其長邊邊界。用一束可見激光射向玻璃磚,光線從玻璃磚的另一個界面射出。標記下入射光線AB,出射光線CD,連接BC,BC即折射光線,標出入射角i,折射角r(如圖1),測出i,r。利用折射定律n=sini/sinr,即可求出該玻璃的折射率。
方案二:如圖2所示,將玻璃磚平放在白紙上,用兩條直線段確定其長邊邊界。玻璃磚一側插兩個大頭針P1,P2,再拿兩個大頭針從玻璃磚的另一側觀察。若大頭針P3,擋住P1、P2的像,P4擋住P3,P1與P2的像,標記下P1、P2,P3、P4的位置。連接P1P2,P3P4,交邊界于點O1,O2。連接O1O2,O1O2就是折射光線。標出入射角i,折射角r,利用折射
定律n=sini/sinr求出玻璃的折射率。
點評兩套方案設計合理,原理正確,各有特色,但方案二更具有普遍性、安全性。故在實驗中,我們多采用第二套方案“插針法”。
其次,實驗前要求學生仔細思考實驗步驟的合理性,將其加以完善。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應將實驗步驟記錄下來。要求語言簡練、表述規范、描述清晰。實驗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根據所擬方案進行實驗,記錄數據,分析結果。
再次,實驗結束后,鼓勵學生展示其實驗成果,提出各自在實驗中所發現的問題,并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探討出最佳解決方案。在“插針法”實驗中,經過討論,學生們提出了一些實驗中應注意的問題:(1)多次測量,對最終運算結果求取平均值,可減小誤差。(2)大頭針應垂直插在白紙上,兩大頭針間距不易過小。(3)入射角過大,看不到P1P2的像;入射角過小,會增大測量誤差。(4)為保證測量結果的準確性,每次測量時,玻璃磚應放置在同一位置。(5)操作時,應保持玻璃磚的清潔度。學生們在互相探討、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
此外,為了加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可在原有基礎上提出一些綜合性較強的課題。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引發學生知識遷移,做出必要指導。
例如在測玻璃磚的折射率實驗中,如果玻璃磚只有一個平面,如圖3,還能用插針法測它的折射率嗎?
分析與解能。見圖4。仍可用插針法確定出射光線、出射點O2,連接O1O2,O1O2即折射光線,確定入射角,折射角,利用折射定律即可測出該玻璃磚的折射率。
另外,教師可引導學生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思考如何解決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將探究活動擴大到課堂之外,延伸到生活之中。
最后,教師可補充一些習題進行鞏固訓練,使學生的思維、技能得到進一步鍛煉和提升。
如: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某研究小組的同學根據所學的光學知識,設計了一測量液體折射率的儀器。如圖5所示,在一個圓盤上,過其圓心O作兩條互相垂直的直徑BC、EF。在半徑OA上,垂直盤面插上兩枚大頭針P1,P2,并保持P1,P2位置不變。每次測量時讓圓盤的下半部分豎直浸入液體中,而且總使得液面與直徑BC相平,EF作為界面的法線,而后在圖中右上方區域觀察P1、P2的像,并在圓周上插上大頭針P3,使P3正好擋住P1、P2。同學們通過計算,預先在圓周EC部分刻好了折射率的值,這樣只要根據P3所插的位置,就可直接讀出液體折射率的值。
(1)若∠AOF=30°,OP3與OC的夾角為30°,則P3處所刻折射率的值為________。
(2)圖中P3、P4兩位置哪一處所對應的折射率值大?
解答(1)3;(2)P4。
(欄目編輯趙保鋼)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