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課上得感興趣,意味著學生在學習和思考的同時,還感到興奮和激動。對發現的真理不僅詫異,有時甚至驚訝,意識到和感覺到自己的智力,體會到創造的愉快,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自豪。”因此,教師應認真準備、熟悉教學內容、講究教學方法,努力把課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讓學習回味無窮,讓學生喜歡上物理課,激發起昂揚持久的學習興趣。
1注重課前的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開始時,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習勁頭較足,教師要抓住這種好奇心,使其轉化為真正的求知欲。課前引入就是使學生對該課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具體主要有如下三種方式。
第一實驗引入。如講“大氣壓強”一節,先做“杯水倒置”的實驗。手中拿一個盛滿的水杯,進行實驗,問“如果把水杯倒過來,水會流出來嗎?”進行設疑,引導學生猜想。讓學生親眼觀看,并對猜想進行分析論證,激發學生探究其產生原因的興趣。
第二實例引入。借助生活中不定律事例引入新課,如講“光的折射”時,讓學生觀察“插入水中的筷子為何看起來向上偏折?”講“摩擦”時,讓學生觀察,自己所穿的鞋底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紋。通過學生所熟悉的事例引入新課,學生感到自然、實在,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容易理解所學的知識。
第三故事引入。在物理歷史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都包含著某些規律。如“曹沖稱象”、“阿基米德王冠”、“愛迪生借鏡子”、“猴子撈月”等,有些故事,學生可能聽說過,但是他們并不知道其中的奧秘,教師在上課時用這些小故事,進行適當設疑,可使學生興趣頓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奧秘,有助于課堂教學效果的顯著提高。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上課就抓住學生的心理,使他們急于想知道各種問題發生的原因,引導學生產生疑問,為學生鋪設解決疑難的階梯,啟迪學生的智慧,發揮學生的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突出重點,持續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學生的興趣容易激發,也容易轉移減退。教學時如不能有效地突出重點,學生對知識很難理解和掌握,則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長此與往,學生就會失去興趣,喪失信心。教師要從教學效果出發,通過精心設計,將最新的教學理念融入到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滲透現代科學技術中的最新成果,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應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恰當應用生動的比喻,形象的圖表以及簡單的實物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如在講授電動機時,涉及到電動機的工作原理、電動機換向器的作用、電動機的基本構造、實際電動機以及應用。學生對電動機見得多,但了解不夠,單純的講解,學生很難理解:線圈為什么會轉動?為什么又會停下來?教師應將電動機的原理圖表以及實物對照起來,讓學生邊看實物,邊講解,可分解難點,突出重點,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持續學習的興趣。
3注重實驗制作,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驗對學生有強烈的吸引力。教師除了在課堂上要做好演示實驗,學生做好分組實驗外,還必須充分利用課后的小實驗,開展小制作。如在八年級教材中有一個演示實驗是“雞蛋上浮”因為這個實驗器材簡單、操作方便,便于在學生在家庭中做,在講授時我們把這個實驗安排給學生作為課外小實驗,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讓學生覺得學習物理好玩、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通過小制作,如制作多音哨,制作“空氣小炸彈”、自制照相機等,使學生感受制作成功的樂趣,激發學習興趣。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應采用多種方法,多種途經,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生對物理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有了推動學習的內在動力,打開了創新思維的大門,就會在知識的海洋里不斷探索,就會用積極的態度去學習,教學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欄目編輯羅琬華)