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研究和解決物理問題中,總離不開數學這個工具,而且處理的問題愈高深應用的數學知識也愈多。在總復習中若能引導學生用導數來解決物理問題,不僅解題速度快,而且能深化相關學科知識,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1利用導數再定義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位移對時間的導數;加速度是速度對時間的導數,也即位移對時間的二階導數。
例1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位移s=10t+5t2,求:(1)t=20s時物體的速度;(2)物體的加速度。
解(1)v=s′=(10t+5t2)′=10+10t。
當t=20s時,v=210m/s。
(2)a=v′=(10t+5t)′=10m/s2。
例2如圖1所示,點光源S發出的光通過光屏AB上的孔Q射到平面鏡M上,光屏與平面鏡的初始位置平行,光線SO方向與平面鏡初始位置垂直,且OQ=d。當平面鏡繞過O點的轉軸以角速度ω逆時針轉過30°角時,求光線SO經平面鏡反射在光屏AB上的光點P沿AB移動的即時速度。
解法一平面鏡轉過30°時,反射光線轉過60°,即θ=60°,所以,OP=d/cos60°=2d,此時光線在AB屏上入射點繞O點轉動的線速度v1=OP·2ω=4ωd,由速度分解(如圖所示),光點P沿AB運動的速度v=v1/cos60°=2v1=8ωd。
解法二在時間t內,平面鏡轉過ωt,而反射光線轉過2ωt,即θ=2ωt,
AB=d·tan(2ωt)。
光點P沿AB運動的速度,求導有
v=AB′=2ω dsec2(2ωt)。
當ω t=30°時,v=8ωd。
比較以上解法,用導數解題簡便快捷,學生也容易理解、接受。
2利用導數表示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在電磁感應現象中產生的感應電動勢大小,跟穿過這一回路的磁通量的變化率成正比,用公式表示為E=nΔφΔt,若利用導數,又可以表示為E=nφ′。
例3(2003年福建省質檢)如圖2所示,足夠長的兩光滑導軌水平放置,兩條導軌相距為d,左端MN用阻值不計的導線相連,金屬棒ab可在導軌上滑動,導軌單位長度的電阻為r0,金屬棒ab的電阻不計。整個裝置處于豎直向下的均勻磁場中,磁場的磁感應強度隨時間均勻增加,B=kt,其中k為常數。金屬棒ab在水平外力的作用下,以速度v沿導軌向右做勻速運動,t=0時,金屬棒ab與MN相距非常近。求當t=t0時,水平外力的大小F。
原解回路中的磁場變化和導體切割磁感線都產生感應電動勢,E總=ΔBΔtS+Bdv。
ΔBΔtS=kt0t0dvt0=kdvt0。
I=E總R,B=kt0,R=2r0vt0。
所以I=kdr0 ,即F=BId=k2d2t0r0。
總電動勢有兩項,學生對此存在疑惑。若利用感應電動勢的導數形式,則E=φ′=(BS)′,由于B、S都是關于時間的函數,則E=(BS)′=B′S+BS′=kdvt0+kt0·dv=2kdvt0。這樣能消除學生的疑惑,更容易接受。
3利用導數求極值
利用導數求極值在數學中經常遇到,然而在求物理問題中的最大(小)值問題,很多學生很難想到用數學方法,故教師應引導學生將物理與數學聯系起來,培養學生思維的遷移。
例4如圖,一艘漁艇停泊在距岸9km的A處,今需派人送信給距漁艇334km的C處海岸漁站,如果送信人步行速度為5km/h,船速為4km/h,問應在何處登岸再步行可以使抵達漁站的時間最省?
解設D海岸線上的登岸位置,CD=s,
BC=AC2-AB2=15km,
AD=AB2-BD2=81+(15-s)2。
由A到C所需的時間t=tAD+tDC=81+(15-s)24+s5(0≤s≤15km)。
t對s求導t′=-15-s481+(15-s)2+ 15。
令t′=0,解得s=3km。
在s=3km附近,t′由負到正,故在s=3km處取得最小值。
又因為在C點登岸時間t=3344s,在B點登岸t=214s,在CD=3km處登岸t=8720s。
比較可知,在距漁站3km處登岸可使抵達漁站的時間最省。
(欄目編輯黃懋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